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hs-CRP及IL-6水平的相关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2 共2446字
论文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斑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炎症机制和细胞因子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 ACI 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hs-CRP) 及白细胞介素-6(IL-6) 水平,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的相关性,以期为找到预测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10 月 ~ 2013 年 10 月 86 例 ACI患者为研究对象,ACI 诊断均经头颅 CT 或 MRI 证实,诊断符合 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ACI 组患者平均(65. 8 ±12. 3) 岁,其中男 54 例,女 34 例; 大面积脑梗塞 11 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63 例,单一病灶脑梗塞 12 例。50 例同期住院的非 ACI 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66. 2 ±11. 7) 岁,其中男 29 例,女 21 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严重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 以及近期内有手术外伤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具有可比性。将 ACI 组根据有无斑块分为: 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硬斑块) 和不稳定性斑块 (软斑块、混合斑块) 组。

  1. 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VIVID3) ,探头频率 7 ~ 10 MHz。常规探查双侧颈总动脉(CCA) 、颈动脉窦部以及颈内动脉(ICA)起始处,测量内-中层厚度(IMT) ,观察粥样斑块的性质、部位、数量及类型; 以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状况,测量血流参数。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当天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 hs-CRP 及 IL-6,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 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IL-6。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各型斑块的检出情况,比较 ACI 各组患者血清 hs-CRP 及IL-6 水平。评价标准: 颈动脉内膜增厚为中膜厚度(IMT) >1. 3 mm 为斑块形成。根据颈动脉斑块组织病理学基础及超声声像特点,软斑块为中低回声,硬斑块为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混合性斑块为回声强弱不等,多呈“火山口”样的溃疡。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 SPSS 17.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x ± s) 表示,率采用 χ2检验,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的相关性评价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P <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CI 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 63 例(73. 1% ) ,对照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 10 例(20%) ,ACI 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ACI 组患者软斑及混合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见表 1。

  论文摘要

  2. 2 各组 ACI 患者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ACI 患者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随着斑块的稳定性降低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 ACI 组患者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随着斑块的稳定性降低而升高,呈正相关性(r =0. 989,P < 0. 05) 。见表 2。

  论文摘要

  3 讨论

  ACI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死及致残率均相当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ACI 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CI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纹形成,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尤其是颈总动脉的分叉水平处及起始部常常受到血流剪切力的作用损伤血管内膜,同时该处管腔血流较为缓慢,易产生湍流,导致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本研究中 ACI 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 ACI 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动脉粥样斑块主要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时间较长,稳定,不易脱落,危险性较小; 不稳定性斑块形成较快,容易脱落导致血栓的形成造成栓塞。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 ACI 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中 ACI 组患者软斑及混合型斑块(不稳定斑块)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斑块的稳定性与 ACI 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症细胞聚集、迁移,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同时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各种炎性介质和抗炎因子相互作用在斑块的形成速度和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 ACI 患者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随着斑块的稳定性降低而升高,并呈正相关性(r = 0. 989) ,表明患者血清hs-CRP 及 IL-6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PR 及 IL-6 作为急性炎症反应期的重要的非特异性标志物,能提示低水平的炎症反应,与 ACI 的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CRP 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对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较为敏感,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正相关。目前多采用敏感性更高的超敏法测定(High-sensitivity CRP,hs-CRP) 来反应机体的亚临床炎症水平。当急性炎症发生时,血清 hs-CRP 浓度迅速升高并在动脉管壁大量沉积,hs-CRP 与脂蛋白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促使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的释放增多,导致动脉血管内膜痉挛、损伤,促使不稳定型斑块脱落。IL-6 可促进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炎性细胞的黏附与聚集,加速斑块的破裂可造成易损斑块及血栓形成,还可诱导肝脏产生 CRP。

  综上所述,ACI 患者血清 hs-CRP 及 IL-6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

  4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 : 376 - 379.
  [2]唐新旺. 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2013(8) : 228- 230.
  [3]华杨. 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9.
  [4]庞长绪,张平,史金钟.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6) : 615 -616.
  [5]曹建书,褚秀华,金焱.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3(31) : 54- 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