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偏见的认识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3581字
  摘要: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但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它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和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因此,只有消除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偏见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伴随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偏见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偏见的实质、偏见的结构、偏见的测量、偏见与歧视的关系、偏见的消除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社会阶级偏见等的大量研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偏见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偏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 
  
  早些时候,社会心理学家们倾向于用社会化、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个人心理因素(如遭受挫折、权威主义人格)等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持有偏见。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整个心理学的前沿,人们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偏见的形成问题。
  
  1、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偏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偏见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的生存机制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驱使我们喜爱我们的家庭、部族和种族,而对外来者表示敌意。其依据是:动物中存在着一种对与自己基因相同的其他个体表现出善意、而对与自己基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出恐惧和反感的强烈倾向,尽管后者并未对其造成伤害。虽然人类可能天生具有表现出偏见的生物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偏见就是人生理结构的极为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社会偏见 社会偏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认知上的偏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刻板印象。产生偏差的根源在于认知者群体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明显的差异性以及人的排它本能。人总是倾向于和自己同质性高的人们交往。对自己所属的那个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弱势群体成员更多的是群体内交往,对于其真实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其他社会群体往往缺乏直接了解的机会和渠道,想让精英阶层的人来直接和弱视群体交往和相互了解是很困难的,对于两个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因为彼此了解太少不确定因素太多,人们往往本能的倾向于回避。由于这种心理,异质性较大的群体往往容易相互隔离和疏远,而越是这样越是得不到彼此真实的信息,对对方越是无知,偏见往往就是起源于这种无知。 
  
  3、任何偏见的形成都受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地域性偏见就是由于近代上海的文化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两地人原本的心理距离而导致的;而相反的情况则是,浙北人和苏南人原来的社会认同感随着近代以来两地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密切联系而加深,因此,无论是社会偏见还是社会认同均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到了现代,城乡、地方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域性偏见的形成和延续。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沿海城市的发展显着好于西部内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及受教育水平都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由来已久的地域性偏见 到了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并以各种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4、人格、动机、从众等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偏见形成的重要因素。阿多诺认为,有些人的偏见不仅仅是因为直接的外部影响,而是因为他们具有偏见的倾向,并且他还将这类个体称为权威人格者。有很多研究者均对人格与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人们对人格因素引发偏见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更多了解。但研究者并不能确定人格因素究竟是直接引起还是间接引起偏见的,因为大量的研究所揭示的都是人格与偏见之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动机是与偏见形成有关的另一心理因素。“动机不仅使人们持有偏见,而且也会使人们努力去避免偏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挫折而产生敌意的冲动和动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就可能演化为对少数人群的负性态度。如果使人遭受挫折的事物是不宜攻击或不可攻击的对象时,人们就会寻找一只“替罪羊”,将自己的敌意转移到它的身上并对其产生偏见。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人们就特别容易怀疑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宁愿放弃自己的主张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从众心理。例如,很多人仅以新闻媒体的某些负面报道作为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和依据,将媒体的报道夸大化和扩大化,并以符号化、标签化的方式对待某个群体或个人,从而对其产生偏见。
  
  二、社会偏见给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所造成的影响。 
  
  1、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这种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叫做自证预言,也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2、偏见使人际之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阂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纷争与冲突。 
  
  3、偏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以性别偏见为例,尽管照片上男性与女性的身高一样,但人们的实际判断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三、消除社会偏见作用的途径。 
  
  1、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群体间建立共同的目标被认为是种消除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方法。共同的命运与合作的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消解群体间的对立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共同目标的设立,有利于推动社会群体的一致性行动,产生共同的需要;而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形成又有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共同的命运与合作的奖励,有利于营造团结协作,消除隔阂,互利共赢得良好社会氛围。 
  
  2、消除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社会认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是那些对某一群体怀有偏见的人就倾向于采用有别于对待其他群体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对待这个特定群体的成员,更多关注那些和偏见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偏见得以持续存在并不断得到强化。 
  
  3、让怀有偏见的不同群体直接接触是消除偏见的好方法。改变研究表明,使先前相互隔离的群体成员进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触,或使先前沟通较少的两个群体沟通更加频繁,是一种减少偏见,增加融合的好办法。平等的接触和个人间的接触都是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不平等的接触妨碍双方相互间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还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刻板化的判断。同样,非个人间的接触通常也只能导致接触双方之间肤浅的、形式化的认识。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由于偏见本身也与认知过程有关,所以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偏见时,通过静下心来想、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等减少之。在此过程中,内疚感、自我批评、搜寻引发偏见反应的情境线索都有助于偏见的消除或减少。 
  
  5、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政府应该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偏见和歧视现象进行主动监控,并在此方面进行立法,就能有效抑制和消除社会偏见的产生。同时,政府还要建立良性的社会发展机制,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为其提供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等。 
  
  消除偏见涉及多方面因素。对于像民族偏见、阶级偏见等,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其社会、文化、历史以及阶级、政治等方面的根源,消除各民族、阶级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和不平等。应用心理学手段,如增加各种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增进彼此的了解等,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消除某些偏见,或是缩小偏见的程度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奈德,何百华. 减少偏见[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1, (10) . 
  [2] 施奈德,何百华. 关于偏见[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1, (09) . 
  [3] 陶远华. 社会研究与偏见[J]. 社会科学, 1986, (12) .  
  [4]钟毅平. 偏见及其认知来源[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5] 李琼,刘力.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02) . 
  [6] 林泽炎,徐厚道. 国外关于偏见研究的若干理论略述[J]. 武陵学刊, 1996, (01). 
  [7] 蔡浩. 社会认知偏见及其对策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2) .
  [8] 王沛. 现代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偏见研究及其走向[J]. 心理科学, 1998, (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