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张智龙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医治心得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8 共3440字
论文摘要

  导师张智龙教授行医三十余载,喜读经书,深究经文,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重视科研,每有所获必用于临床验证,其病涉广,疗效甚佳。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导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经验及临证心得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重阳气,倡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病机关键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痹”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难经·二十九难》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指出肢体痉挛为跷脉脉气失调所致。历代医家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差异。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强调:“偏枯拘急痞弱之类本由阴虚。”指出其症状为“身倦怠拘挛”,究其病机为“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或为阴阳失调,或为阴虚邪实所致。导师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症候调查及临床研究,总结出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病机。导师认为阳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始动力,阳气具有温煦、气化之功能。阳主温煦,若人之神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脑得阳气温养,才能耳聪目明,五官灵敏;筋得阳气温养,肢体才能柔和而活动自如;脉得阳气温养,才能气血通调。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气化,脾之运化有赖于阳气的气化,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灌四傍;肾之蒸腾权寄于阳气的气化,才能使清者上输于脾,浊者下输膀胱;血之运行皆依于气之推动与温煦,才能使血行脉道,周流不息。若阳气虚弱,则筋失所养,津失所布,脉失所温而致湿阻血瘀,筋脉拘挛。正如《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因于湿…为拘…邪气恶血…故拘挛。”因此,导师提出阳气虚衰是筋脉痉挛的致病根本,痰湿血瘀为其致病因素,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二者相得,阳愈虚,湿愈重,使病情不断发展。
  
  2 阳根结,禀本病取标,根病治结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治疗法则
  
  导师基于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中风痉挛偏瘫状态的基本大法。人体具有温阳益气之经脉多责之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皆与之相交会,能统摄全身阳气,具有调整和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刺之可使阳气旺盛,则筋有所养。太阳为巨阳,《灵枢·经脉》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其脉上连风府与督脉相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下络腰肾而属膀胱,肾藏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刺之可使阳化精微,则筋有所柔。太阳阳气虽化生于下焦,同时又需中焦补养,《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刺之可使脾胃清阳和顺,气血化生有源,则筋脉有所润。然督脉、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之腧穴,遍布于人之头项、胸腹背及四肢。且导师根据中医经络标本根结理论取项、腹部穴位治疗本病。中医经络标本根结学说认为十二经脉的“根”与“本”部位在下,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结”与“标”部位在上,为经络所结所聚之处。四肢属本,头项、胸腹属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凡刺之方…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知标本者当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故导师取项、腹部腧穴治疗筋脉痉挛之病有本病取标,上病下取之义。
  
  3 勤实践,善科研,创项腹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针刺疗法
  
  导师基于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大法的确立,随证施治,首创项腹针法,项针取风府、风池、天柱、大椎、百劳,腹针取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本方中,风府、大椎皆归属于督脉,风府为督脉与足阳维、足太阳之交会穴,督脉由此上行入脑,而内通于脑;大椎位于颈部阳位,阳中之阳,向上向外,性主疏散,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所会,总督全身之阳气,故针刺二者可振奋阳气,温煦筋脉,疏通经络。天柱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故刺之可使筋有所柔。风池位居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身之阳侧,主骨之所生病,其穴以善治骨病著称,且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脉之所会,刺之具有壮阳益气之功,阳气足则养神养筋;百劳为经外奇穴,治虚衰之要穴,刺之可补虚扶正。滑肉门、外陵为足阳明胃经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位居其中,可通调气血,使失养的经脉、经筋得到濡养而逐步恢复功能;天枢为胃经的腧穴,居人体上下之中,刺之可使气血上输下达、疏通四肢经络;中脘为胃经募穴,六腑之所会,有健脾胃、助运化、升清降浊之功;关元为元气之所藏,三焦之气所出,肾间动气之所发,乃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呼吸之门,是全身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始动力,生命之根本,故刺之可温肾壮阳,大补元气,为温阳益气之要穴。通过上述诸穴作用于经络、脏腑,通其经脉,调其血气,鼓舞机体正气,达到温阳益气、祛湿化瘀之效,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础方。
  
  导师在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过程中,认为项腹针刺激量是影响本病疗效的关键和难点。经临床研究证实,项腹针若针刺深度达不到一定程度,则难以取效;而刺激量过小,针刺手法过轻,也难奏效。所以在临床上导师采用两种应对策略:①针灸刺激量:针对项针、腹针采用重、深、强的刺激手法;针感宜强;留针中不停地或间断地施以手法。
  
  针刺深度宜深,针感宜强。②选用电针以加强针感和感传。于双侧外陵、双侧滑肉门、双侧风池、双侧天柱分别接以全能脉冲电流仪进行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为100Hz,脉冲宽度0.5ms,刺激强度15~30mA,通电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4 医案举例.
  
  刘某某,男,60岁,退休,2012年8月25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4月余。现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4月前患者因与人发生口角后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神清,无二便失禁,立即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梗死灶,予相关药物静滴及针刺等康复治疗症状改善。遗留有右侧肢体不遂。今患者为求进一步针灸及康复治疗就诊于我院并收入我科。现症:患者神清,语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上肢急拘僵硬,右手掌挛缩畸形,右肩关节半脱位,偶有头晕,无头痛,情绪紧张后自觉胸闷憋气,腰膝酸软,纳可,寐案,大便调,夜尿频多,舌黯淡,苔白,脉沉滑。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II级,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采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分3级,临床痉挛指数(ClinicSpasticityIndex,CSI)法评分14分,右侧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戈登征均(+)。诊断:中医: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筋痹(阳气虚衰型)。西医:①脑梗死(恢复期);②偏瘫痉挛状态。辨证属阳气虚衰,湿阻血瘀,痹阻经脉,法当温阳益气、祛湿化瘀。西药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对症治疗。
  
  中药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温阳通络、祛湿化瘀。针灸采用项腹针法,辅以患侧肢体局部腧穴。
  
  取穴:风府、大椎、风池、天柱、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患侧巨骨、臂臑、手三里、曲池、外关、环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委中、飞扬、绝骨。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经28天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好转,右肩关节半脱位、右上肢僵直消失,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右侧肢体肌力IV级,采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分1+级,临床痉挛指数(ClinicSpasticityIndex,CSI)法评分8分。
  
  5 小结
  
  导师论治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不拘泥于古法,辨证承古拓新,提出了阳气虚衰、湿邪瘀阻是筋脉痉挛的病机关键。治病审症求因,提出“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筋痹的基本治则,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并结合中医经络标本根结理论,独创“项腹针法”,经科研及临床实践,每获良效。导师医术之精湛高明,欲学之以除病者之痛;导师学术之博大精深,欲阐述之处甚多,非一时可成也!以上乃鄙人随师相诊所得,翩翩医理,微言大义,以余愚钝之资,仅可管窥其一二,所论浮浅之处,还请同门同道以示刊正。
  
  参考文献
  [1]张智龙.五味斋医话医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31.
  [2]何圣三,杨秀娟,张智龙.项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34.
  [3]吉学群.项针加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12):961.
  [4]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4~1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