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及微观影响因素调查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作者:刘浩
发布于:2021-08-13 共10667字

  摘    要: 大学生社会态度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表征和影响着当代社会转型过程。文章采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首轮数据,从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等维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及其微观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较为积极,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均较高,政治参与感则较为中庸,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的社会冲突观较为负面。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呈现出群体异质性,家庭背景更好、普通大学、低年级的大学生持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在个体和家庭之外,大学的学校环境、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实践均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学校和院系满意度、亲密的同学和师生关系以及丰富的社团和学生会经历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善社会态度。

  关键词 :     大学生;社会态度;学校环境;社会支持,

  Abstract: As a barometer of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ttitudes represent and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ransformation.Using the first data of “Capital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Tracking Surve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ocial attitud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micro-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individual,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In general,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more positive social attitude, with a higher sense of social satisfaction,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justice, and a more moderate sen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more negative view of social conflict.The social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presents group heterogene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ith better family background, ordinary university and lower grade hold more positive social attitude.Apart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the school environment,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practice al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Good school and department satisfaction,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associations and student union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ocial attitude.

  Keyword: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ttitude; school environment; social support;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文化观念方面也都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其中,社会态度是大众文化观念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投射,它不同于颇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极易变化的情绪体验,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对社会的主观评价,在表达民意、呈现社会思想趋势上有着独特的价值[1]。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态度作为社会的晴雨表,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影响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熟过程与社会转型期同步,他们的社会态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值得重点关注。

1.png

  社会态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的稳定状态,表现为个体对自我、其他群体或社会整体所持有的多维度的主观评价。概要来讲,在个体维度上,社会态度主要表现为个体幸福感;在经济维度上,表现为对分配公平感的评价(社会公平感);在社会维度上,表现为对社会各群体之间关系的评价(社会冲突观);在政治维度上,表现为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政治参与感);在整体上,社会态度表现为社会整体满意度(社会满意度)。

  近些年,社会态度成为学界探讨颇多的热点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既有研究大多关注社会总体或某一群体单一维度上的社会态度,例如,大量学者关注经济维度上的社会公平感,特别是农民工或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感[2,3,4],然而,相对缺乏对社会总体或某一群体社会态度的多维度总体研究,更鲜有针对大学生群体社会态度的总体性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多维度的社会态度、群体间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仍缺乏系统的认知。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2009年收集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首轮调查数据,从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具体研究问题:一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态度上有什么总体倾向性;二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态度上存在哪些群体异质性;三是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哪些。通过回答以上问题,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社会态度,深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主观思潮的理解。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社会态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是社会变迁的动因。社会态度既是衡量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指标,又是推动下一阶段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具体而言,社会态度具有三个维度的重要意义:第一,在心理层面,社会态度影响到多重心理过程,例如,在认知与学习的过程中,外界类似于自身态度的内容将会更容易接受;第二,在个体行为层面,社会态度将会影响到具体个体行为,其影响过程具体包括行动的情境、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参照群体等维度;第三,在宏观上,民众的社会态度对社会变迁有着或促进或阻碍的重要作用[5]。可以说,社会态度对于个体心理、个体行为以及宏观社会变迁都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骨干力量,其社会态度代表着当代青年的主流和方向,关乎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生理、心理、观念等方面都日益成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欢迎新事物、新思潮,有着更为理想主义的一面,他们的社会满意度、幸福感、公正感、冲突观等社会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正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感受,还表达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未来行动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引起大量学者的关注。在宏观上,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迁过程分为反思与觉醒期、多元分化与价值冲突期、理性与世俗化期、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期,并认为其根本推动力量是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次生推动力量则是多元价值冲突和价值整合,而外来文化与高校文化则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变迁的直接催化剂[6]。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日益分化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同时,社会与政治改革则逐渐进入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多元化的文化观念,既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又对社会分化背景下的利益冲突怀有忧虑,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超越特征。

  具体到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幸福感和经济维度的公平感。首先,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及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学者们研究发现,个人幸福感与大学生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紧密相关[7],同时还与参与校园活动、学校的整体环境等因素有关[8],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重要影响[9],另外还受到归因倾向的影响,相比外归因群体,内归因群体幸福感更高[10]。其次,就经济维度的公平感而言,社会公平感是对社会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主观评价。有学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总体较低,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家庭背景、家庭居住地等[11]。具体来说,大学生年级越高,不公平感越强烈[12];家庭的社会阶层越高,社会公平感则越强[13]。还有学者将社会公平划分为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二者一同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在程序公平的情况下,大学生对结果的满意度会更高[14]。

  另外,某些学者还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进行了研究。王沛沛研究发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当代青年的基本共识,青年社会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经济地位认同、成功归因以及市场化、城镇化等宏观因素;“90后”相比“80后”,其社会冲突感更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认为社会越公平[15]。秦广强认为,当代城镇青年的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冲突观都呈现出激进性特征,社会公平感弱化,普遍认为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群体间冲突严重,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地位上升预期、相对剥夺感、不平等认知归因等[16]。田丰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学历、收入、就业、生活方式和表达态度的特点,认为他们的社会态度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17]。范雷从代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了“80 后”的政治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特定的生命年龄对人的经历起决定作用,在群体生命历程中,政治态度由开放向保守的变化轨迹,凸显了青春期政治态度的独特性[18]。还有学者发现,当代青年的收入公平感受到同期群社经地位、自我纵向比较和群体内横向比较的影响[19]。

  既有研究对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学界更为关注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对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分析较少,从而缺乏对大学环境因素的关注。其次,大学生群体社会态度的相关研究,往往只关注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如公平感和冲突感,但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社会态度、社会态度的不同维度、社会态度的群体异质性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最后,以往针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的数据并非随机抽样所得,更多是基于某一所或几所大学的调查数据,其代表性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对研究结论进行推广。有鉴于此,本文采用高质量数据,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异质性假设):大学生社会态度在家庭、学校、年级等方面存在群体异质性;假设2(成长假设):接触社会越多,即社会实践越丰富的大学生,其社会态度越消极;假设3(学校环境假设):学校环境越友善,学校和院系的满意度越高,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越积极;假设4(社会支持假设):学校社会支持越多,同学和师生关系越亲密,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越积极。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

  所用数据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 Panel Survey, BCSPS)。该调查将抽样框设定为北京市范围内所有的教育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直属和北京市所属公立大学中的全日制本科生,随机抽取15所高校的2006级(当时为大学三年级)和2008级(当时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尽管调查范围仅限于北京,但鉴于北京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多样(15所高校包括2所综合大学、8所理工类大学、1所财经类大学、1所民族类大学、1所语言类大学、1所农林类大学、1所传媒类大学),该数据库仍然具有较为良好的代表性。本文选取2009年的首轮调查数据,首轮调查了4771名学生,删除有变量缺失的个体,得到4626个分析样本。

  (二)变量

  1.因变量

  因变量为大学生的社会态度。首先,社会态度分为个体和社会两个层次。个体层次的社会态度体现为个体幸福感(“您给自己的幸福度打多少分”),取值为0-100,数值越大,代表个体幸福感越高。在社会层面,社会态度包括四个维度,即社会满意度(“您对我国各方面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可以打多少分”)、社会公平感(“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的同意程度)、社会冲突观(6个群体之间的冲突程度打分:穷人与富人、工人与白领、干部与群众、管理与职工、老板与工人)、政治参与感(“政治的事情太复杂,最好离得远点”的同意程度)。社会满意度的取值范围是0-100,数值越大,代表社会满意度越高。另外三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均为1-5,社会公平感的数值越大,代表社会不公平感越强;社会冲突观的数值越大,代表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越严重;政治参与感的数值越大,代表政治参与感越弱。三者的中值均为3,代表在社会态度的三个维度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2.自变量

  自变量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三类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性格、年级、政治身份和归因特征。其中,性格的取值范围是1-9,1为内向倾向,9为外向倾向;归因特征变量由两个指标构成,即内归因、外归因。问卷询问了事业成功的影响因素,选项选取了家庭富裕、父母教育程度高、自己受过良好教育、出生在好地方、个人的聪明才智、有进取心/事业心、努力工作和认识有权的人等8个因素,通过因子分析获得了两个因子,即内归因和外归因两个因素,取值越大,代表该种归因特征越明显。此外,性别、年级、党员(是否中共党员)均为二分变量。

  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教育水平和父母党员身份。家庭经济水平在问卷中是五分变量,依次为下层、中下层、中层、中上层和上层,将下层和中下层合并,中上层和上层合并,变为三分变量。父母教育水平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职高技校)、大学(大专)和研究生,该变量选取父母学历更高一方的教育水平。父母党员身份为二分变量,只要父母中有一人为党员,即为1,否则为0。

  学校特征变量包括大学类型、学习与社会实践、大学环境。借鉴以往研究,本文将大学划分为三类:一是精英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三所高校;二是重点大学,包括除了以上3所大学以外的“211大学”“985大学”;三是普通大学,包括剩余的所有大学。学习与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前途、学业表现、社团参与、学生干部和兼职经历。专业前途为取值1-10的连续变量,数值越大,代表该专业越有前途;学业表现的取值范围是1-5,数值越大,代表学业表现越好。社团参与是一个连续变量,以参与社团的数量来测量;学生干部和兼职经历是二分变量。大学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满意度、院系满意度、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四个维度。学校和院系满意度的取值范围是1-10,数值越大,代表满意度越高;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均为连续变量,前者取值范围是4-20,后者取值范围是5-25,数值越大,代表关系越紧密。

  此外,将民族、自评健康、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东中西部地区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家庭所在地分为6个类别,即农村、乡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和省城/直辖市;东中西部地区为三分变量;自评健康取值范围是1-5;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均为二分变量。变量描述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特征(N=4626)

1·.png

1··.png

  (三)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描述统计,通过“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首轮数据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态度及其群体异质性;二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学校等三类因素。因变量社会态度共分为5个维度,其中,社会满意度与个体幸福感是取值0-100的连续变量,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观和政治参与感等三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1-5,虽然并不是典型的连续变量,但为了模型的简洁性,亦可以将其视为连续变量放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四、结果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总体状况

  表2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态度描述统计。从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比较高,平均为83.71(满分为100);同样,他们对社会的整体满意度也较高,平均为77.20(满分为100)。同时,社会公平感均值为2.59(小于3),大学生偏向于认为社会较为公平;与之相反,社会冲突观均值为3.34(大于3),大学生偏向于认为社会各群体间冲突较为严重;政治参与感均值为3.00,代表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上较为中庸,没有太强的倾向性。

  此外,表2还显示了分群体的社会态度。首先,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三学生的个体幸福感和社会满意度均较低,同时社会不公平感更强,社会冲突观念也更强,而政治参与感更低。其次,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和社会满意度越高,同时更倾向于认为社会较为公平;中下层出身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社会群体间冲突更严重,而他们的政治参与感也更为强烈。最后,与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相比,精英大学的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和社会满意度均更低,社会不公平感也更强烈。从表2的结果可以判断,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在年级、家庭背景和大学类型上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初步证实了假设1。

  表2 当代大学生社会态度描述统计

2.png

  (二)回归分析

  表3是大学生社会态度五个维度的回归分析结果,主要展示了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的个体、家庭和学校因素。

  1.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大学生社会态度在个体特征上表现出群体差异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个体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讲,男性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低于女性大学生,平均低2.5个点;同时,相比大一学生,大三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更低、社会冲突观更强、政治参与感也更弱。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在社会满意度和政治参与感上有差异,党员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高于非党员大学生,同时党员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政治参与感。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冲突观上也有差异,外向性格的大学生个体幸福感更高,同时倾向于认为社会群体间冲突更严重。另外,不同归因特征的大学生在社会态度的各维度均表现出一定差异,外归因的大学生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更低,社会冲突观更强,政治参与感则更弱。

  2.家庭特征上的群体差异

  在家庭经济资本上,与中下层相比,中层和中上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而中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社会冲突观上则更低。在家庭文化资本上,父母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的社会冲突观更低。父母是党员的大学生,其社会满意度更高,社会冲突观更低,政治参与感更强。总体而言,家庭出身更好的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表现出更积极的面向。

  表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3.png

3·.png

  注:***p<0.01,** p<0.05,*p<0.1,样本量为4626,括号内为标准差;控制变量: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健康、家庭所在地、中东西部地区,均未展示;中层和中上层的参照组为中下层,重点大学和精英大学的参照组为普通大学。

  3.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类型对大学生社会态度有着显着影响。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情况下,相比普通大学,重点大学和精英大学的大学生拥有更低的社会满意度和个体幸福感;同时,相比普通大学,精英大学的大学生还有着更低的社会公平感和更强的社会冲突观。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假设1,即大学生社会态度存在群体异质性。

  第二,学习实践对大学生社会态度有着复杂的影响。

  专业前途更好的大学生,拥有更高的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其政治参与感也更强;同时,学业表现更好的大学生,其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更高,与之相反,政治参与感却更低。学生会干部和参与社团更多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政治参与感,而兼职经历增加了大学生持有较强社会冲突观的可能性。以上结果部分支持假设2,即校外社会实践(兼职)越多,越可能有消极的社会态度;不过,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并没有该效应。

  第三,学校环境也对大学生社会态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满意度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和个体幸福感;而院系满意度在增加个体幸福感的同时,还提高了社会公平感,降低了社会冲突观。同时,校园中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大学生持有更积极的社会态度。具体而言,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和政治参与感;另外,良好的同学关系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个体幸福感,但师生关系对此并无显着作用。总体而言,以上结果基本证实了假设3和假设4,良好的大学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态度的积极倾向。

  总之,表3中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既受到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影响,学校特征也是解释大学生社会态度的重要因素。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中的多重因素都深刻影响着校园中大学生多维度的社会态度,发挥作用的因素包括学校类型、学校环境、社会实践、校园中的社会支持等。以上结果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营造良好社会心态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讨论

  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全球化与互联网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价值多元,对社会事件更为敏感,充满理想主义,但同时社会阅历不深,容易受到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20]。从总体上说,他们正从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过渡,从依赖家庭和学校逐渐转向独立在社会中生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他们社会态度的认识与了解,有助于我们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等重要问题,同时在引导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回应大学生的社会期待、反思各项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首轮数据,从整体、个体、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五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及其群体异质性和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一)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拥有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他们的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均较高;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感较为中庸,既不是激情满满,也并非冷漠回避;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在社会冲突观上较为负面,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能够正视我国改革开放后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因此拥有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较强烈的社会冲突观,也反映出当下我国社会存在一定的群体间社会冲突,这与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实较为吻合。

  (二)大学生的社会态度表现出群体异质性

  一般而言,家庭背景越好的大学生,越可能持有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相较之下,家庭背景较差的大学生更可能持有较为负面的社会态度。同时,大学层次越高,大学生越可能持有负面的社会态度,相比普通大学,精英大学的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个体幸福感、社会公平感均更低,社会冲突观则更为强烈。与低年级大学生相比,具有更多社会阅历的高年级大学生在社会态度上表现得较为负面,社会公平感更低,社会冲突观更强,政治参与感也更弱。另外,男女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幸福感上,女生较男生更为幸福。针对以上结果,不仅应该为家庭背景较差、精英大学、高年级的大学生提供更为友善的微观环境与社会支持,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其负面社会态度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

  (三)在个体和家庭特征之外,大学的学校环境、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实践均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大学的学校环境越好,学生的学校满意度越高,大学生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态度;其中,院系满意度的作用更为多元化,在提高大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公平感、降低社会冲突观。社会支持(包括亲密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和政治参与感。而参加学生会和学校社团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参与感;与之不同的是,兼职经历却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冲突观。可以说,大学里微观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社会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为我们从大学环境和校园社会支持入手引导和改善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提供了可能性。

  当代民众的社会态度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一支重要生力军,其社会态度具有反映当下社会现状、引导未来社会发展的双重意义。因此,本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政策意涵:一方面应正视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扩大、群体间矛盾冲突上升的社会现实,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分配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群体间的矛盾冲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鉴于大学生尚处于由个体成熟到社会成熟的过渡期,其社会态度仍需要包括大学在内的全社会的进一步塑造与培育,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同时,需要继续强化大学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态度中的核心作用。大学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应着重优化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校园中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鼓励大学生参与更多的学生会与学校社团等校内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中男生的个体幸福感问题,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缓解精英大学的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提高精英大学的大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公平感,引导精英大学的大学生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路路,王鹏.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20052015)[J]中国社会科学, 2018(3):83-101.

  [2]李骏,吴晓刚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 -项实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3)-114-128.

  [3]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5):31-49.

  [4]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 2011(3)-1-23.

  [5]Lauer R.The Problems and Values of Atitude Research[J]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971(2):247-252.

  [6]王涛,戴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10):6-13.

  [7]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11):174-168.

  [8]范超,赵彦云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基于 19所高校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教学刊, 2019(1):23-26.

  [9]孔风,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 2012(2):408-411.

  [10]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1-62,44.

  [11]李艺炜.当代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平感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 2017(2).76-81.

  [12]吕晓俊,刘帮成高校大学生公平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一-基于教育公平感的视角[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13]周春燕,郭永玉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4):636-640.

  [14]张光,刘伟伟重程序还是重结果?一大 学生公平感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11);33-40.

  [15]王沛沛.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及影响因素[J]青年研究, 2016(5)-:47-56.

  [16]秦广强当代青年的社会不平等认知与社会冲突一基于历年“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青年研究, 2014(6):62-66.

  [17]田丰.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一中国70 后”和"80后青年的公平感和民主意识研究[J]青年研究,2009(6):1-10.

  [18]范雷."80后的政治态度: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 2012(3):54-62.

  [19]周兵,刘成斌中国青年的收入分配公平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5(4):48-53.

  [20]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 2007(9):76-81.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原文出处:刘浩.大学生社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6):135-1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