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及碳排放差异性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5156字
论文摘要

  围绕碳配额问题已有大量讨论,产生了一系列对分配机制的设计。目前一部分研究致力于对某一种主流分配机制的修改扩展,或是提出新的机制设计方案。例如,Wenying Chen 等在"紧缩与趋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标准,两个趋同"方案。Asami Miketa 基于人均方法和碳排放强度的方法,对 67 个国家和 9 个世界区域来分配碳排放配额。胡鞍钢提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基础和"污染排放大国减排主体"的原则; 樊纲等基于长期 - 动态的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 Yi Wen-jing 等基于公平性原则,采用人均 GDP、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三个指标,建立了省际分配模型。

  针对中国国情来看,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进行配额研究。Ke Wang 等认为中国的减排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总量排放限额分配,并用一种改进的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优化模型提出了 2020 年中国省级排放限额分配方案。汪臻,赵定涛基于区域协同的共同责任视角,综合考虑生产者环境责任视角和消费者环境责任视角下的减排潜力。宋德勇,刘习平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在重新定义碳排放公平中的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 2020 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提现机制和新的考核办法。

  现有的碳减排配额研究主要是依据各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的,上述成果对中国的碳减排分配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所做研究较少。因为碳减排不仅可以通过调节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式实现结构性减排,也可通过地区间的商业贸易、产业转移等途径来实现转移性减排。因此,考虑到区域内产业发展程度和资源察赋的差异,文中从产业梯度转移的视角,根据区域内产业转移及碳排放差异性,建立了有差别的碳配额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1 研究方法

  由于生产要素资源察赋、产业基础、产业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便会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形成一定的阶梯状差异,从而推动产业在区域内呈现出梯度转移。在京津冀区域中,京津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自然资源匮乏,尤其土地资源; 而河北地区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却尤为丰富。因此,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转移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互补,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中文选择从产业梯度转移视角来进行碳减排配额研究。

  1. 1 产业梯度转移模型

  戴宏伟认为区位商只是反映了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忽略了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并认为产业梯度高低是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的,可以用二者乘积来衡量产业梯度的大小,该方法在国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研究中使用比较广泛。熊必琳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上述方法虽然考虑了劳动力、技术两个生产要素,却忽略了资本要素。因为资本和劳动力是互为替代关系的要素,而上述方法无法准确地反映资本与劳动力组合的差异所引起的偏差。进而在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法中引入了比较资本产出率。

  文中采取改进后的产业梯度计算方法,考虑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资本产出率三个因素。其中,用区位商来反映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衡量其在该地区是否具有相对优势; 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技术水平; 用比较资本产出率反映资本盈利能力,并将三者的乘积作为产业梯度系数。公式如下:产业梯度系数 = 区位商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比较资本产出率 ( 1)其中: 区位商 = S1/S2; 比较劳动生产率 = S3/S4; 比较资本产出率 = S3/S5S1: 该地区某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该地区 GDP 比重; S2: 全国该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 GDP 的比重;S3: 该地区某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该行业全国增加值的比重; S4: 该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同行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 S5: 该地区该产业的平均资本占全国该产业平均资本的比重。

  ( 1) 数据来源。文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2) 》、《天津统计年鉴( 2012) 》、《河北统计年鉴( 2012) 》、《北京统计年鉴( 2012) 》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12) 》的相关数据,计算了 2011 年三个地区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内的 46 个主要行业的改进梯度系数。

  ( 2) 结果及分析。经过对京、津、冀地区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三地产业梯度系数表( 表 1) 。

  对相对梯度系数表进行分析可知:1) 4 个采掘业行业中,河北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行业相比于北京、天津具有绝对发展优势。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河北在区位商( 1. 37) 方面有某种程度的优势,而北京在比较资本产出率( 1. 98) 上有某种程度的优势。从京津冀各自的产业梯度系数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都没有显着的发展优势。由于采掘业本身依附于自然资源分配的自然禀赋性很强,所以目前该类型的产业转移还是较少的。2) 9 个原材料加工业行业中,河北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相对于京津具有绝对发展优势。天津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河北橡胶制品业的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优于北京,只是比较劳动产出率表现较差,所以更应注重完善资本结构,提高制造业资本的盈利能力。3) 12 个普通加工业的行业中,通过分析数据,河北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这几大产业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在北京,医药具有绝对发展优势,印刷和文教具有较强优势,其他产业则相对微弱。这些优势的形成有大部分原因是这些产业在河北的比较资本产出率都很低,从而产业梯度系数也很低。这些数据也说明,河北省在这些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上是有优势的,但是资本盈利能力水平与北京相差很远,在未来转移过程中,这也是考虑的重点。4) 7 个装备制造业的行业中,北京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天津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北京未来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这与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的结果分析是相当一致的。而河北应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做适当的承接,来支持京津的产业结构升级。

  1. 2 京津冀区域碳减排目标配额模型

  在京都协议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 全球碳减排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碳排放责任方面都有义务,但由于各国家经济实力、碳排放量、人口等情况的不同,所以各自承担有区别的义务。同理,中国各区域碳排放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意味着未来区域内碳减排配额上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特征,构建新的区域碳减排配额框架,以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

  伊文静等基于公平性原则,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采用人均 GDP、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分别代表能力、责任、潜力三个指标,构建了综合性指标并建立了省间分配模型。文中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产业转移调节因子纳入潜力指标中,以此反映产业转移对碳配额结果的影响。建立指标体系( 图 1) 。【图1】

论文摘要

  其中: qi= Ci( 1 +θij) ,θij表示产业从 i 地转移到 j 地的调节因子,0≤θij≤1 ( 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 θij的取值由产业转移的程度来确定,且应为所有参与转移的产业加权计算得到,权重可由转移行业碳排放比重计算得到。根据上文选取的指标,选择多准则决策的方法,构建地区 i 的综合指数 Ri:【3】

论文摘要

  
  式中: Ri表示地区 i 的碳减排配额在区域中总责任额 E 的比重。即: 若区域中地区 i 所分摊到的碳减排量为 Pi,则Pi= Ri·E ( 4)其中: A、B、C 为区域中所有地区的相应指标总和; ω1、ω2、ω3为不同的决策偏好下的权重,且 ω1+ ω2+ ω3= 1。按照权重选择不同,可以形成 4 种情景。在情景 1 下,三个指标的权重相等,表示决策对减排责任、减排能力和减排潜力没有区分。情景 2 为能力偏好,表示决策认为减排能力较强的地区应该分摊到较多的减排责任。类似地,情景 3 和情景 4 分别表示责任偏好和潜力偏好。ω1+ ω2+ ω3表 2 为不同情景下的权重。按照( 1) - ( 4) 式,即可将区域 A 的总碳减排量 E 分摊到各子区域。【表2】

论文摘要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现有研究中的大部分碳排放量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费量以及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等进行估算得到。由于目前没有产业转移情况的具体数据,所以对因产业转移调节因子 θ 所引起的不同分配结果进行讨论。现根据已有研究数据,以及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到京津冀区域碳减排配额数据情况表( 表 3) 。【表3】

论文摘要

  
  由以上数据表,经过计算可得到京津冀三个地区分配到的碳减排综合指数,如式( 5) - ( 7) 。【5-7】
 

论文摘要  

  由式( 1) - ( 7) ,及表 2 可以得到京、津、冀分别在四种情景下应该承担的碳减排责任随产业转移因子变化而形成的配额曲线( 图 2) 。【图2】

论文摘要

  同时也可以得到四种情景下随产业转移因子变化而形成的京、津、冀配额对比曲线( 图 3) 。【图3】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 讨论

  由图 2 -3 可见,考虑到∑θij和不同的情景,碳减排配额结果有明显差异。讨论如下:( 1) 首先分析∑θij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从图 2( 1) - ( 3) 中很明显可以看出,随着∑θij值的增加,其所承担的责任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该地区在将产业转出的同时也要相应承担部分碳减排责任。而相应承接转入产业的地区只需承担因产业转入所带来的部分碳减排责任。

  ( 2) 图 3( 1) - ( 4) 也清楚表现出在不同情境下的配额结果也不同,在能力偏好和责任偏好的配额曲线趋势的差别不大,且不同城市之间的配额量差值随∑θij的增加变化不大,基本趋于平稳缓慢上升之势;相较之下,平均权重下差值增大,潜力偏好下差值最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潜力指标中引入了产业转移调节因子的关系。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因子越高的城市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所以,决策者的偏好选择在碳减排配额中有很重要的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文中以受益原则和总体有效性为出发点,从及区域产业转移的视角对碳减排责任进行分配。基于此视角,建立了考虑产业转移调节因子的京津冀区域碳减排配额模型。研究得到:

  ( 1) 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共同对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体现了受益与责任的相匹配。

  ( 2) 考虑产业转移的区域内碳减排配额结果与产业转移协调因子∑θij有关,∑θij的值越大,产业转出地相应承担的责任也越大,产业转入地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小。但是对∑θij值的给定需要综合两地实际的产业状况、转移情况以及相应的经济收益,由于数据的缺乏,文中只给出了分配框架下的取值范围,没有做具体数值上的计算。

  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对于北京、天津这类产业转出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京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产业,这些产业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言碳排放强度较大。因此,该区域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调整工业结构,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减排标准,推进区域优化发展。同时进行强制减排,克服产业转移的粘性,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移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对于河北这类产业转入地区,由于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都很高,具有高增长、高能耗、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在建立减排制度时,应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为重点。因为从全国角度来看,能源强度较低的产业转出地区的工业产值比重将会下降,但能源强度较高的产业转入地区的工业产值比重则将逐年增加。这样就需要对这些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较大、能源强度较大的省区加强监控。同时,为了降低产业转入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实现经济转型与低碳发展,政府和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发展战略,重视低碳技术的运用及创新。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应是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

  总体来说,中国地域广阔,各区域间发展阶段特征的不同与碳排放特点的差异为建立有差别的全国区域碳减排配额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有差别的区域碳减排配额方式,有利于推动各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这将是未来中国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参考文献
  
  [1]Chen W Y. Carbon quota price and CDM potentials after Marrakesh[J]. Energy Policy,2003( 31) : 709 -719.
  [2]Miketa A,Schrattenholzer L. Equity implications of two burden - sharing rules for stabilizing greenhouse - gas concentrations[J]. Energy Policy,2006( 34) : 877 - 891.
  [3]胡鞍钢. 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 当代亚太,2008( 6) : 22 -37.
  [4]樊纲,苏铭,曹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2010( 1) : 4 -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