新闻摄影是高校摄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学生摄影实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对摄影作品、影像的审美感知能力。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摄影教学与实践,发现在教学中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探索中试图发现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寻找提升教学水平的路径。
强化人文素养培养
通过近 20 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新闻摄影课程时,依然有比较强的技术思维,陷入到唯技术论的困境中。过度的谈论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拍”和“怎么拍”的问题,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拍什么”。欧美高校的摄影课程十分重视将摄影放置在多学科背景下加以探讨,如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性思辨性凸显是他们的一大优势。在功利主义、商业主义等思潮的裹挟下,摄影教育界对于摄影的深度认识不足,在导向上沉迷于“美”“精彩”“技艺”的自我陶醉,重视最终的拍摄成果,忽视拍摄过程中对于被摄者的尊重,忽视摄影创作过程中理应秉持的精神和价值观,忽视对摄影的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人本理念等问题的关注。
普及摄影的人文主义理念,实现摄影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党中央号召的“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随着中国教育向教育本位、以人为本的回归,人文、启蒙、理性等价值观念必将成为教育的追求,人文教育也或可在高等教育界掀起新的高潮。观照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引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批判知识分子的公共场域,实施以独立、理性为主题的启蒙。将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引入专业教学,不失为实现大学双重功能的合理路径。在摄影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提升摄影专业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观念的改变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教育至关重要。国内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仅是眼高手低,而且有时候眼低手也低。观念上的浅显和对摄影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及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导致对摄影认识的浅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要科学地实现摄影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求摄影专业课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在市场化、功利化对高等教育造成侵蚀的背景下,人文情怀是对摄影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摄影教师理应清晰地了解摄影对于社会的介入功能,体会摄影在表现人性、反哺社会、构建记忆等方面的独特地位,理解摄影长期以来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赋予技术背景下的摄影教育以人文视角,提升自身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情怀。新闻摄影课程应在介绍知识性内容,训练摄影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传授给学生摄影创作的相关思想,培养其艺术感觉和创新能力。把单纯的一门技术性课程转化为艺术性与技术性并重的课程基本功的训练是摄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活用新媒体拓展课堂教学
摄影教学要在围绕学生“兴趣点”上下工夫,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行多元化、多样化、超越的教学方式,使摄影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挑战自我,挑战市场,挑战未来。摄影教学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用学生所用,利用现代化的影视传媒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讲摄影影像创作课时,强调了深入生活,感受创作,激发灵感,抓取瞬间之美。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课堂上经风雨见世面。最后使自己的作品变商品,知识变财富。要求学生相机随身带,跟着感觉走,该出手时,就出手。
同时要指出“摄影创作就是摄影人借助照相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用摄影艺术,创作出直观、形象、生动、真实的感人画面,使作品贴近生活,高于生活,使群众喜闻乐见。”比如,在摄影课堂上让学生们欣赏《瞬间世界》节目,让自由摄影师卢广出现在荧屏上,他连续八年参加“荷赛”都名落孙山,第九年他的作品组照《河南艾滋病村》荣获一等奖,这种精神就值得学生们学习。
新时代,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读图时代”,从各个角度与侧面显现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是彼此交融,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是化学胶片的时代。与此相比,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操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全新面貌 :数字化的拍摄工具、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呈现出全新的格局。在数字时代,教师所掌握的有限知识,是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的。在求新求异求变方面,学生显然要比教师来得积极和自主。数字摄影中的众多新概念、新技巧、新软件的运用和所能达到的最新效果,学生通过自学产生的效果明显地优于大多数老师。作为新时代的摄影教育从业者,在认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有开放的胸怀和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将过去师道尊严的权威地位,改变为现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地在“师”的基础上加上“友”的含义,变成更具亲和力的“师友”关系。以新媒体手段构筑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
利用博客、微博、SNS 网站等新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如,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反思、知识共享、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定期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博客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让学生以回帖的形式回答教师问题,教师及时批复,实现师生互动讨论。
注重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摄影教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有摄影理论,还有摄影技术和技巧,更有摄影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媒介素养培养。
要培养大学生自觉和敏锐的媒介意识,从事摄影教学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摄影教学不只是教授一种传播信息的技能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种途径。因此,在摄影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发现力、判断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媒介意识。在摄影教学中,通过对摄影技术原理和特点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摄影图片作为一种可以获取信息的图片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通过对不同种类摄影图片的分析,协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何时需要信息,以及需要何种信息的重要性。通过对摄影器材和相应处理软件的讲解,明确“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摄影技术”与“摄影特技”的区别,引导学生理性地分辨各种信息。通过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相机走出去,到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中去观察,用心去发现、用脑去判断、用手去记录,用镜头透过事物表面发掘其本质,表达出真善美丑恶,提高学生发现、辨别信息的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分析摄影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摄影图片不仅承担着传播信息、教育指导、娱乐审美等社会功能,还肩负着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坚持把图片赏析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摄影名作 100》《摄影的智慧》《摄影的真谛》等书籍,依托此类资源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构建出审美的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