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群体网络使用情况及理念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4 共5091字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是改革开放显现成效时出生的 90 后群体,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快捷的信息服务,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网络过度使用”导致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表明,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收取邮件、关注新闻、搜索资料以及网络消遣娱乐等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太重要了,并由此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仅成为网络使用最多的一个群体,而且网络使用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过度使用网络影响到其学习、生活,工作及健康。根据 2013 年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2013 年报告”) 显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 WiFi、3G使用的扩充和发展,网民们又充分利用了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台式机与灵活上网的并驾齐驱,对现实中大学生的影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群体网络使用情况,从网络使用目的、行为影响、群体差异等,探讨该群体目前在互联网使用中的理念变化、思想与表达、网络行为目的,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网络行为”的情况分析,对大学生素质发展和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为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本次调查在 2012 年9 月间以华南某综合性大学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为适合样本,从上网偏好、目的、网络使用症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实际发放问卷 56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28 份(93. 7%) 。被试平均 21. 34 岁; 其中,男生 337 人,女生 191 人; 城镇生源 235人,农村生源 293 人; 工程 111 人,理学 85 人、园艺类 84 人,农学类 86 人,管理类 85 人,艺术类 77 人; 不同年级人数: 大一38 人,大二213 人,大三161 人,大四116 人; 党员99 人,非党员 429 人; 学生干部 209 人,普通同学 319 人。

  1. 2 方法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上网主要目的自评,结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调查分析目前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影响。

  1. 2. 1 自制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表,通过组织不同学科的 87 名学生的个体和群体访谈,结合本中心近两年来的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在借鉴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从网龄、上网时间、地点、支出费用、目的等依次考察网络使用一般情况; 并将上网目的列为: 查阅各类信息、与家人朋友联系、休闲娱乐、学习知识技能、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角色、参加聊天和讨论组、结交志趣相投、其它共 8 个方面。采用“是”或“否”作答,以此界定个体网络使用的行为倾向。

  1. 2. 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用于评价网络沉迷对大学生影响程度。量表共有 26 个项目,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 2 个分量表。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上网戒断反应与网络成瘾耐受性 3 个因素。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及时间管理问题 2 个因素。量表采用 4 点计分,极不符合记 1 分,不符合记 2 分,符合记 3 分,非常符合记 4 分。量表总分 104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越容易网络成瘾。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 931,其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 885 和0. 874,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可用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测试,并可明确学生在哪个方面症状严重。

  1. 3 统计处理 由研究者介绍实测要求和指导语,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结果采用 SPSS 11. 5 进行数据的录入、审核,确定百分比构成,并运用卡方检验、t 检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

  2、 结 果

  2. 1 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68. 5% 的 90 后学生网龄都在 3 年以上,只有 3. 2%的学生不超过 1 年,可见网络使用近年来在我国不同地域已非常普及,青年群体在入住校园前已是网络群体的积极参与者; 其中 60. 5% 的学生选择在宿舍上网,其次是家里 22. 6%,涉足网吧的学生仅有 2. 9%;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 2 ~ 5 小时或 15 小时以上的分别占到 27. 0% 和29. 2% ,其次为 5 ~ 10 小时、10 ~ 15 小时的为 18. 6% 和17. 7% ,在 2 小时以下的为 7. 3% ,可见目前大部分在校生网络使用能够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段,依据学业或活动情况适时参与网络; 网络支出费用中 59. 6% 的学生都在 25元以下,其次为 25 ~ 35 元的占 24. 4%,100 元以上的仅为1. 9% ; 习惯晚上上网的为 67. 4% ,深夜或经常通宵上网的仅为4. 0%、1. 8%。在调查上网的主要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查阅各种信息为 45. 5%,其次为休闲娱乐占 25. 5%,其他依次为与家人朋友联系、学习知识技能、参加聊天和讨论等,为结交知趣相投的朋友仅为 2. 2%,由此推断查阅资料和休闲娱乐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需要,在学习知识技能和交友方面还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2. 2 网络使用目的基本信息比较 通过学生基本信息比较,经皮尔逊卡方检验,在结交朋友、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休闲娱乐、学习知识技能、参加聊天和讨论组差异不显著。

  仅在网络查阅各类信息方面,大一学生 27% 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与其他年级 45. 7%以上的比率差异显著(与大二、大三、大四比较依次为: χ2= 4. 829,4. 296,8. 132; P = 0. 028、0. 038、0. 004) ; 大一学生在与家人朋友联系方面所占比率为40. 5% ,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 9. 0% 以下比率 (χ2=26. 464,26. 339,40. 96; P < 0. 001,df 均为 1) 。管理类学生在网络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占 21. 2%的比率,高于其他专业的 8.9% 以下水平(χ2均在 4. 807 以上,P < 0. 05) ,可见管理类学生网络人际沟通多于其他专业。

  2. 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依据个体基本信息比较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氛围或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网络依恋问题存在显著影响,而在不同年级、专业或是否学生干部差异影响不大。

  2. 3. 1 网络成瘾情况的性别差异检验 其中男生的网络成瘾评价总分、网络使用的强迫症状、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均显著高于女生,并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男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更严重,当沉迷网络时主要表现了更为明显的难以自制和冲动,由网络导致的与家人和朋友的疏远、学业耽误问题会更为突出,见表 1。

 论文摘要

  2. 3. 2 不同家庭氛围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为,除上网戒断反应外,其他 4 个维度及总分在 3 种不同家庭氛围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家庭氛围良好、一般、不好各维度得分基本为依次递增的过程,由此家庭氛围良好的学生其网络依恋程度更小。经进一步多重比较,4 个维度中,家庭氛围一般、不好的学生其网络耐受、人际疏离、时间管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业的情况风险更大,检验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见表2。

  2. 3. 3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比较 经方差分析,在 0. 05显著水平下,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不好的学生较之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网络成瘾症状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在网络耐受症状、网络带来的人际疏离以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经济良好的学生,检验结果存在 0. 05 ~0. 000 的显著性差异,而经济状况 一般或不好的差异不显著,见表 3。

论文摘要

  3、 讨 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网络使用一般情境基本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水平,从上网时间、场所、目的、支出、管理与协调等能够控制在情理之中。体现了大学生面对网络现代科技的工具,或网络不断扩充和发展着的环境中,能够参与“制造”发挥其良性作用,运用网络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学习知识技能等,无节制或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生活的现象不甚明显。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研究结果显示,从网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排在前两位,学习知识技能、结交志趣相投朋友还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兴趣点。相关情况反应在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信息也明显不足,更多用于与家人朋友沟通。已有研究认为,休闲娱乐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以缓解学习、生活压力为目的表现的更为明显,尤其是大一学生在人生转折时期,难免有环境适应问题、学业规划经验不足,自律性不够和对未来迷茫而缺乏动力等生活现状,高校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和引导也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工作成效。

  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一般情况调查,应鼓励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充分利用这一科技产品信息量大、视野广泛的功能,自觉主动地发挥其方便、快捷学习工具的作用,从而避免过度兴趣或参与带来的脱离现实生活目标,回避现实压力,抑或所谓的“科技成瘾”、“网络孤独”偏差行为的泛滥。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营造健康、优质、高效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服务体系,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丰富和完善个体生活的有益媒介。

  针对网络的信息量大、功能齐全、传递快捷方便等特点,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对网络“一网情深”、甚至过分迷恋网络而导致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的问题,他们是最大的潜在危险人群。本次调查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总分及网络使用强迫症状、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均显著高于女生; 家庭氛围不好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程度更高,其网络耐受、人际疏离、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风险相对更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对网络依恋、耐受、人际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年级、生源、是否学生干部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提示有关网络成瘾问题的防范面应更为广泛。有研究认为,依恋表现了 4 个决定性特征: 趋近行为、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青少年如果与家庭、朋友的关系不亲密,得不到家庭、朋友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容易造成挫伤和焦虑感,于是他们转而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持。

  网络以其丰富、虚拟兼顾互动的特点,能够作为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回避现实的“避风港”,舒缓不安全依恋关系的焦虑与紧张,以此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而选择虚幻的生存方式。家庭环境中如果缺少沟通、理解、关心和支持,个体被拒绝或过分干涉,他们更容易从网络中获取支持、寻找宣泄途径或情感依托,满足自主控制生活行为的欲望。研究认为,从性别角度,女性倾向于从人际关系中肯定自己,而男性更在意从成就中建立自我,两性之间自我认同的差异,网络可以成为现实中人际孤寂或自我认同落差的替代工具。在网络中,通过敲击键盘、传输代码,以实现隐匿交流、施展技术、挑战自我或他人等,释放压抑的深层次需要和欲望,是否能成为网络成瘾问题性别差异的诱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依据“2013 年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微博、微信在网络的广泛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面之大更是显而易见的,本次调查坚持认为大学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主动地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共守“七条底线”,相关工作的细致探讨和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4、 参考文献:
  [1]安洪涛.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22(6) :82-84.
  [2]张夏菲.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3(9) :82-83.
  [3]陈伟伟,高亚兵,彭文波.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在浙江省 933 名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 :163-165.
  [4]罗喆慧,万晶晶,刘勤学,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6) :618-626.
  [5]罗丽萍,彭阳.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 :319-321.
  [6]李丽琼. 当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12,6(7) :171-173.
  [7]开治中.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网络使用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 :1561-1563.
  [8]彭红雷,姜旭英.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 :764-765.
  [9]李黎,包祖晓,陈宝君,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221-222.
  [10]陈淑慧.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 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 :279-294.
  [11]李远贵.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 教育导刊,2005,23(6) :27-28.
  [12]陈铎,张继明,沈丽莉,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 :151-152.
  [13]楼高行.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26(1) :44-4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