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即以资本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方式) 成为全球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以来,经济危机及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便与其始终相伴随。而对于经济危机的成因、生成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也成为现代经济学围绕的核心。依据经济危机的成因和生成机理,笔者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划分为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和外生型经济危机两种类型。
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是指由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出来的一种经济危机。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会呈现出必然性和周期性; 私人资本主义外生型经济危机是指与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直接关系的外生因素 ( 如商业投机、社会经济政策等) 而引发的一种经济危机。私人资本主义外生型经济危机一般说来总是呈现出偶然性和非周期性,这和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所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和周期性截然不同,其完全是由两种经济危机的不同成因和不同生成机理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和外生型经济危机通常又总会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混合型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更难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随着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越来越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形式,使我们有可能纯粹地研究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本身,并进一步揭示出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的成因和生成机理。在西斯蒙第之前,所有经济学者都至多承认由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结构失衡性生产过剩。西斯蒙第实际上是第一个发现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的古典经济学家,这也是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学说称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的根本原因。凯恩斯虽然在古典理论之外发现了第三种失业状态 ( 即非自愿性失业) ,从而在事实上也发现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现象,但凯恩斯不懂得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总量失衡的内生机理,从而最终把经济危机的成因归结为偏好、预期等主观因素。现代自由主义也至多只是承认由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结构失衡性生产过剩和结构失衡性经济危机,并把这种结构失衡性经济危机的成因归结为政府的错误干预,根本不懂得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由总量失衡所引发的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和总量失衡性经济危机。现代经济学各个流派由于都不能区分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和外生型经济危机,因而使经济学领域的分歧和对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经济领域,任何客观规律一般都不是在纯粹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因此,认识这些客观规律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经济学领域尽管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创造一个接近纯粹状态的实验条件,但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对于研究经济规律在纯粹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为了揭示私人资本主义内生型经济危机的生成机理,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状态的经济模型,其具有以下特征:
1. 该经济体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即暂不考虑对外贸易;2. 该经济体只存在单一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不存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生产方式,不存在以劳动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和自我劳动为特征的个体商品生产方式,只存在以资本的私人所有权和工资性自由劳动为特征的私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3.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全部用于即期消费,而这正是现代经济学渴望实现的极限目标;4. 全部社会成员只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即把一切依靠税收、地租、利润等收入形式作为生存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归结为资产阶级的家庭成员;5.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一切发展顺利,即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商业投机、政府干预等问题。
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必须首先区分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这两个概念,或者说,必须首先区分预付资本价值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例如: 假定预付资本价值为 10000 个价值单位。其中,固定资本为 6000 个价值单位 ( 即厂房和机器设备等) ,固定资本分十年折旧完毕 ( 即每年耗费 600 个价值单位固定资本) ; 流动资本为 4000 个价值单位( 包括每年耗费 3000 个价值单位的原辅材料和1000 个价值单位的劳动力) .这样一来,如果考察年产品就可以看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为10000 个价值单位,而每年耗费的资本价值为4600 个价值单位 ( 4600 = 4000 + 600 = 3000 +1000 + 600)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两个不同的量。如果全部固定资本不是分十年折旧完毕,而是在一年内全部折旧完毕,在考察年产品时就会看到,预付资本价值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完全一致。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具有直接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在作了以上说明以后,就可以把建立在纯粹私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 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公式) 表述如下:
无论是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还是考察单个资本的运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要想正常进行,商品价值中的第一个部分必须足以用来补偿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 ( C) ,商品价值中的第二个部分必须足以用来补偿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力价值 ( v) ,商品价值中的第三个部分为剩余价值 ( m)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剩余价值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大于零( 即 m >0) .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中,如果 m≤0,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就自然被消灭了。
必须注意,在资本的现实运动中,单个资本家完全有可能维持短期亏损经营,但这绝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正常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在自然经济中,产品不需要经过交换,但在商品经济中,产品必须首先经过交换。因此,在剩余价值大于零的情况下 ( 即 m> 0)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有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资本家阶级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家庭即期消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 ( 仅从价值角度进行考察) 上重复进行。
这种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通常被称为简单再生产。这样一来就会看到:
市场总供给 = c + v + m.
市场总需求 = c + v + m.
市场总供给 = 市场总需求。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总量失衡问题 ( 即不存在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问题或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从而也就不存在由总量失衡所引发的总量失衡性经济危机。
第二种情况: 资本家阶级将剩余价值 ( m)的一部分用于家庭即期消费 ( m1) ,而将另一部分货币 ( m2) 用于窖藏 ( 即 m2既不用于投资也不用于消费,更不转化为社会储蓄)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样一来就会看到:
市场总供给 = c + v + m.
市场总需求 = c + v + m1( m1< m)市场总供给 > 市场总需求。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总量失衡问题 ( 即产生了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问题或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当总量失衡性生产过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由总量失衡所引发的总量失衡性经济危机。
以上两种情况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因而只具有纯粹抽象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