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1981 年 5 月 4 日—2004 年 6 月 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0 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996 年至 1997 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 2000 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 年至 2000 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 2004 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 年 2 月 13 日晚杀一人,2 月 14 日晚杀一人,2 月 15 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 年 3 月 15 日被公安部列 A 级通缉犯;2004年 6 月 17 日被执行死刑。2004 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受害者为:唐学李、龚博、杨开红、邵瑞杰四人。四人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唐学李家住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老窝乡崇仁村。唐学李本准备报考研究生,但因家里负担很重,为供他和弟弟读书已经欠下了大量债务而被迫放弃了考研。龚博家住汉中市勉县老道寺镇丁家庄。龚博一家 4 口人,爷爷年老体弱,父母靠种田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和供他上大学。被杀害前,龚博已经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杨开红是云南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红塘子村人。杨开红是苗家子弟,家境十分贫寒,上高中时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学资助的。邵瑞杰是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夏郢镇周睦村人.邵瑞杰家境困难,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外借了 7000 多元,之后又陆续贷款了 1 万多元。
1. 马加爵事件起因的直观现象学描述分析
媒体报道,邵瑞杰是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学李:“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杨开红是因为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犯罪动机是受不了同窗讥讽。这个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学校。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 4 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
2. 马加爵事件起因的深度社会学心理学问题启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但是我们注意到媒体报道:(1) 马加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2)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3)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马没钱就洗了。(4) 马加爵在监狱中穿上了他这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加爵今天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看押他的人都落泪。(5)马加爵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几天里光脚、逃课。(6)马加爵家依靠给人熨衣服过活。其母亲丢了 100 元钱(熨 200 件衣服的钱),马加爵把 100 元丢在过道里让母亲捡到!(7)马加爵5000 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8)马加爵拒绝投案,也拒绝 4 位律师免费做无罪辩护,原因是他只求一死。(9)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 1 万元,打零工补贴生活费。
媒体报道,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及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
而李玫瑾教授的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她说,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媒体认为李教授的这一反驳是成立的。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笔者认为,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者有理,李玫瑾教授的报告有理,媒体的法学视角评论有理,法院判决死刑也有理。但笔者同时认为,自从马加爵事件发生以来,因为法律上的犯罪概念掩盖了或者掩蔽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虽然网络舆论中也有学者提出了该事件的代表性,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做沉默状。其实,马加爵事件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更应该引发我们思考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城市富裕人群对农村贫穷人口的偏见和歧视,所引发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敌对、仇视、反抗。
3. 马加爵事件起因的深度社会心理学分析与警告
可以看到,目前网络已经有学者从人性善恶、社会支持、道德焦虑、人际关系等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对那些口无遮拦、肆意欺负他人、歧视他人的提出警告。但当我们看到“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时,我们觉得有必要更加理性的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属于社会态度的范畴。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不同,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而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而不是正确的认识,偏见既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其行为成分表现为歧视。
团体冲突理论认为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石油等,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相对剥夺感较易产生偏见与对立,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都来自父母。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心理动力理论认为认为偏见起源于个人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偏见是替代性攻击、是一种人格病变。
中国城市人民对乡村人民的偏见,既是城市团体与乡村团体利益冲突的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长期歧视乡村居民,导致代代相传的社会学习结果,更是城市居民的内群体偏好造成的认知失调,当然也是城市居民的替代性攻击态度。
在中国这个城乡二元社会国家,城市居民得到了更多的稀有资源,一个户口把公民分成两个截然不可跨越的身份。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治权利和资源、经济权利和资源、文化权利和资源。农村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因为城市居民的先天优越感,长期存在对乡村居民的歧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歧视、卫生歧视、经济歧视、习惯歧视、风俗歧视,既造成了乡村居民的羡慕嫉妒,也压抑着乡村居民的潜意识抵触仇恨。城市居民总是自以为是的强化自己的内群体偏好,把自己当作高贵的、干净的、雅致的、阳春白雪的贵人代表,而把乡村居民视为低俗的、不卫生的、下里巴人的下人代表。动辄就是你们下面的、你们农村的、你们地县来到等等。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替代性攻击,反映了某些城市居民的人格异常。
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马没钱就洗了。“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偏见和歧视,歧视农村人、歧视贫穷人。而歧视的后果就是招来激烈的反抗,乃至连同歧视行为比较少的同学也招来杀身之祸。
4. 马加爵事件起因的深度人格心理学分析与警告
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与人的思想、精神、意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社会心理是个体的人对社会互动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获得很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正在由温饱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但在这一进程中,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失衡、城乡失衡、行业失衡、贫富失衡,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我国社会中人的心理与人格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马加爵在监狱中穿上了他这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加爵今天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看押他的人都落泪。
马加爵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几天里光脚、逃课。马加爵家依靠给人熨衣服过活。其母亲丢了 100 元钱(熨 200 件衣服的钱),马加爵把 100 元丢在过道里让母亲捡到!马加爵 5000 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马加爵拒绝投案,也拒绝 4 位律师免费做无罪辩护,原因是他只求一死。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 1 万元,打零工补贴生活费。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日益清明、文化繁荣昌盛的国家,如此贫穷的大学生并没有得到高度的、有效的资助,没有得到社会的温暖。就人格与变态心理学角度而言,并没有比较好的社会支持,既缺乏客观社会支持,也缺乏主观社会支持,也谈不到社会支持利用问题。因为,尽管十三婶等家族、班主任为代表的学校力量可以提供安慰,但面对经济困难,主观社会支持实际上是苍白无力的。长期的贫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反社会人格、爆发性人格,而身处学校、宿舍的偏见和歧视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可以认为,这次事件其实就是社会心理的偏见歧视与人格心理的反抗爆发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导火索便是一次打扑克中的歧视性语言。
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如前所述,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加爵事件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马家的贫穷是因为在竞争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资源环境和生存能力的限制,但也不能排除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贫穷与富裕差距过大的社会公平问题,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民众的理想和幻想。我们热切的慰问被杀害同学的家属,我们更应该迫切的呼吁城市居民、富裕民众,象远离毒品那样,消除歧视、减少要偏见、关心弱势群体,远离心灵伤害。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 马加爵事件.
[2]周晓宏:社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