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不仅影响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还对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消费行为; 问卷调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后将进入一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并开始进入更高精神层次追求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并且强调了要继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我国居民“进行更高精神层次追求”、“过上美好生活”的日常实践。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消费主体,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其他社会群体,而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不仅对大学生本身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观念、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选取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找寻其问题并提出些许建议,为引导当前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文化消费略尽绵薄之力。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XX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入学类型班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4份,有效回收率98.5%。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图表分析与文字描述,以便更好地反映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学业分布情况,男生占52.5%,女生占47.5%;文法史占31.9%,理工类占31.2%,艺术类占19.6%,体育类占18.3%;大一占13.5%,大二占22.3%,大三占58.4%,大四占5.8%。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庭分布情况,城市占24.1%,城镇占28.9%,农村占47%;经济条件较好占22%,经济条件一般占62.7%,经济较困难占15.3%;独生子女占42.6%,非独生子女占57.4%;单身占60.9%,恋爱中的占39.1%。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消费方式与文化消费渠道中网络占比较大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途径比重较高的分别为上网(占比36%)、书籍类(占比22%)、广播电视(占比20%);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方式占比最高的为网购,占总调查人数的73.4%。
网络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首先在于网络媒体自身的便捷性、高效性与实时性,网络能够使得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相关信息的掌握更加便利与及时,加深大学生对于某一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刺激大学生对于该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欲望;其次,移动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有较强的互动性,网络课程与网络电商的快速发展,不仅革新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渠道,也推动了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文化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最后,移动支付的全面覆盖也便利了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内容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升和娱乐休闲为主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生活费用极其有限、文化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接触到丰富的文化产品,主要依赖书籍进行文化消费。而今进入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内容丰富多彩,如纸质书籍、电子书籍、电影、网络文学、电视剧、音乐等层出不穷。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其早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而是寻求各种文化消费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消费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
在这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产品中,大学生从自身学生特质出发,多是选择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化产品或者能够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自我的文化产品。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侧重补充专业知识(18.3%)、陶冶情操(18.1%)、消遣娱乐(18.0%)、拓宽视野(17.0%);而大学生经常进行的文化消费则以专业知识技能类(24.5%)和娱乐休闲类(22.0%)为主。
(三)文化消费注重个性偏好和产品的性价比
德国哲学家齐奥格尔.西美尔认为人的两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人的普遍性决定他的从众行为;人的特殊性决定其个性行为。每个人都有从众与个性的选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占比。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兴趣爱好,占比达28%,同时对于“从众”这个因素的选择只有2.6%,占比最低。这反映出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非常注重对自己兴趣爱好的体验和实现,偏重选择那些符合自己个性爱好的文化产品。同时由于经济限制,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文化产品时都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占比22.2%)”和“价格高低(占比20.7%)”。
(四)对文化消费态度倾向正面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与提高,居民也逐渐由对物质生存资料的单一需求转移到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上来,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不断趋向完善。再加上国家近几年来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扶持,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居民关注的新消费热点。这种消费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之外,也愿意将余钱用于各种文化消费。据本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的态度较为支持,其中持非常支持态度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8.8%,持较支持态度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3%。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消费实际支出占比不高
根据调查,大学生月支出区间最高的是1000-1500元,占39.6%,其次是800-1000元,占26.4%,两项相加已经达到66%;1500元以上的高支出也已经达到28.2%。相对于XX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每月597元来讲,大学生的人均月支出并不低。而在文化消费支出方面,支出区间最集中的是100-200元,占36.5%,其次是100及以下,占35.0%,两项相加达到71.5%,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比并不高。
(二)文化消费行为缺乏理性
据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这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在购买文化产品的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询问“您的文化消费理念时”,有45.2%的大学生表示“看心情”或者“做活动就买”,有12.7%的表示“能省则省”,只有42.1%的表示“会事先计划”。(2)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冒险性”。在回答“当您想买某种文化产品,但又缺钱时,您会选择”中,尽管有47%的接受调查者选择“暂时放弃”,但仍有31.0%的选择分期付款或借贷、13.5%的选择向朋友或同学借钱。大学生是没有收入的群体,这种借钱、分期付款、借贷行为是极其不理性并且高风险的行为,应当引起重视。
(三)对校内实体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率不高
学校为保证正常教学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会提供一些公共文化资源,比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数字阅览室、期刊网、民俗文化展览馆、家风文化展览馆、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节日文艺活动等。但据调查,大学生对这些实体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率并不高。在回答“您每月去图书馆的频率”时,选择“经常去”的只占17.8%,选择“很少去”的占32.5%,选择“一般”的占44.9%;在回答“您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时,选择“经常参加”的只占9.1%,选择“很少参加”的占35.8%,选择“一般”的占50.8%。对于这些文化活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45.2%的表示“满意”,有54.8%的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及周边的文化设施,只有24.9的表示“满意”,有75.1%的表示“一般”或“不满意”。由此,对文化活动及文化设施的不满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校内实体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
四、改进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文化消费观念,并提升自己的文化服务能力
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文化消费观念塑造的关键教育阶段即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的教育生活是对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中所初步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进行改善、丰富与完善、最终趋向成熟的重要步骤。在大学校园里,脱离父母监管的大学生既容易受到学校教育主体的影响,也极易受到社会环境、媒体舆论及同伴群体的影响。其文化消费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和大环境培养熏陶出的结果,其对网络的高依赖、对媒体的强信任使其强烈受到媒体舆论的导向,同时,其自身也会对同伴的消费行为进行观察、模仿与比较等。
1. 学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文化消费
与“有形”的物质消费相比,“无形”的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具有塑造性,对整个社会文明具有促进性。前文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人均月支出达到1000元以上,但在文化消费支出上多数却不到200元,大多数大学生将月生活费花在吃饭、穿衣、玩游戏、聚餐等方面。大学作为正在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做准备的学习阶段,大学生应该将主要花费放在学习及专业技能提升上面。学校要多出台政策、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增加教育文化投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 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文化消费观念
对于社会环境、媒体舆论、同伴群体这些可能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产生“双刃剑”影响的因素,学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监管。要及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多宣传正面的文化现象,定期在校内开设文化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价值观念等相关讲座与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加具体全面的理解文化消费的含义与重要性。
3. 要提升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才能吸引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设施、及时更新图书馆资源,在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提供符合大学生良好兴趣爱好、能彰显个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文化生产者要向文化市场提供高质量、有个性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大学生目前处于人生的青年早期阶段,对文化生活有激情。追求新颖、乐于尝试新事物;保持个性,追求自由新生活;注重感情与直觉;崇尚品牌与名牌是其主要的文化消费心理。文化生产者要合理把握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抓住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在合理评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向文化市场提供在大学生文化消费可支付能力之内的更多更高质量的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创造新的文化生产点以激发大学生持续进行文化消费的动力与热情,以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生产者要始终将社会利益放在显着位置,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生产文化“垃圾”,要不断推出精品的文化和服务,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化消费的魅力,真正做到通过文化消费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要平衡市场、高校和社会三方的文化供给与学生自身的文化需求
目前大学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市场。学校与社会主要提供的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主要提供商业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方均要及时了解并均衡满足大学生的有效文化需求,减少资源浪费,创造大学生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高校、政府和文化市场参与者要合理分析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三者加以联系与合作,市场在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潜在消费需求进行合理把握之后,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推动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政策,与高校进行合作使高校参与到面向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来,为文化市场生产者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提高质量保证,三者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创新,减少公共文化资源的重复化,降低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激发大学生新的文化消费的增长点,推动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另外,对于最终进入大学校园的文化产品,学校要做好终端监管工作,要严格其准入条件、要保证价格合理、内容健康。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着,米志焱等译.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4:90.
[2]朱意明,倪晓宇.蚌埠市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商业研究,2015,(06):1-3.
[3][德]齐奥格尔.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3.
[4]施静一,杨凤杰.“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调查—————以沈阳市十所高校为例[J].中国市场,2018,(06):16-21.
[5]高健.影响“90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77-79.
[6]韩雅丽.“90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引导[J].教育与职业第31期(总第851期)交流平台,2015,(1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