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人际交往中微信朋友圈的正负功能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5743字
  摘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特质之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了人际交往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人际交往发展的历程中,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互动方式的一次次变革。人们的交流形式不断丰富创新,互动交往成本降低,人际互动的实时性和便利性不断得到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交往体验。微信朋友圈便是这种新的软件应用之一,成为广受欢迎的人际交往新途径。
  
  一、微信的社交功能及其社会学意义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它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截至2015年6月,腾讯公司公布的2015年度业绩报告,微信活跃用户数量已达6亿。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际传播平台,可以进行文字信息聊天、语音聊天、在朋友圈互动和分享、发布视频、记录生活点滴或发表观点、对朋友圈动态“点赞”留评,还可以浏览新闻、查阅订阅号、使用二维码。另外,摇一摇、查找附近朋友、漂流瓶可以用来结识新的朋友。正如微信官方标语所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朋友圈作为微时代最典型的圈子文化,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虚拟网络场域,革新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阻隔、文化氛围和心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营销效应。
  
  微信朋友圈体现了中国的圈子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圈子”概念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系统描述。根据“差序格局”等相关理论的论述,可以说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格局的特色是以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自身好似一枚投掷于水面的石子,一石激起层层涟漪,一层层由中心点向周围扩散。而亲疏关系的强弱程度根据距离中心点的远近来划分,处于中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关系,距离中心点近一点的就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指强关系,稍微远一点的叫作“半熟人”,辐射范围以外的称为“陌生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弱关系[1].在微信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主要通过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方式添加,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基本来源于现实生活,包括家人亲属、朋友同学同事、泛泛之交等,也有“熟人”“半熟人”“熟悉的陌生人”之分。与传统圈子交往的区别在于,当某位用户发布微信动态时,他所添加的所有好友都会收到,不用区分对象,在接收消息时削弱了传统的强弱关系划分,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差序格局,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增进了与传统朋友圈外围的关系和互动。
  
  二、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正功能
  
  在现实中同一时刻我们只能活跃在一个圈子之中,而在以人为中心重新整合的微信朋友圈,我们却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圈子中,微信朋友圈社交更具灵活性,它跨越了地域、生活圈的界限,扩大了个体的社交广度。
  
  ( 一) 巩固加深强联结,强化弱联结
  
  不同于微博、QQ这样的非实名制社交平台,微信的好友们基本来源于现实中通过种种途径认识的人,具有线下真实性,线上交流主要基于用户间的强关系,是具有强联结的社交功能的。格兰诺维特认为,强联结是指个体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差距较小,具有相似背景和信息源的同质性联结机制[2].微信交际互动中,人们依旧与强关系范围里的人交往频繁、联系密切,通过高信任度的个人或群体间的交互,获取信息资源、维系情感。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对社交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经常使用朋友圈的人,毋庸置疑地巩固加深了强关系范围内的亲密关系。此外,微信朋友圈社交的场域是虚拟网络,打破了地理位置和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和阻隔,通过使用这种基于现实的虚拟社交工具,可以进行持续的互动交流,以此为支撑增强类群意识,强化原本的强联结。
  
  微信朋友圈互动中,强联结和弱联结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朋友圈,它们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处于弱关系范围里的人,包括关系一般的同学、朋友、同事、泛泛之交或是通过“摇一摇”等功能加为好友的人,这些成员扩充着朋友圈的好友数量。依据罗宾·邓巴的计算,人类大脑受演化限制,能应付的朋友上限是150人,而多数人朋友圈的好友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些多出来的所谓的“弱人脉”,正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弱联结,这些弱联结有很大的转化为强联结的可能性[3].马克·格兰诺维特的联结强度理论认为,弱联结在信息的分享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弱联结跨越了不同的背景和信息源,通过这条纽带把不同的圈子连接起来,一个群体可以获得其他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和资源,不同的信息源得以融合沟通,以此起到增强信息流动、促进异质性互动的桥梁作用。社交网络中人们通过对弱联结关系的个体所发布的状态、照片底下“点赞”或者留下评论,表示我对你的关注,借此保持联系的存续性,就好比灵长类动物间互相捉虱子的行为,同时也期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和回应。这种社会行为起到了维系关系的作用,弱联结得以强化,也增强弱联结转化为强联结的可能性。通过交换和分享,人际交往范围得到拓展,朋友圈的朋友越多,信息分享和交换就越丰富,有助于扩充人脉资源。
  
  ( 二) 有利于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培育
  
  在社会网络中,任何个体都可能与其他个体产生联系,伯特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由于有些个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看起来整个网络结构存在着无数空洞,而填充这些洞穴的就是弱联结。人们运用朋友圈的推荐功能,分享某家饭店或淘宝店,发布旅行游玩的照片、美食照片等生活记录,这些记录也是在传播生活方式和文化,对于没有经历过的朋友们而言,是值得信赖的亲身推荐。通过朋友圈的分享,扩展了圈内朋友的信息,增加了与外部的联系,填充了结构洞。
  
  此外,社会网络主体结构洞越多,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皮埃尔·布迪厄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社会网络,是互惠规范和信任的个体之间的联结。根据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个体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就越丰富,摄取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发表个人观点分享知识,获取帮助建议、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关注朋友圈内的动态和分享,都是在无形中积累社会信息资源,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共享获得和丰富个人的社会资本。因此,有效合理地利用微信朋友圈,对于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积累和培育个人社会资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