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来看,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上以凸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上来优化高职教育改革方向,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与高职教育学科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明确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协同发展目标,更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价值取向上来实现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动态调整,真正适应经济发展转型要求,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必要性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肩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更应该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从区域产业动态发展实践中,顺应人才需求,并从高职教育改革中来凸显人才的“立地式”服务意识.高职院校作为推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要充分从两者关系的优化和对接中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可见,积极开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协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区域经济结构化转型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人才是关键,而产业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迫切需要从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引进中来推进科技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阵地,在构建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中,有助于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此,加大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上来优化高职教育改革方向,着力从人才供应上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技术服务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转化是推动区域生产力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要从校企联盟上凸显学科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尤其是从校企合作中发挥高职教育科技研发优势,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技术人才的集散地,在明确科技发展重要导向上,积极从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来实现成果转化,推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从与区域经济关系对接中来深化合作,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自身学科建设与优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作,特别是从校企合作发展中来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推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从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方向,着力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院校转型上,强化对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产业结构的对接,促进信息、知识、技能、思想等双向流动.
由此可见,区域产业在高职教育科研优势资源的补充下获得师资、技术的保障,而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拓宽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从高职师资与企业实践衔接中提升了教学质量,改善了高职办学方向.
师资上的交流与互助促进了企业人才的稳定,也增强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高职院校研究方向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因此,从区域经济服务上,从高职教育转型上,建立两者的有效对接是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方向转型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的问题
强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对接,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中来推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面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中,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带来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被动性和滞后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积极性不强从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尽管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人才培养关系梳理中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变.然而,在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上,作为技术创新为主的区域经济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高职教育形成了鲜明的落差,对于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动力不足,意识不强.
(二)高职人才定位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一致尽管教育部在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上提出了专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于高职教育实践中,在人才培养上难以从社会需求上进行开发,也难以从满足企业生产方式上来调整教育方案.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矛盾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规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高职教育与现实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是难以均衡协调的.再加上校园形态与高校具有相似性,教学方式还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知识结构与多学科知识融入中难以真正促进就业导向.最后是教学层次相对较低,办学特色不明显,当前的“2 +1”将“1”作为放 羊式顶岗 实习,不利于学生从岗位上增强职业技能,导致学生思维逻辑不足,创新精神欠缺.
(三)高职学科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一致对于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改革来说,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从满足社会发展人才上来优化专业结构,才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但当前高职教育中的学科设置多存在同质同构现象,与区域经济不对接的专业还较多,学生从中并不能获得既有的能力.如电子商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不仅就业率低,薪资水平也较低;而相对的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如新材料技术、新产品1新能源等专业,在高职院校又缺乏相应专业设置,造成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机制不完善从各省及地方高校发展政策来看,尽管从宏观机制上颁布了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同的政策,但这些政策过于框架性,难以实现对接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于高校自身调整办学方向上,由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脱节现象较多,在学科组织结构上、在师资队伍能力上、在教学方法创新上、科技成果转化上等方面显得薄弱,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还有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体制建设不完善,高职毕业生在实训、实习工作中难以凸显学科专业特点,在实践性及实践能力上缺乏与职业岗位的胜任力,导致毕业生总体水平欠佳.
三、构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对接,需要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以及区域产业经济、企业等方面的协同.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接路径.
(一)高职教育要明确办学方向及教育观从高职教育的发展上来融入区域经济,特别是从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上面向企业,凸显区域经济在高职教育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高职教育不能封闭教学,更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而校企合作更要从高职教育的自身优势上深化合作方向,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从合作中来育人,从合作中来推进就业,吸纳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到办学中,平衡产业、行业、企业、院校间的关系.一方面从相互协作上来树立发展理念,凸显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及高职教育方面的优惠措施,强化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化,调动区域产业,尤其是企业的1,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从企业参与中来深化办学体制,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从高职教育改革上,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思想,从构建高职教育体系上深化自身改革,积极探索与区域企业协作共建的路子.
(二)注重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学科的协同与对接对于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来说,要凸显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从就业导向上优化课程组织、学科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岗位的对接.如加大对区域产业岗位的调研和预测,积极从现有学科结构中进行调整.如针对区域工业发展需要来凸显相应学科的设置,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学科专业性.同时,在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培养上,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结合”、“一个配套”上来落实好“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全面融合,并从“基地、师资”相配套上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如开放办学体制,主动与区域企业建立关联,从校企产业联盟、校企人才培养上发挥区域人才培养优势,着力从高职院校自身学科结构与设置上,主动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课程资源、优化师资上的交流,拓宽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发挥高职育人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稳步就业.
(三)强化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范围高职院校要从自身科研服务优势上,着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上构建“立地式”科研服务体系,致力于对区域产业、行业、企业技术服务目标,着力从专业科研机构与教师专业知识平台的协作上拓宽服务社会的范围.另外,对于高职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同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来转变教育方向,强化职后培训及非学历教育的占比份额,实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综合发展.强化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来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实践,如对于政府政策、企业战略、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提供咨询服务,发挥其知识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覃海逢.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11)。
[2]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马树超,范唯.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4]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02)。
[5]闾志俊.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对策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6]闾志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策略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7]闾志俊.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