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三圣乡新农村发展轨迹与成都发展区域定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9 共4177字
论文摘要

  1 三圣乡的现状、发展历程

  三圣乡位于成都市东南部,隶属锦江区。全乡面积 14. 17 平方公里,总人口 1. 55 万人. 辖有 10 个行政村。三圣乡位于城市通风口地带,按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不能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足、产量低的境况。如果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农民就不可能脱贫致富。但翻开三圣乡的历史,三圣乡花卉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是成都市政府指定的鲜花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为“中国花术之乡”,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花乡农居”景区( 红砂村) 的种花历史最悠久,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华阳县志》载明,这里最早种植销售茉莉花并且远近驰名。

  2003 年,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在三圣乡红砂村举行,这是三圣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数以十万计的游客蜂拥而至,停车、吃饭、休闲等服务功能严重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也就是“首届花博会”使得当地政府意识到: 光有可观光的庄园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的全面的配套设施,所以乡政府在当年投入重金再次对红砂村的道路、民居、休闲设施等全面改建,并新建了几个大型鲜花、盆花交易市场,引入合资公司生产高档盆花。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花博会的举办,促使政府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后,为当地获得了更多商业发展机会,更为三圣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三圣乡选择了以“花”为主题拓展市场,以“花文化”为魂发展农村经济。以“花”为楔入点,“以花搭台,以花养乡,以花富民”,加上农村本身的山水自然风光,尤其符合城市居民因为心理压力较大而产生的对青山绿水的向往和选择乡村休闲的需要。

  2 解析成都城市定位和区域定位
  
  成都城市总体定位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据此确定了产业功能区选择的四大原则: 一是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 二是符合“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导向,体现“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三是体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 四是突出重点,差异化发展。在布局原则上也同样坚持了四个原则: 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 体现区域合作; 符合“全域成都”规划,与市域生态本底相协调; 体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城市和产业发展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规划了市域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和 4 大总体功能分区。总体情况如下: ( 1)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旅游产业发展范围: 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2) 优化型发展区。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 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格局: 城在田中”。( 3) 提升型发展区。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范围: 中心城区; 格局: 园在城中。( 4)扩展型发展区。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范围: 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格局: 城田相融。( 5) 5 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①成德绵合作区: 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 ②成资遂合作区: 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 ③成眉乐合作区: 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 ④成雅、成阿合作区: 以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合作为主。

  成都生态本底: 由“山、水、田、林”共同构成。“山”指龙门山、龙泉山; “水”指岷江水系、沱江水系; “田”指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指川西林盘。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 4 大总体功能区,形成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功能格局。

  三圣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定位: 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规划范围: 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面积: 约 190 平方公里。将整个大区域定位为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在城市布局上,作为城市的通风和换气的窗口,同时也是对原有成功发展经验的合理借鉴,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创造新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3 解析区域战略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轨迹和政策措施

  2000 年至今是成都飞速发展的 10 年,过去的 10 年中,依托“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三轴”及“全城谋划”、“全域统筹”、“全球定位”的阶梯式发展,成都跃迁为西部大开发的标杆城市,成功破解了西部乃至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并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经验; 从工业化角度来看,成都依托“三轴三阶梯”的模式,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核四城两带”的现代服务业,引领成都走向世界现代服务业基地;“一区一主业”原则,重构了成都市工业布局; “城乡一体、分工协同、梯度推进”发展战略,助推成都向现代生态农业迈进。

  三圣乡从 2003 年发展至今,已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作为农村改革的“标本”脱颖而出,逐步迈向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同传统农业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传统农业主要以农民被动的农田耕作为主,没有同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轨迹相结合,处于低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 而现代农业则强调农业同商业、服务业、生态农业( 主要指农产品利用现代技术获取高经济附加值) 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创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其中土地流转就是这一系列经济行为的基础,三圣乡的集体经济操作模式为: 村集体付给村民的土地补偿费用( 土地租金) 按每亩每年“田 1000 元整,地 800 元整”给付,以后每 5 年增加 200 元/亩,每年 12 月底之前付清该年度的土地补偿费用。另外,按照协议,土地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方再次流转。但并不丧失土地的经营权。村民可以把土地经营权折算入股,每 5 年递增 10%,还可以通过分红来取得回报。对农地土地出让权的转让协议,规定时间不等,只设上限即国家规定的 30 年。这样一来,就把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但也并没有脱离土地,土地出租之后所开展的现代农业,譬如现代种植业、乡村观光旅游业、农家乐,还可以作为农耕文化的展示基地,现代文化的创造基地。

  例如,三圣乡农民钟素琼就是一个典型,土地流转之后,紧靠荷塘居住的钟素琼,把自己的家改造成“碧水莲”农家乐,可接待 20 余桌客人。

  她的家里、村里后来也成为艺术家的天堂,画家村的业余班让钟素琼培养出新爱好。如今,钟素琼已是村里第一个“农民女画家”。钟素琼还买了综合社保和医疗保险,政府补助 300 多元,自己拿了近 2000 元。

  60 岁之后,他们将每个月领得几百元不等的养老金。如今,到过成都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五朵金花”的名气。三圣乡的发展路径也被当地人称为“农地不征收、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传统农业变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近年全国各地流行的“农家乐”就是发源于成都。

  4 特定区域战略下农村发展的实施办法

  三圣乡的农村改革试点,主要还是以决策和政策层面的影响为主,当然这种合理的政策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农民关心的最根本利益就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生活环境和质量是否的到提高。

  三圣乡的发展模式在一定层次上是一种“创新”,将原有的分散土地,利用集体优势和集体运作模式———土地流转、租赁的方式将农户手中的土地加以整合,形成现在具有优势区位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用地;在土地权属上,土地依然属于农民,只是将使用权通过流转的方式加以整合以形成大宗用地,更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土地耕作中释放出来,进行新的经济创造。例如三圣乡的五朵金花,有农家乐、花卉园、画家村等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还有新的产业形式在这片土地中诞生。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或自主创业,或从事现代种植业( 脱胎于传统的种植业,立足于商业经济的农业产品,如反季节蔬菜水果、花卉、苗圃等高效农业) ,既解决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的再就业问题,也迎合了市场需求,使农民在经济和生活上得到实惠。现代农村的发展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首先应该从现状出发,分析市场需求; 其次就是对整个大区域产业进行判断,突出创新,农村发展不像高新技术产业必需强大的技术实力,而仅需因地制宜、出奇制胜。再次,还应该在政策和制度上形成完善的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并充分调动农民改善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主动性。

  5 三圣乡发展模式的文化思考

  三圣乡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创新,这一创新需要决策者独具慧眼、拥有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在三圣乡发展的 7 年中,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仔细观察后就不难发现,三圣乡在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同样给予了相当程度上的关注和传承。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对传统农业文化应该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笔者以为,现代文化同传统文化在现象层面上似乎存在着差异,一个是传统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化,一个是现代的以工业经济和高新科技为主的文化,但二者是可以协同发展的。而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应扮演何种角色,是对传统文化的原样保存还是相互融合? 就笔者的思考而论,文化的本质是人们生活生产方式通过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类型现象,同样也是一种抽象了的物质文化,但它需要物质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从这一点来看,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我们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过渡到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际,“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和现代文化在生产生活的物质层面上融合了,而那些剩余的次要的传统文化元素,则是现代文化本质之外的一些“文化现象”,就象过去生活方式的种种符号一样,它们仅仅只是文化的表层。因此,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区域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应该在本质上既传承延续又互动创新。

  参考文献
  
  [1]定位“田园城市”成都很有发展潜能[EB/OL]. 腾讯大成网,2010 -06 - 14.
  [2]定位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打造“西部传奇”[EB/OL]. 凤凰网,2010 -03 - 20.
  [3]冯怡. 三圣乡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华章,2007( 8)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