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比较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7 共4308字
论文摘要

  偏头痛是常见的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发病率为7.7%~18.7%,以发作性、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征,活动可加剧,疼痛剧烈,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重者在发作期可致残。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尚无统一观点,故缺乏十分有效和完全根治的方法,多在急性发病时采用止痛剂,配合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及钙通道阻滞剂进行预防性治疗,但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加之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使很多患者难以接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本研究比较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治疗偏头痛的效果,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临床拓宽对偏头痛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偏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处于急性期,每月至少5次发作,未经治疗时头痛持续8~72h,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及颅脑、颈部CT证实;②符合《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2版)中头痛诊断要点;③经病史与相关检查除外颅外伤与脑内器质性病变;④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按时服药,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由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或其他继发性头痛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出血倾向及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者;④合并心、肝、肾等系统基础性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精神失常患者;⑤入组前2周服用过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14例,女31例;年龄20~69岁,平均(47.3±4.5)岁;病程1~14年,平均(6.1±1.3)年;发作频率5~39次,平均(24.8±4.1)次/月;持续时间8~24h,平均(15.9±6.2)h/次。对照组:男15例,女30例;年龄20~70岁,平均(47.3±4.5)岁;病程1~13年,平均(5.9±1.3)年;发作频率5~40次,平均(23.2±3.8)次/月;持续时间8~24h,平均(16.0±6.0)h/次。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桃红四物方加减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饮片治疗,每付加水煎至300mL,每日分2次口服;观察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每日1剂,每日分2次冲服。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止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其他药物,尽量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处方如下: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若伴恶心、呕吐者加茯苓、陈皮;失眠重者加党参、炒枣仁;有固定部位疼痛者可视其所在部位加引经药,如阳明头痛酌取白花、葛根,少阳头痛酌取柴胡、黄芩,厥阴头痛酌取吴茱萸、藁本等;若日久不愈而现疲象者酌配蜈蛇、地龙等虫类药。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镇静及止痛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采用梯度疼痛分级评价,0~1分为无痛,2~4分为轻度疼痛(发作次数<15次/月,发作持续时间<24h),5~7分为中度疼痛(发作次数15~30次/月,发作持续时间24~72h),8~10分为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多于30次/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72h)。检测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同时每周行心电图及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
  
  根据头痛程度评分评价疗效,①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停药1个月无复发;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疼痛评分减少超过50%;③有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减轻,疼痛评分减少介于21%~50%之间;④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疼痛评分减少≤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93.33%(4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见表1。

论文摘要
  
  2.2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论文摘要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论文摘要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均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偏头痛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Wolf的血管源性学说、Moskowitz提出的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扩展性皮层抑制(CSD)学说、遗传学说、内皮素(ET)、5-羟色胺(5-HT)、雌激素、钙离子通道等及免疫学说、植物神经紊乱学说等并存,但任何单一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故目前其治疗目的主要以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复发为主。急性发作期多采用止痛药治疗,在缓解头痛及伴随症状的同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烦躁、焦虑等各种不良反应,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巨大的危险,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肢体缺血性坏死和高血压。急性期缓解后采用普洛萘尔、氟桂利嗪等预防性用药继续维持稳定,以预防偏头痛再次发作,但长期应用会加重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现象,导致肥胖、抑郁、震颤等远期不良反应,而且头痛症状在停药后仍然可能再次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躯体痛苦。中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会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减少了长期服用药物的躯体痛及经济损失,优势显著,逐渐被广大偏头痛患者接受。
  
  偏头痛在古代医籍中也被称为“偏头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头痛”和“头风”两个不同名称统一归于一类疾病中。各代医家普遍将其按病机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主要为六邪(以风为主,夹寒夹湿夹热)侵袭,上犯癫顶;内伤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或疲,虚实夹杂。
  
  但不论外感与内伤,既可因虚致瘀,也可久淤致虚。何立华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脑脉弊阻,清阳不升而得,究其原因或是由于风邪侵袭,伏留于内,或由气机不畅,郁而化热,终致蒙蔽清窍,不通则痛。罗俊超认为肝郁气滞,胆经郁热,化风化火,上扰清奇,弊阻不通而引发头痛。总之,气血不足,脏腑亏虚,又合六淫之邪,气血不调,阻碍经络,导致脑失所养不荣则痛,久虚则疲进而不通则痛为众学者一致共识。
  
  桃红四物方是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发展而成的,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当归补血又能行血,《本草正》中赞其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攻则通,实为血中圣药;熟地甘温质润,补阴填精以生血,古人谓之“大补真水”,《珍珠囊》谓其有“通血脉、益气力”之功;此二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药效更胜于单味。白芍补血敛阴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开郁,被誉为“血中气药”,以其辛温之性,上行巅顶,走而不守,善于除风邪而舒清阳,具有活血行气、调畅气机之功效。桃红四物方在此基础上又加以破血之品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之力强劲,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阴阳调和,兼具养血、行气之功,又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去、新血生、气机畅,化疲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桃红四物方治疗头痛能够明显增加脑血流量,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使微循环流速加快,并能降低血脂,调节血液黏度。
  
  目前除传统的中药饮片外,中药免煎颗粒剂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使用方法同中药饮片,适合于个体化给药方式,不必煎煮,服药时用温开水冲调即可,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等优点,又克服了汤剂需要临时煎煮、耗时耗能、时间长易酸败变质等缺点,剂量准确、质量稳定可控、快捷方便,是对传统中药汤剂改革的一种尝试和有效的补充。但目前关于对两种剂型治疗偏头痛的文献极少,因此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剂型的桃红四物方治疗偏头痛并比较两者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头痛症状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剂型的疗效相当。阮肖平等考察中药免煎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对痔疮水肿疗效,结果总体疗效相近。杨安平等报道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所含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大。孔铭等[15]以指纹图谱证实两种剂型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各组分的比例高度一致,效果相近。因此,笔者认为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治疗偏头痛疗效相当,但中药免煎颗粒剂具有服用量少、服用及携带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对中药免煎颗粒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其功效仍存在很多争议,因此应更深入地研究中药药效成分、药理及药效,使中药免煎颗粒和中药饮片发挥各自优势,满足患者对多元化的、高效方便的中药剂型的迫切需求,共同为临床用药服务。
  
  参考文献
  [1]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4-696.
  [2]张慧英,马晓倩.托吡酯联合小剂量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40-1241.
  [3]刘春梅.偏头痛的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12):953-955.
  [4]李东升,籍彦生,雷国亮,等.偏头痛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现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2):211-212.
  [5]王新立.尼美舒利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82-1983.
  [6]何立华.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9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5):189-190.
  [7]罗俊超,舒劲松.自拟头痛汤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3):248-249.
  [8]李焰生.偏头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9(8):694-696.
  [9]吴亚双,王瑞红.桃红四物方与针灸对比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1084-1085.
  [10]熊万胜,杜念念.桃红四物汤治疗混合性脑卒中30例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11(1):79-80.
  [11]钟瑞坤.中药免煎颗粒优劣浅析[J].北方药学,2011,8(6):73-74.
  [12]阮肖平,李美英,何昌国.中药免煎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对痔疮水肿疗效的对比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4):235-236.
  [13]杨安平,韩英光,温期麟,等.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对比研究[J].中药材,2006,29(8):857-859.
  [14]孔铭,钱大玮,朱玲英.乳康舒饮片汤剂与其免煎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398-3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