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将生物技术用于医药产业,应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改良传统医药业。开发用作疾病治疗剂、疾病诊断剂和预防的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与融合,使生物医药产业呈高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对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2011年以来,我国生物药品销售收入增速保持20%左右,远高于全球产业增速水平。本文拟通过对全球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需求拉动市场,产业化进程加速。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永无止境,进入21世纪全球医疗需求增加,发展中国家随着对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发展近三十年内,平均每年生物医药销售额以25%-30%的速度增长。2014年全球生物医药总产值150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发展大国,总产值占到了GDP的17%左右,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美国生物医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市场的90%生物药品来自美国的着名企业,如默克、强生、罗氏、诺华等。在欧洲以德国为例其生物医药总产值占GDP的12%左右。生物医药产业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通过实施一系列全方位的科技计划推进生物科技创新,政府重视生物医药发展,大力扶持创新性生物技术企业,把生物医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日本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2.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动力。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美国的技术创新力量是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网络型研发体系,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拥有百所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几乎所有的着名生物医药公司以他们为网络核心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创新成果在网络内以较快的速度通过专门的平台进行技术转化,进而顺利过渡到产业化阶段。由于其强烈的创新意识,每年美国FDA公布的生物制品专利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以英国和德国为例,英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仅次于美国,在技术研发领域已有2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产业学科基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德国是欧洲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构建了第一个生物技术产学研网络--“RNA”技术网络,此外还拥有强大的创新团队。日本虽起步较晚,但日本本着产业立国的思路,坚持大型企业承担重大生物技术创新的任务,从2002来至至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居亚洲之首。
3.产业园区集群模式发展。纵观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模式上几乎都以生物产业园区的形式达到集群效应,生物产业园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美国从西到东形成了华盛顿、旧金山、圣迭戈、波士顿、北卡罗来纳五大生物医药园区,而在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成为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获取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英国剑桥生物技术园区是世界从事最尖端生物研发园区之一,园区往往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形成。日本积极推进产业园区计划形成了11个生物技术或生命科学为重点的产业园区,主要有大阪、神户、北海道生物技术园区。以上国家产业园区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在获得政府政策财政税收多层面的支持同时,其园区强大的聚集效应也吸引了着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加入其中。
4.产业发展制度完善。任何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关的产业制度,在生物医药日益带来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今天,各个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产业配套措施完善。以美国从1998年开始加大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经费投入,在政府财政预算中仅次于军事科技的投入,各州政府积极设立研发基金,由于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耗时长、投入高有政府在R&D上的支持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次是完善的创新制度,从技术研发到技术转化最后产业化阶段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建立了高效率的技术转移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制药企业创新合作的无缝对接,行业协会对创新成果积极进行推广等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创新速度。再次完善的风险投资介入机制,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大量社会资本的参与,政府前期在研发上投入资金为后续产业资本的进入降低了风险,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要素投入多元化。
二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生物制药行业产销规模快速增长。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被看成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迅猛。随着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的快速稳定增长,2000-2011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销规模呈较快增长趋势。2011年行业大中型生物制药企业新产品产值达215.47亿元,同比增长47.35%,2000-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0.25%;新产品销售收入为204.81亿元,同比增长47.59%,2000-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2.09%.另外新型疫苗可产生1000亿至1500亿元的市场规模,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市场未来可产生3000亿至5000亿元的市场。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目前我国我国重点发展的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发酵生产、开发各种疫苗、单抗及酶诊断和治疗试剂、开发靶向药物。这几类药品市场需求旺盛,也带动的产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布局重点突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布局上以产业关联为基础、地理靠近为特征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发展区域。环渤海包含了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北京以其高度集中的科研人才成为生物医药的研发中心;天津以出口为导向是关键技术的转化基地;河北和山东拥有较好的医药基础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环渤海地区最重要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大省。
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上海聚集了世界前十强药企,研发密集、融资条件较好,是我国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江苏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最好最活跃的地区,生物医药产值位居全国之首。珠三角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广州较早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一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环境好,跨国企业投资力度大,生物医疗产业设备优势突出,随着基因库的建立南方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城市的地位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还有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区域生物医药也具有较好的基础。
3.政府积极创造产业发展环境。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进程,“十二五”以来,国家为促进生物医药和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先后出台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及《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个生物医药相关的国家级规划刚要,进一步强调了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断层现象明显。生物医药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是药物研发包含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中游是药物开发包含了临床前试验和临床研究,下游是药物生产和市场化。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由于生物医药技术开发周期长等因素未能紧密衔接。
尤其是在技术转化、中试、放大等环节脱节较突出,导致产业链上的子产业缺乏竞争,譬如上游的药物研发成果因缺少通畅的转化平台导致产业化速度减慢,根据每年公布的专利数来看其转化率不到15%,西部地区转化率不到5%.生物制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再到放大生产也出现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生物制药企业融投资渠道窄规模化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和国外完善的风险介入机制有较大差距。
2.低层次仿制,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生物制品除了传统的生物药品外,现代生物制品多数属于仿制药品且质量低重复率高。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市场上仿制药占据了97%的市场份额,仿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没有足够的数据加以证明。从全球在研仿制药的研发情况来看,邻近的印度和韩国的在研仿制药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另外自主创新方面比较薄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
3.产业结构不合理,升级速度缓慢。生物医药产业分为传统生物医药产业与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传统生物医药产业是运用传统工艺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发酵类产品 ( 如维生素和抗生素等) 和天然药物 ( 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 等。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制药行业。我国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有一大部分停留在对传统工艺的改良,如浏阳生物医药园区的药企大部分是在中药饮片、中成药上进行简单重复的生产,先进的生物技术企业很少落户园区,传统生物医药急需转换升级。
4.集聚效应弱,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少。全国虽然形成了几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带,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但总体来讲我国的生物医药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一直被视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集群目的在于通过大型企业的高技术劳动力、大型企业与新创企业的联合、风险资本、支撑高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来实现集聚效应。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以及工业园区从发展的空间布局来看几乎很少围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模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更多的是不同类型的制药企业简单集聚起来,企业间很少有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龙头企业较少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联盟,还处在地理集聚的初级阶段。发达国家生物医药集群地则是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中心关联企业向此涌入从而集聚效应明显。
四、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只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才能有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更能体现产业实力。借鉴欧美国家的模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这是保障基础,对于大型攻坚的生物研发还应以政府为核心建立重点实验室,培育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重点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的基地,加强生物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形成网络型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加大产业链内关联企业合作创新和协同创新,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以研发外包开发与创新,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整合共享不断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2.加强政府资源整合能力。生物医药投入高、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整合各种资源为提升产业活力加快发展步伐功不可没。具体体现在:整合人才资源;生物医药是高技术行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是智力资本,不仅要大力投入资金培养高端研发人员而且还需引进国内外优秀科研专家,采用灵活的人才管理政策和激励机制为我所用。整合金融资源;产业发展需要资本投入,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搭建融资平台,有潜力的企业应积极帮助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科技规划;包括一些基金和科研技术条件,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对于产业化过程中出资成本较高,难以完成市场化的生物产品予以一定的补贴,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生物产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新创办生物医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
3.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技术的融合。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飞速的主要因素是重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班加罗尔是印度最大最知名的软件园区,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的生物产业园。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了海内外众多着名的信息技术企业,为印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设施等有利条件。我国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挖掘生物医药领域的难题,发挥两者融合的优势为生物医药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4.合理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根据一定的集群和空间布局原理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聚集倾向。从各地大大小小的生物园区单一的以制药企业为主,导致其他配套或相关组织缺失。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基础,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形态,鼓励和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和上下游相关主体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在园区内培育一批龙头生物制药企业,鼓励企业逐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导园区外围企业为产业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邬亮,戴伟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群落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2)42-49.
[2]滕一万。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J] .药物生物技术,2015,22( 2) : 181 - 184.
[3]曹苏民, 郦雅芳。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 .江苏科技信息,2009,5.
[4]牛晓帆,朱睿倩。最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2):49-53.
[5]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合作驱动机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