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 按照省、 潍坊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 诸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 坚持提升存量、 优化增量 “双轮驱动”,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3 年, 规模以 上 工 业 实 现 主 营 业 务 收 入2181.8 亿 元 , 比 上 年 同 期 增 长14.1%; 实 现税收收入 31.6 亿 元 ,增长 20.2%。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升至全国百强县 (市) 第 32 位。
一、坚持链条式发展,调整优化内部结构
一是高端化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链条为纽带, 着力增上高端高质高效项目, 通过扩大优质增量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汽车产业, 深化与北汽福田公司的战略合作, 实施了总投资 80 亿元的福田雷沃电动车和中高档卡车扩产项目, 达产后整车年产量将突破100 万辆, 成为全球最大的轻、 中型卡车生产基地。 食品产业, 以建设国家级高端安全食品示范区和中国食品谷诸城肉类食品加工基地为抓手, 实施了惠发营养速食品、 佳士博低温调理品等 31 个项目, 重点发展高档肉制品、 速冻调理食品、 功能食品、 保健食品, 争创中国食品名城。 服装纺织产业, 以高档化、 功能化、 品牌化为方向, 实施了希努尔工业化社区、 裘皮服装产业园等 18 个项目, 构建起从纺、 织、 印、 染、整到成衣、 西装、 休闲服装、 牛仔服装、 童装、 皮草、 家纺等种类齐全、 链条完备的产业体系,打造中国服装名城。 装备制造产业, 实施了冠泓数控、 CNC 数控等 29 个项目, 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自动化设备、 智能数控设备等高端产品, 建设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2013 年,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 702.6 亿元、 517.5 亿元、318.1 亿元、 281.6 亿元, 占全市工业 的 32.2% 、 23.7% 、 14.6% 和12.9% 。
二 是 规模化 培 育新 兴 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坚持蓝色高端取向, 开工建设了润生淀粉葡萄糖酸钠、 东晓生物高品质氨基酸等 10 个 “四新一海”项目, 加快培育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 新材料、 新能源、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2013 年, 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203.8 亿元, 增长 20.6%。 其中, 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规模以上企业 38 家,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99.1 亿元。 被评为全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进市。 三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引导企业瞄准 “微笑曲线” 两端, 培育发展研发设计、 仓储物流、 产品展示、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业务, 加快由单一生产制造向 “生产+服务”转型。 依托食品产业规模优势,发展起年配送额 300 亿元的冷链物流产业。 鼓励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2013 年有 181 家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 发展贸易营销类服务企业 104 家, 信息、 科技、商务等其他服务企业 77 家。
二、坚持内涵式增长,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设立 2 亿元科技发展专项基金, 撬动各类资金参与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骨干企业建设行业领先的研发机构,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一线城市、 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目前, 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 其中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5 家、 省级检测中心12 个;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33 家、 其中国家级 3 家。 连续五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 引导企业加强与知名高校、 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健全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品为基础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机制, 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300 多个, 牵头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 个。加大招院引所力度, 吸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香港理工大学等 60多所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设立工作站、 教学科研基地, 建成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 3 家, 引进成立研究院所 (实验站) 22 家。建成南京理工大学诸城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科研单位成立诸城科技创新创业园, 搭建起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先后转化科技 成 果 213 项 , 新 增 专 利 授 权1291 件 。 省 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33 家、 其中国家级 3 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37.6%。
三是 加 快 两 化 融 合 步 伐 。 落 实“4455” 两化融合推进计划 , 建立市工业设计中心和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65%的企业建成内部局域网。 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主的技术改造, 2013 年实施技改项目 160个、 完成投资 70 亿元, 先后引进先进设备 2600 余台 (套), 开发新工艺新产品 300 多项, 建成数字化生产线 130 多条、 立式加工中心 37 个, 主要行业 85%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惠发公司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冷链信息化应用试点单位;兴贸玉米、 中纺金维等 5 家企业被确定为省信息技术推广中心。
四是强化企业运行管理。 引导企业推行精细化和卓越绩效管理,增强内生动力。 着力加强质量管理, 培育知名品牌, 建设 “品牌诸城”。 省级以上品牌发展到 182件, 培育起福田汽车、 希努尔男装、 得利斯食品、 冠泓数控、 信得科技等核心品牌企业。 荣获商用车零部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省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市等称号。
三、坚持集群化扩张,提高产业集聚度
一方面, 搭建企业集聚优质平台。 立足产业实际, 规划建设了汽车、 食品、 服装纺织、 装备制造等 12 个市属重点园区和一批镇街、 社区特色园区, 统筹推进设施配套,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吸引项目、 资本、 技术、 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中, 提高集群集聚水平。 对市属重点园区, 全部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实现专业化管理、 特色化发展。 目前, 各类园区吸纳过亿元项目 300 多个。 另一方面,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群。 实施企业发展 “双百工程”, 筛选 100 家骨干龙头企业和 100 家成长型中小企业, 从要素配置、 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引导骨干企业实施股份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与国内外 知 名 企 业 的 对 接 合 作 , 推 动“二次创业 ” , 打造旗舰型百亿级企业集团。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707 家, 主营业务收入过 10 亿元的 26 家、 过百亿元的 3家, 利税过亿元的 24 家。 其中股份制公司达到 73 家, 完成股改企业 17 家, 上市企业 6 家。
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转型发展
一是强化金融支撑。 深化政银企合作, 努力扩大信贷有效投放。 2013 年,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401.8 亿元, 较年初增长 16%; 社会融资规模新增 163.8 亿元。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 2013 年,招商实际到位资金 70.1 亿元, 实际到账外资 9024 万美元。 强力推动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重点支持 4 家企业上市, 推进 15 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在 “新三板” 挂牌。 二是强化土地支撑。 严格执行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和产出标准, 对占地低于 60 亩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上马。 鼓励发展 “飞地经济”, 有 14个项目异地入园建设。 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加大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力度, 累计挖潜盘活存量土地 2300 亩。 三是强化生态支撑。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以存量消减扩大环境容量。
先后淘汰落后设备 120 台 (套),腾出能耗空间 1.7 万吨标准煤, 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总数达到 66 家。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组织实施 40 个节能重点项目, 完成投资 40.5 亿元, 年节能10.8 万 吨标准煤 。 全市万元 GDP能耗、 电耗分别降至 0.61 吨标准煤、 433 千瓦时, 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67.6%和 58.9%。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 “5121” 人才计划, 坚持以用为本, 创新柔性引才机制, 引进高层次人才440名, 其中国家 “千人计划”、 省“泰山学者” 各 1 名。 发挥职业院校资源优势,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年培养技能型人才 2 万人。 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基业长青工程、 金桥工程,催生新生代企业家, 打造高素质本土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