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生产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企业生产能力的“三大要素”之一;设备管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备管理必须坚持以生产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基本原则,实行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的方针,做到科学管理、正确使用、合理润滑、精心维护、定期保养、计划检修,从而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海工业作为大型钻井平台的制造基地,产品具有结构复杂、外形庞大、重量超大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繁多,其中压力容器、吊车及运输车辆等特种设备,如果对其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危及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对海工业特种设备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手段。
本文针对龙口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口中集来福士)特种设备,因初期管理不善导致诸多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初见成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及手段进行详细阐述。
1 特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龙口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龙口三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通过2009年对三联公司的全面收购成为中集集团海工板块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基地。当时收购过来的部分特种设备有:门吊、空压机、平板运输车等,这些设备在服务生产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1 发生故障不能顺利排除
由于设备入厂时,没能及时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存在资料缺失现象,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在不能凭经验排除的情况下,没有理论支持导致无法找出故障解决方法,往往因为一点小的故障而求助于厂家,既耗费时间又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由于资料不全还可能导致特种设备无法注进行注册登记参加年检,即使性能完好的特种设备也无法正常使用。
1.2 关键时刻出现故障将导致严重后果
吊车在重要吊装作业时,如果突然发生故障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在钻井平台井架吊装过程中,井架吊至空中准备落钩时,吊车突然发生滑钩,导致井架自由落体,砸中下面钢结构平台,不仅导致钢平台变形,也会造成井架的报废,这种故障不仅造成生产工期的延迟,也给公司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1.3 操作人员权责不清晰
对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只要持有同一类别的操作证,则可以操作同类别的特种设备。比如吊机工,既可以操作门吊,也可以操作桥吊。虽然门吊和桥吊都属于起重类设备,但是两者结构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对于同一吊机工来说,感官能力很难适应,也就不可能对所操作的吊机尽职尽责,这种隐患必然会引发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公司刚刚涉足海工制造业,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还局限于传统设备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表现为,特种设备管理的大量工作集中在运行后的维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全过程的管理;针对单一设备的修复,其本质是静态管理,因此不能适应对特种设备进行系统管理的要求。
2.1 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就会导致特种设备进厂后,使用部门对制造厂家的随机文件收集不齐全,公司档案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建立的档案不完整,以至于设备发生故障时,无据可查。
2.2 特种设备发生故障以修复为主
传统的设备管理在技术、经济、组织3个管理方面,更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特别对组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往往哪里出现问题,就解决哪里,没有组织策划:也即计划检修、有效预防,从而导致重大作业时,特种设备一旦发生故障而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2.3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相对薄弱
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还仅局限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没有对其进行指名作业(即岗位、设备、操作人员三统一),使得操作人员可同时操作同一类特种设备中的不同结构设备,这种做法必然导致特种设备出现故障后找不到直接责任人,说不清故障原因。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海工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归根到底是特种设备管理思想、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制约着海工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传统的设备管理局限于将设备管理停留在单纯地配角服务,管理职责也仅仅由设备保障部门承担,将设备管理孤立起来。但对于特种设备的管理而言,此种管理的隐患更多,一旦设备发生故障,不但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各个管理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生产和安全部门,必须参与到特种设备管理的工作中来。树立特种设备综合管理理念,明确特种设备在海工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做到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同步发展。
3.2 完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对特种设备管理必须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着重对现场作业开展各项安全活动,尤其对特种作业监控力度加大,上至公司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成立各级安全管理组织,由总经理任公司安全总负责人,每一级组织均由本级最高职务负责人牵头负责安全管理,强化专群综合的班组特种设备管理,使得特种设备时刻处于安全监控状态之中。在建立并完善各级管理组织的同时,还要完善特种设备的管理制度,使得人的管理行为符合制度的要求。
3.2.1 建立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对特种设备所涉及的有关资料存档、保管、借用等方面的要求,掌握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便于设备的维护保养,分析设备故障原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了解日常管理等。特种设备技术档案主要包含的内容见表1:
3.2.2 建立健全点检制度
为把设备的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及时发现隐患,采用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各级点检,即年检、月检、日检;对在用特种设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承载类特种设备(吊车、电梯等)必要时进行载荷试验,并按额定速度进行起升、运行、回转、变幅等机构的安全技术性能检查。月检及日检的项目见表2所示,所有检查必须如实记录,存档以备查阅。
3.2.3 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打破特种设备重使用、轻维护的陋习,加强特种设备的前期维护,以预防为主、维修为辅,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制定日常维护、定期保养的管理规定。下面以2种典型特种设备吊车、压力容器为例,具体介绍其维护保养的规定:
3.2.3.1 吊车的日常维护及定期保养
(1)吊车的日常点检由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按照《起重设备点检表》(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起重设备特点,参照起重设备维护使用说明制定具体点检项目)内容完成。
(2)对吊车的定期维护保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吊车制造企业来执行,按照《吊车维保合同》要求承修方每月派有资质的技术人员,根据国家标准及承修方的工艺和规范,按照《吊车定期保养工作项目单》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调整、检查、润滑、清洁等保养工作,以使设备正常运行。对于日常运行中起重机出现的故障,承修方负责全天候应急处理,每次维修及保养的项目完成后由承修人员在《定期保养记录》及《小修记录》上填写保养及维修具体内容后签字确认,设备部门存档以备查阅。
(3)吊车运行达到一定年限后,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所下降,根据运行记录、故障率高低、各种能耗指标、维修记录判断设备整体能力是否已经无法达到设计能力,需要大修的要由专业维保厂家制定具体大修方案,通过审核后于次年实施。对于吊车附属的吊索具要定期委托专业厂家进行测试,需要降级使用的要降级使用。
3.2.3.2 压力容器的使用管理:日常维护、巡检及定期保养
(1)制定《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编制《压力容器运行记录》、《压力容器定期保养内容》,空压机的日常保养要根据其实际运行时间进行空滤清洁、油滤更换,经常观察冷却剂油位,注意及时添加。
(2)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公司应对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与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由地、市级安全监察机构或授权的使用单位负责。
(3)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对照运行记录内容逐项巡检,对压力容器运行中的各项指标做记录,发现异常以便及时解决。
(4)对于简单压力容器,可不必到当地质监部门做定期检验,但是单位要设置专人管理,该管理人员需要取得质监部门发放的特种设备管理人员资质证书。要确实起到对本厂简单压力容器有效监督检查作用。
3.2.4 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
特种设备结构复杂,操作岗位分工比较细,必须加强人机关系的研究。同为吊机,按其结构与功能又分为门吊、桥吊、塔吊等,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详细分工,为了明晰人与设备的权责关系,必须建立指名作业管理制度:即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操作人员,要求与其岗位、所操作的特种设备必须统一,作业时佩戴指名作业卡,卡片应包含操作人员姓名、岗位名称、设备名称及编号、证书编号等内容。并将指名作业人员信息登记列表,贴在现场看板上进行目视化管理,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操作人与特种设备的相关信息。
4 运用KPI指标检验设备管理效果
KPI指标是考核、检验特种设备管理效果的一种量化指标。KPI是英文KeyPerformanceIndication的缩写,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对特种设备状况绩效指标通过以下几个目标值进行检验: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停机率、起重运输类设备重大责任事故次数等硬性指标(见表3)。每半年根据检查统计结果,对设备状态进行评比,并依据设备状态好坏对设备操作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奖罚。该手段有效地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保证3设备长期有效运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5 结语
实践证明:海工企业特种设备种类虽然繁多,结构复杂,危险系数高,但自从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方法后,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连续3年无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发生,长期处于安全有效运行状态,大大提高了特种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保证了现场员工的作业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Z].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
[3].国家质技监局.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Z].北京: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