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发挥宗教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7 共7853字
论文摘要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宗教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今天,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正确看待宗教,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仍然是有意义的。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操纵着人的意识形态,既有“由于相信超人间力量会支配人间的信念从而愿意在这种真理的指导下生活,并对之产生的崇拜、敬畏、研究、修行、热爱甚至追求与之合一的具有利他性的、合乎人类主流伦理的、合法的 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维度,也包括有生活的维度,特别是宗教最重要的宗教伦理社会职能。如何在使宗教适应今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不断发挥宗教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凝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和谐建设的正能量,使其发挥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陕西宗教形式较多,既包括了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传入我国历史久远的世界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是全国宗教工作的重点省份。宗教在陕西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对陕西经济建设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重视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是在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文所指宗教,包括为劳动者在经济建设中间接服务的宗教的积极精神作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作用以及宗教历史文化遗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作用三个方面内容。

  一、发挥宗教道德中的积极精神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转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宗教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既不能低估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因素,也要正确看待宗教对人产生的积极精神因素,发挥宗教有利于社会的积极精神作用,使其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与经济建设服务。

  1. 宗教道德的积极精神内容
  宗教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归根到底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的目的是为求人类与自然界的融洽。因此宗教中有求雨去旱与,以及其他消除灾害的祈祷方式,同时也有崇拜河流山脉、岩石森林等。宗教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宗教崇拜与人类的经济生活尤其息息相关。

  今天宗教之所以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信众,归根结底,与宗教诞生后它的一些能够带给人们心灵寄托、身心解脱的教义与内容有关。如基督教教义中的“博爱”以及“爱人如己”等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即要求人应该自我完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忍耐宽恕。天主教提倡人应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倡导在教会内集体过清贫生活,脱离世俗事务,除日常祈祷外,要从事济贫等活动。新教教派强调自身内省,关心社会问题。伊斯兰教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佛教强调修行要避免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等等。上述宗教教义中宣扬的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既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也对信教者精神寄托、行为约束带来影响,是吸引信众的重要原因。

  宗教中的戒律是对入教者的行为规范,或者说是生活纪律,其目的即在于止恶防非,从善增德。如佛教的基本戒律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要求出家人如何修行,完善自己等等。这些内容是宗教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社会的积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2. 发挥宗教心理慰藉和情绪调节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人们精神上的压力,对社会分配不平衡的扭曲,使得人们的心理平衡状态和对社会现实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们受到自然的压迫,或感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权利受到侵犯,又难以实际地解决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的不平衡,导致心灵的痛苦,留下了心理隐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人感到心理失衡。在精神难以解脱之时,如基督教告解礼中,信徒在暗室内向司铎忏悔,由司铎为其代祷并求赦免,以求得精神解脱; 在生活烦躁时,到依山傍水的寺庙喝一碗心灵鸡汤; 在重大抉择的关头,向菩萨寻求一下心理暗示; 在遭受挫折的时刻,找法师做一些心理治疗,等等,这些都是宗教使人稳定情绪、调节心理、实现心力和体力的放松和充电的特殊功能,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建于景色怡人的青山绿水间的宗教活动场所,僧人道士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怡人心灵的佛乐道乐,在久居凡尘闹市的人们眼里,是极佳的休闲处所与旅游去处。

  宗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甚至有导向作用。“由于宗教把种种事件纳入信仰的解释模式之中,从超越现实的彼岸给予虚幻的反映和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一切矛盾被臆想地解决了。”用宗教在精神领域舒缓人的精神内容,为劳动者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劳动者精神愉悦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作为意识形态,宗教通过对信仰者的生产与消费观念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中勤勉刻苦、努力创造财富却不耽享乐的精神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挥宗教在心理慰藉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宗教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和道德资源,为地域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宗教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在调适人的心理、陶冶情操、道德教育等方面,也有助于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3. 发挥宗教有助于社会和谐的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宗教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密切相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没有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较多,许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领域。宗教中有许多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益的精神内容,如佛教讲“和合众缘”,道教讲“齐慈同爱、和光同尘”,基督教、天主教讲“博爱”,以爱为本,伊斯兰教倡导和平,弃恶扬善等内容对鼓励信教群众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都有一定的作用。再如宗教中的一些规定,如伊斯兰教不准饮酒,一些仪式活动,如基督教最普遍的宗教仪式是每星期日在教堂举行的“主日崇拜”,伊斯兰教集体活动等,对教徒参与集体活动的行为是一种约束。再如基督教婚配礼中,婚约在原则上不能解除、一些戒律,如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妄语,信徒在斋日里必须遵守戒律,道教戒律种类极其繁多,少者五戒,繁者一千二百戒,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戒,被称为持身法之根,内容包括不得杀生、不得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它们与佛教的五戒基本一致。宗教禁忌中,有不准说污秽和亵渎的话,有语言禁忌和活动禁忌。就宗教本身来说,它也是物质文化( 如教堂、寺庙等) 、制度文化( 如宗教组织) 和精神文化( 如宗教观念或神学理论) 的统一,但是,就其在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而言,它是享有大多数亚文化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地位的。宗教通过对信教群众的心理蔚藉,对稳定信教群众的情绪、调节信教群众的心理也有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在职业之余选择了宗教,以求精神的蔚藉。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在创造和谐环境方面,都发挥着它本身独有的作用,对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劳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特殊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一方面把道德准则抬高为宗教信条,把恪守宗教关于道德的戒律作为取得神宠和来世进入天国的标准,使道德带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另一方面,宗教的某些教义又被以道德的形式影响给社会,作为划分一切人的行为善与不善、德与不德的标准。这样,“宗教就把集体意识及社会规范的外在压力转化为个人精神的内在动力,使人们在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对个人所作出的牺牲感到宽慰,使人们感到服从社会不是被迫的,而是应该的,从而强化了道德的权威性和人们的服从心理,使道德更具约束力,增强了道德对社会稳定的维系作用。”

  二、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就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十七大中也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总纲。足见发挥宗教界人士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力量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一种拥有众多信众的社会组织。当代着名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把科学和宗教称作“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力量”.因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力量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是不能低估的。

  陕西信教者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陕西宗教信徒有 180 余万人,占据陕西省总人口的 5%,特别是近几年来,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在信教人数快速增加的同时,信教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老年人多、妇女多、文盲半文盲多、农村人口多、生活贫困者多”向中青年、男性、文化人、城镇人口、富裕者占有较大的比例转变。目前,以西安市为例,信教者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青年人数已超过50% ,城镇人口和男性都达到 40% 以上。在社会上处于相对优势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私营企业主,在城市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退休、下岗、农民工群体信教人数都在增加。如咸阳地区 1991 年底的天主教教徒的人数为 24 291 人,到 1994 年 5 月则已增为37 929 人。在短短的两年半中,教徒人数便净增13 638人,教徒的年发展率为 8. 72% .信教群众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陕西信教大学生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问卷调查的 12 500 份中,高达 49. 2%的大学生对将来是否信教持不确定态度,“这种不确定的态势,对未来西安市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变动态势产生重要影响。”

  2. 帮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解决困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切实为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办实事,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政治上关心宗教界人士,为他们参政议政,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在生活上关心宗教教职人员。关心困难较多的宗教界人士的生活,将生活困难的宗教界人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及解决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身心轻松地投入经济建设工作中;对宗教活动场所存在的交通道路不畅、宗教活动场所不足等实际困难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追求现世美好和谐的生活,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广大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 积极鼓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向善劝善,投身经济建设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为数众多的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他们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服从于当地政府,服务于当地群众,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5 年以来,仅西安市各宗教团体在自愿开展抗震救灾、扶贫帮困、建希望小学、修桥建路、服务社会等方面即捐款 2 589 万元,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鼓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投身经济建设,走勤劳致富之路。信教群众多是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他们种地打工、摆摊设点,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安守本分,勤俭持家,脚踏实地走勤劳致富之路。他们中涌现出的一些能人,不仅自己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还能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如西安西大街信教群众较为集中的回民一条街已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品牌,不仅当地人平时喜欢去那里购物,而且外地来陕游客也都要慕名到此一游。

  目前,他们的当地特色饮食如腊牛羊肉制作技艺上榜中央电视台,被陕西省、西安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些影响较大的寺观教堂已成为陕西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部分下岗的信教群众,不等不靠,上街摆摊设点,从事个体经营,积极开展再就业,缓解了政府压力。这些信教群众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敢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学会游泳,从事着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引导和积极鼓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奉献爱心,为经济建设增砖添瓦。改革开放以后,宗教界人士在政治上有了很大进步,宗教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得新型的宗教经济关系得以建立。他们意识上向善劝善,对维护社会稳定,进行经济建设起积极作用; 他们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救灾、支教、助学助残、养老、义诊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他们自身在经济建设中也做出了贡献,等等。这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最有效、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我国的宗教团体在开展救灾募捐、修桥补路、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看病治病等活动中,积极为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发挥宗教历史文化遗产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自然资源,也需要人文资源; 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文化基础。所谓人文资源和文化基础不仅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还指文化精神。没有文化资源基础的经济是不能健康发展的。”

  1. 发挥宗教文化旅游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陕西旅游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国外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旅游,参观教堂和寺观是不可或缺的旅游活动。陕西省作为一个宗教旅游资源的大省,宗教旅游资源丰富。据陕西省宗教事务局 2007 年统计,陕西省有宗教活动场所2 066处,其中佛教活动场所 460 处,道教活动场所309 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 126 处,天主教教堂活动场所 273 处,基督教堂活动场所 898 处,基督教和天主教活动场所占 57%.宗教旅游资源规格等级高。

  在国务院公布的前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中涉及宗教旅游资源的有 9 处,占 25%; 国家级及省级风景名胜区中,涉及宗教旅游资源的有 12 处,占 40%.西安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卧龙寺、广仁寺、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户县草堂寺、扶风法门寺、华山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西安八仙宫、周至县楼观台等 14 座佛、道教寺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寺观。

  历史上的陕西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建于东汉时的法门寺、晋武帝时的长安兴善寺、后秦姚兴时的户县草堂寺等,都是陕西地区历史上的有名佛寺。目前全省共有批准登记的佛教寺庙 460 处,其中列为国家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及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活动场所 20 多处。隋唐以后,陕西渐成为道教的重地,宫观颇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周至楼观台、户县重阳宫、西安八仙宫、耀县药王山、佳县白云观等。

  1983 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 21 座重点宫观,陕西省就有3 处5 个点,即: 楼观台、八仙宫、华山( 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 .楼观台、八仙宫、张良庙( 待开放) 又为道教十方丛林,还有全真派祖庭重阳宫,龙门派祖庭龙门洞,全国道教建筑群之最的佳县白云山道观等,这些着名宫观在全国道教界均有较大影响。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和大学习巷清真寺以及西乡县鹿龄寺等,都是陕西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 781) 立,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景教传入中国的经过。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可以抢救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拓宽了人文旅游景观的范畴,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宗教优秀文化,净化心灵,释放精神压力,为文化旅游提供实体支撑。

  2. 以宗教寺观有关活动为经济纽带,带动经济发展
  与宗教相关的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组成部分。在宗教信仰者之中,用于宗教生活的消费支出如烧香祈福等在总消费中会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程度随着信仰者的虔诚程度和生活方式而有所增减。许多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旅游观光胜地,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甚至是区域经济的支柱。

  宣传介绍寺观历史内容的出版物,如按照国家出版管理的规定办理的《宗教事务条例》中关于宗教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公开发行的宗教出版物,宗教活动场所内经销的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以及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 以下称寺观教堂)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等。宣传介绍寺观的影视片等,在事先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和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

  3.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为经济建设服务
  着名宗教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有很大的影响。陕西是我国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特别是一些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作为陕西历史文化标志的寺庙景观,如扶风法门寺,以珍藏高僧舍利子而闻名天下,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使法门寺旅游成为陕西宗教旅游重要线路。大小雁塔更是陕西宗教旅游的王牌线路,因此成为陕西旅游重要景点。大批的游客带动了陕西交通的发展和有关的旅游活动。以宗教活动与仪式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宗教用品作为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被生产消费,是宗教经济的新形式,也推动了陕西经济发展。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以及相关的各类文化活动也为地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活动场所与信教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宗教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宗教的和睦,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在信教群众中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关系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建立,关系到信教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把抓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作为重点,将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开展遵纪守法相结合,使单一为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服务的场所,成为发挥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宏涛。 略论宗教的定义[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11) : 21 -22.
  [2] 李寒颖。 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J]. 世界宗教文化,2013,( 06) : 5 -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
  [4] 陈元福。 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效应[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1) : 3 -7.
  [5] 李登弟。 当代陕西宗教概论[Z]. 西安: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1996: 67.
  [6] 吉玉娇,施丽娜。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西安市 13 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 02) : 84 -86.
  [7] 杨淼,路赟。 宗教与西藏经济发展关系透视[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1) :62 -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