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 21世纪以来, 国际生殖生物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和转化应用上都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的生殖生物学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 已在多个领域走到了国际前沿, 为引领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应对挑战, 未来我国生殖生物学研究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基础机制的研究, 包括配子发生机理, 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机理以及胚胎植入与妊娠维持的机理等; 另一方面, 应针对生殖缺陷和不孕不育等国家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如出生队列、人工配子、辅助生殖技术、基因矫正、子宫修复和子宫再造等方面的研究, 注重基因组、大数据、基因调控与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会议就我国亟需加强的重要学术方向形成了以下共识。
2.1 减数分裂启动和染色体行为的调控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发现决定减数分裂启动、同源染色体识别、配对、联会、重组和分离等一系列减数分裂核心事件按时、依序发生的关键调控因子, 阐释其功能及作用机制; (ⅱ) 发现并从功能上证实导致人类减数分裂启动和染色体行为异常的分子基础, 揭示其分子机制; (ⅲ) 绘制调控减数分裂启动和染色体行为的分子作用网络。
2.2 生殖细胞发生、成熟的分子调控
重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迁移和特化的机制; (ⅱ) 生殖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和维持的分子基础; (ⅲ) 精子发生与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 (ⅳ) 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调控网络; (ⅴ)生殖细胞发生障碍的分子机理。
2.3 功能配子的体外形成
重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灵长类动物单倍体细胞的建立; (ⅱ) 单倍体稳定维持的分子机制; (ⅲ) 建立并完善人功能配子的体外形成体系; (ⅳ) 提高基因编辑的特异性和效率, 建立高效的在体靶向基因修复系统, 为配子发生中基因突变的功能验证和修复提供平台。
2.4 人类早期胚胎的单细胞谱系建立及调控网络
重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人类植入前/后早期胚胎的各种组学谱系的建立以及基因表达网络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ⅱ)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配子发生分子机制探讨; (ⅲ) 植入前胚胎和卵极体遗传学分析; (ⅳ) 生殖医学临床上疑难病例分子机制探讨, 如反复卵母细胞成熟障碍、受精障碍、胚胎发育阻滞等, 为该类患者诊治提供依据。
2.5 母胎识别与妊娠适应性
重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揭示子宫内膜细胞谱系分化和内膜细胞互作建立接受态的转录调控网络;(ⅱ)阐明母-胎交互对话介导母-胎免疫耐受的机制;(ⅲ)解读人类胎盘滋养层细胞分化命运决定, 精确定义人类胎盘生理和病理特征及相应的分子指印;(ⅳ)解析妊娠过程中胎盘/胎儿与母体多系统、多器官相互作用和精确协调的生理机制。
2.6 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及出生健康的影响
阐述各类环境因素对生殖过程, 特别是胚胎发育及子代出生健康的影响及机制, 需在建立大样本前瞻性出生队列的基础上, 关注以下关键科学问题:
(ⅰ)重要环境因素对配子发生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ⅱ) 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远期效应;(ⅲ)影响出生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7 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机制
重要科学问题包括: (ⅰ) 父母辈的环境暴露如何影响配子的表观遗传性状; (ⅱ) 配子中介导跨代遗传性状的具体表观遗传信息载体是什么; (ⅲ) 配子从上一代获得的表观遗传信息如何调控后代的性状。
2.8 非人灵长类生殖研究模型的建立
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和特色, 重点关注: (ⅰ) 建立灵长类动物的生殖干细胞, 尤其是精原干细胞增殖体系, 诱导生殖干细胞向配子分化; (ⅱ) 生殖细胞的基因修饰, 建立生殖疾病模型; (ⅲ) 受精卵和早期着床胚胎表观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