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利用自媒体的积极影响,创新高校内部治理路径,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是高校内部治理的手段和途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媒体,通过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实现高校内部治理的现代化。“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治理过程的全程化”的治理战略、两条线的治理路径、硬性问题解决与柔性的心理服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可以尝试的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新路径。
关键词 : 自媒体时代;社会心态;治理;
Abstract: How to us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we media to innovat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pa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major issue given by the times.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entality is the means and way of internal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make full use of we medi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internal governance through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entality. It is the new way that can solv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sychology by the governanc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reflecting humanistic care",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of "diversification of governance subject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governance", the governance path of two lines, combination of hard problems and flexible services.
Keyword: we media era; social mentality; governance;
社会心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1]。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指广泛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内且在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社会心态是这一青年群体社会价值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的集中反映。积极的社会心态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00后”自2018年开始陆续踏入大学校门,作为数字网络原住民的他们,网络自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学习、生活、社交、娱乐,无不受到其影响,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媒体是一种传播媒介,具有私人化、大众化、自主化的特点,主要通过现代电子技术和设备,为他人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以及传播的一类新媒体的总称[2]。它带给大学生们诸多正面的影响,如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便捷、自身的价值情感表达的畅通、社会交往的多渠道。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视。如:自媒体的传递信息真伪杂糅,有的所表达的价值观扭曲,与社会所倡导“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心态背道而驰。因此,自媒体时代下把握大学生社会心态并进行积极治理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与社会心态治理、社会心态治理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关系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与社会心态治理
大学生各种社会心态的出现与存在,都以一定的现实原因为土壤。社会心态的培育,侧重的是大学生个体“个人”立场,是从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进行心理技术的运用[3]。社会心态治理在于强调“社会”立场,强调“群体”心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运用心理学解决现实社会问题[4]。两者虽在表述上仅两字之差,但却体现了理念的巨大差异。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与高校内部治理
治理理念下我国的社会治理应该逐渐从基于硬治理的“刚性稳定”转向基于软治理的“韧性稳定”[5]。高校的内部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同样应进行这样的转型[5]。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一切行动的根源,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体现了高校内部治理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高度关注[5]。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的心理学内涵
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的心理学内涵是运用群体心理的相关知识,突破个体心理学的咨询化、医学化思维定势,综合化地应用各种干预措施进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它是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即关注“大学生”,实行“善治”。高校是一个小型社会,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模式和理念,变硬管理为软管理,着眼于“人”,突出柔性与韧性,以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为抓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善治”。大学生社会心态是个体心态的集合体,但又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相加,因此仅着眼于个体心理的建设很难实现这一群体社会心态的治理。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如何把握自媒体优势,改进治理理念,构建完善、科学、共享、共建、共治的治理模式,创新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路径,提升治理质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的实施路径
(一)“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治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治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无论治理主体、客体,还是治理过程,都涉及心理学问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不能仅凭学校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应积极利用自媒体的优势,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发生规律,按照心理科学规律来实施,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善治”、“由心而治”。从主要依赖学校文件、规章制度等硬治理转变为通过培养认同感、引导价值观念等方式进行的软治理。
(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治理过程的全程化”的治理战略
全员参与,实现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园区人员、大学生、党组织、社团组织都是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协作发力,都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心态治理上去。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大学生个体自身。这体现了“治理”的现代化内涵,也区别了“心态培育”的被动性内涵。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不能忽略高校在这一阶段育人功能的发挥[6]。高校育人要坚持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年级的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关注重点进行社会心态的治理。大一新生关注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室友的人际关系,那么针对大一学生可线上多通过自媒体推送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文章、视频,线下开展此类的专题讲座或团队辅导,体现人文关怀,有温度的治理,旨在形成理性、积极、乐观的人际交往心态。大二大三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可推送专业领域的信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聘请杰出校友分享发展经历,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确立积极清晰的发展目标。大四关注就业问题,可围绕就业、择业推送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就业择业问题。
(三)两条线的治理路径
1. 横向路径:课堂内外全方位治理
“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因此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来进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
(1)通过“课程思政”,进行课堂内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形式单一,效果并不理想。思想育人,价值引领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思政课堂以知识教授的形式进行,还应该在思政课堂之外,让育人和价值引领全面铺开,在教育的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如“思政进课堂”,在每一堂专业课程中,适时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把育人与教授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思政”,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进入课堂,润物细无声。
(2)舆情引导,培养意见领袖,进行课堂外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00后”大学生出生于数字网络时代,成长于自媒体快速普及年代,互联网、自媒体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治理,必须重视网络阵地的治理。利用自媒体,深耕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通过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论坛、微信视频号、QQ群、钉钉群,用有温度的文字、图片、视频传播积极正向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7]。尤其对于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深入解读剖析、阐明观点,评论客观理性、包容开放。一方面,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关注热点事件学生的评论区发言,及时发现不良的价值取向和消极“暴力”言论,了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动向,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在校园的公众号、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自媒体上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对一些大学生关注的话题的正面引导,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欢迎的人更容易让他人的态度发生改变。因此,意见领袖应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受好评的个体。作为同辈群体,意见领袖与大学生有很多的同质性,他们的观点态度更易于被接受。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方面客观、科学、理性,用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面对众多网络信息。
2. 纵向路径:建立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自媒体时代,“0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多元,形成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倾向,由于自媒体的过度使用,使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认知判断能力受限,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评优评奖活动形成一些主观偏见,容易引发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冲突和形成自卑、敌视、悲观厌世的社会心态。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不应局限于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心理援助,更应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群体心理治理上。以大学生群体心理为导向的服务,主要是提升积极社会心态,服务于高校内部治理。
(1)建立班、宿舍园区、校三级心理社区模式。心理社区为大学生群体服务,主要是针对群体心理提供服务,有别于心理咨询室。有个体心理援助需要的学生可以转介到校心理咨询室。班级作为心理社区的最基层,主要通过设置心理委员实现。心理委员经过短期的心理培训,能够早期识别不良社会心态的萌芽。宿舍园区(由集中于某一区域的宿舍楼群构成)是心理社区的二级层次,主要承担园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是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由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园区老师、辅导员、心理学志愿者,社会上心理服务组织的专业人员构成,除园区老师、心理老师为全职外,其他均为兼职。校心理社区是心理社区的顶层组织,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心理服务组织作为顾问,完善学校心理社区的建设。园区、校级心理社区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比赛实现社会心态的治理。根据大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划分三个模块:人际交往(友情、爱情)、就业择业、社会热点事件。每个模块通过主题情景话剧表演、团体沙龙、心理微视频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2)促进“心理社区”认同,打造社区共同心理。每一级“心理社区”就类似一个小型社区,班级是最小单位的社区,学校是最大单位的社区。要使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自下而上运行,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区居民”,分别从属于班级、园区、学校,只有他们对“社区”认同、依恋,有归属感、自豪感,才会积极参与,尤其是对园区这一“社区”的高度认同,这一体系才能真正良性、高效运转。
促进社区认同,提升认同感,可以营造更多的公共物理空间、线上虚拟空间、心理意义空间。首先,为同一园区的学生提供活动的公共场所。如书屋、健身室、茶饮甜品吧。通过教室、宿舍之外的公共空间的创造,增加面对面交流机会,促进二级心理社区同学的心理相融,为社区认同打下基础。其次,自媒体时代,线上互动作为面对面交流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方式,让园区这一层次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增进社区认同,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最后,打造“社区”心理意义空间。通过宣传“社区”知名“居民”和“正能量影响力事件”,让“社区”知名“居民”(正在或曾经在这一园区生活过的知名学生)、“重大影响力事件”成为“社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让其融入大学生的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中。
(四)硬性问题解决与柔性的心理服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社会心态的治理有赖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大学生消极社会心态部分由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引起,因此必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强化社会心态的治理。高校要畅通表达渠道,倾听大学生真实的声音。对于大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认真落实处理,让其感受到人文关怀。为此可设立校长信箱、校长热线,让大学生的诉求得到重视和反馈。这样,就从根源上提升了治理的质量,实现了将硬性问题解决与柔性的心理服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宜英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J].社会学研究, 2006(4):117-132.
[2]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4):49-51.
[3]汪新建,姜鹤.社会心态研究的学术谱系与主要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58(2):69-76.
[4]辛自强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64.
[5]吕小康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与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双重探索:评《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J]心理研究, 2020, 13(4):382-384.
[6]余成武,陈虹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教育诉求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8(8);88-91.
[7]王婷,张欣然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4):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