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选择榜样的现状与心理(4)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7896字
  1. 从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普高生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的榜样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人际交往的距离、接触频率、交往对象的才华、品质等因素。[25]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同学朋友、教师的接触最多,对他们也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理论上,鼓励青少年选择“身边人”作为自己的榜样符合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然而,对于留守青少年与中职生来说,低自尊等问题导致他们不愿意选择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及所属群体,接受自我,提升自尊,认识到自己与所属群体成员身上的闪光点。
  
  2. 深入分析榜样教育的作用机制,重视与受教育对象的共情
  
  罗杰斯和弗赖伯格 (2015) 认为,真正能够促进学习过程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26]如果教育者表现出对于受教育对象的珍视、接纳与信任,就能够激发受教育对象自身的力量,从而使受教育对象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意味着教育者如果不能做到以受教育对象为出发点,那么,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与现代的科技手段也都是徒劳的。在对青少年实施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应该特别注意与青少年共情,在每一个阶段充分尊重、理解青少年的选择,在与青少年共情的关系中促进其榜样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榜样本身也可以被视为教育者。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充分地了解、接触自己的榜样,与榜样建立起一种促进性的人际关系,最大化榜样教育的效果。
  
  3. 加强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开展有指导的榜样教育
  
  观察学习是榜样学习的基本形式。在榜样教育中,一方面,教育者应尽可能多地为青少年提供观察学习的材料,让他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榜样。尤其是对于留守青少年与中职生来说,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形式有助于提升他们思维的开放性,丰富他们的榜样选择。另一方面,榜样并不是完美的。青少年的判断力不高,对负面行为的甄别能力不强。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青少年学习榜样的积极品质,批判榜样的消极行为。此外,还应通过有指导的学习消解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例如,引导青少年重视挖掘榜样的诚信、奉献等品质,并将其内化为他们理想自我的一部分。
  
  注释:
  [1]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
  [2][7] 朱宁波,袁媛。青少年道德榜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5)。
  [3] 刘靖君,屈代洲。西方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理论释义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
  [4] 雷雳。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5-249.
  [5][9] Schlenker,B. R.,Weigold,M. F.,& Schlenker,K. A. Whatmakes a hero? The impact of integrity on admi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judg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2):323-356.
  [6] 陈世民,吴宝沛,方杰,等。钦佩感:一种见贤思齐的积极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
  [8][10] Yancey,A. K.,Grant,D.,Kurosky,S.,Nicole Kravitz-Wirtz,M. S.,& Mistry,R. Role modeling,risk,and resilience inCalifornia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1,(48):36-43.
  [11][13][20][24][2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2、142、222-225、231、306-318.
  [12] Walker,B. M. No more heroes any more:The'older brother'as role model[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7,37(4):503-518.
  [14] 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15] 周晓虹。 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9,29(5)。
  [16]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 社 会 适 应 比 较 [J].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5)。
  [17] 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2)。
  [18] 罗晓路,李天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2)。
  [19] 俞国良,姜兆萍。中职生自我概念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1][22]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
  [23] 张莹瑞,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
  [26] 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 自由学习(第三版)[M].王烨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57-174.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