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从成形条件分析江苏沿海城市群形成的可能性

来源:南方论刊 作者:杨海华
发布于:2014-04-28 共358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2008年《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预示着江苏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沿江向沿海转移。2010年《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正式被纳入长三角地区经济版图。江苏沿海地区作为未来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协调发展程度与否会直接影响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两大区域战略的叠加效应,助推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热潮,也推动了学界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不仅要对现实具有较强的回应性,也应该对未来具有前瞻性。因此本文依据江苏以往提出的“海上苏东”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等相关概念,提出“苏东城市群”概念,虽然当前苏东城市群生成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该概念的提出旨在于进一步强化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合作理念,并将城市群预设为江苏沿海地区关系定位的目标模式,通过借鉴城市群的研究成果积极探寻城市间区域合作机制的实现路径。
  各个城市群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迥然不同,但透过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城市群的产生与发展的背后都有其共同的生成机制。一般来讲,城市群的生成机制需要基础条件与动力机制。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外部推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地理条件、便捷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产业关联性等方面;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内在驱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等方面。结合江苏沿海地区的现实情况,本文从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两个角度分析,认为江苏沿海地区已经不断具备成长为城市群的潜力。

  二、苏东城市群生成的基础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

  江苏沿海地区呈带状纵向分布,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依次排开,构成了江苏沿海外围区域。连云港的灌南与盐城的响水相邻,盐城的东台与南通的海安紧密相连。不同市域城镇的地理布局呈连绵分布,联系密切。盐城市区与连云港市区和南通市区相距都在190公里左右,盐城地处江苏沿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区域空间一体化会有利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也有利于加快城市间的融合,实现城市经济组团发展。
  另外,江苏沿海地区已经纳入长三角的经济区域版图,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一方面,江苏沿海地区连接环渤海地区,因此它是联接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纽带。另一方面,江苏沿海地区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因此它又是联接沿海经济带与西部经济带的桥梁。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城市功能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江苏沿海地区城市抱团合作和集体发力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2011年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的建设开始启动,这将从根本上提升连云港港口功能,确立连云港港成为国际性主枢纽大港的定位;南通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江海中转的主枢纽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重要港口,其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盐城根据自身港口资源特点大力发展组合港建设,把盐城港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连云港的组合港和长三角北翼的产业港。在建的连云港港扩容工程、南通洋口港综合开发工程、盐城港扩容工程、通榆河航道扩容工程等成为江苏省近两年重点投资项目,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行。港口建设的不断铺开为江苏沿海地区港口经济的联动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在机场建设方面,江苏沿海地区区现在已拥有南通兴东机场、盐城南洋和连云港白塔埠三个机场,其运输能力快速增长。
  另外,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在建的沿海高铁(连盐段)、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也将在未来几年内建成通车,将使得沿海港口、港区及临港产业连点成线,被有效串联成一个“沿海组团”型的整体。再者,江苏省还将加快建设江苏沿海三地市区连接临海港区、城镇、产业园区的横向干线公路,加快建设从沿海高速公路通往沿海港区的高速连接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大大缩短了江苏沿海三地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减少其通勤成本,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城市经济发展

  首先从经济实力来看,2012年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9200亿元,而且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2.5%左右,表明江苏沿海地区济发展潜力巨大,为城市群生成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再者,江苏沿海三地在产业发展各显特色,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连云港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了食品、化工、机械、电子、造船等优势产业,南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工程、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型产业,而盐城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汽车、IT、机械、生物技术、高档纺织服装和现代生态农业等领域。江苏沿海三地之间着存在着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便于实现产业合作,实现产业链跨地域的前延后伸。

  三、苏东城市群生成的动力机制

  (一)市场机制作用

  2012年江苏沿海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判断,江苏沿海三地经济关系开始进入竞合阶段,协同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城市化率为55%,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增强,必然会带来城市规模的膨胀,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城市规模的膨胀会带来城市的空间蔓延,城市沿着交通轴线逐步向外蔓延。但是在城市空间蔓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跨区域性难题,比如城市功能定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区域污染问题的治理等等,这些问题由于行政区的刚性存在难以通过单个城市政府来解决。寻求跨区域合作成为城市政府必然的政策选择。

  (二)政府的推动

  市场机制的驱动力的作用是内在的,持续的,而政府层面的作用是显性的,它是苏东城市群区域合作的强力推手。
  首先,来自上级政府的推动。虽然江苏沿海三地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较早,但区域经济实力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沿海地区却发展滞后。与周边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江苏沿海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山东沿海地区的55.6%,相当于浙江沿海的53.1%。江苏沿海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262.99万元,只相当于山东沿海地区(1972.31万元)的64%,浙江沿海地区(2512.6l万元)的50%。
  江苏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在省域经济竞争中的一个短板。因此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是江苏省委和省政府的重大期待,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重点。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江苏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等重大决策的出台为江苏沿海地区振兴与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也表明政府工作重点开始由沿江向沿海转移。
  同时,《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也表明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事关全国沿海生产力布局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央和省委两级层次政府的政策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可以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扩大开放合作、完善投融资、引进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克服各项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壁垒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一整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安排。
  其次,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管是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还是在经济一体化模式下,城市经济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当前经济体制环境下,经济的竞争背后是政府政绩的竞争,因此地区经济的竞争本质体现在地方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发展城市经济是地方政府积极作为的内在驱动力。从目前江苏省区域经济整体布局来看,板块经济形态已经愈来愈明显。江苏省区域经济可以细分为苏锡常板块、宁镇扬板块、苏北淮海经济区、苏东连盐南板块等,抱团合作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苏锡常板块一直是江苏区域经济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宁镇扬同城化已经成为江苏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联系紧密,发展势头强劲,而江苏沿海地区在江苏板块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临着外部城市竞争的巨大压力。但是江苏沿海地区也有后发优势,自身资源优势明显,以及江苏沿海大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双重政策效应叠加,江苏沿海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可以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大有一番作为。江苏沿海三地政府在城市协调和合作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积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共同应对外部城市竞争压力,提高自身区域板块竞争力的需要。

  四、小结

  在江苏沿海大开发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再加上省级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工程项目不断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明显增强,苏东城市群将成为该地区城市合作的重要空间组合形态。但是苏东城市群的生成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行政性壁垒仍然是当前影响和制约苏东城市群生成和发展的最主要的阻力。因此,打破行政阻隔,加强区域合作,需要江苏沿海地区应通过管理理念更新与行政协调制度构建不断加强苏东城市群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01):18.
  [2]路瑶: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