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 面积为122.84万平方公里, 2017年GDP达到1310.92亿元, 同比增长10%, 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和质量、交通条件、对外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西藏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相差甚远, 其中2017年拉萨市的GDP达到479.16亿元, 位居自治区首位, 而GDP最低的阿里地区的GDP仅47.24亿元, 两者几乎相差10倍。因此通过科学对各区域功能合理定位、制定协调性经济政策、推动区域间合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来实现西藏自治区区域间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西藏自治区; 人口素质;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具有决定性作用, 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是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节点以及与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GDP从1978年的7亿元达到了2017年1310.92亿元。[1]但是, 由于西藏自治区地域广阔, 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口质量、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 这不仅影响西藏自治区的协调发展, 而且不利于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文中通过对西藏各市 (地区) 的GDP、财政收支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方面的分析来反映西藏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分析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推进西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西藏各市 (地区) 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西藏各市 (地区) GDP的情况
2017年西藏各市 (地区) 的GDP总量的差异依旧很明显, 西藏自治区GDP总量为1310.92亿元, 全自治区均值为187.27亿元, 其中拉萨市GDP为479.16亿元, 居于自治区首位;日喀则市GDP为216.29亿元, 居自治区第二位;昌都市GDP为169.83亿元, 居自治区第三位;山南市GDP为145.83亿元, 居自治区第四位;林芝市GDP为133.33亿元, 居自治区第五位;那区市GDP为119.82亿元, 居自治区第六位;阿里地区GDP为47.24亿元, 居自治区第七位。在西藏这7个市 (地区) 中只有拉萨市和日喀则市2个市的GDP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其他5个的GDP皆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其中拉萨市GDP总量是阿里地区的10倍左右, 各市 (地区) 经济的巨大差距不仅不利于西藏自治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且会造成地区间人口异常流动, 不利于西藏地区的和谐稳定。
图1 西藏自治区各市 (地区) GDP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2018年《西藏统计年鉴) 整理
(二) 西藏各市 (地区) 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行为, 主要是为了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并保证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财政包括收入和支出两方面, 1其中财政收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 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好, 则财政收入较高, 反之。财政支出是政府合理分配财政资源的重要手段, 其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图2可见, 2017年, 拉萨市财政预算收入为896288万元、财政支出为2574658万元, 居于自治区第一位;日喀则市财政收入为157519万元, 财政支出为2617582万元;昌都市财政收入为151029万元, 财政支出为1928457万元;林芝市财政收入为129647万元, 财政支出为989503万元;山南市财政收入为165704万元, 财政支出为1437895万元;那区市财政收入为74866万元, 财政支出为1534136万元;阿里地区财政收入为37093万元, 财政支出为832345万元。西藏各市 (地区)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不同也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
图2 西藏自治区各市 (地区) 财政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8年《西藏统计年鉴) 整理
(三) 西藏各市 (地区) 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乡差异
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惠民水平的重要指标。[2]根据20《2018西藏统计年鉴》数据可知, 2017年, 拉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408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94元, 位于首位;而阿里地区由于其地广人稀的特点, 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19, 甚至高于拉萨, 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43元, 相对较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43元, 由于地区人口相对较多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山南市和昌都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拉萨市, 不到30000元。由图3可知无论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还是相对滞后地区的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都是相当大的, 这也是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
图3 西藏自治区各市 (地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8年《西藏统计年鉴) 整理
二、影响西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一) 自然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 西藏自治区地域宽阔, 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差异很大, 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自然环境方面, 西藏地区的气候总体呈现西部和北部严寒, 东部和南部温暖且湿润的特点, 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和空气密度降低, 海拔在3000米时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大概相当于海平面的73%, 4000米时则减少到63%左右, 5000米时仅减少到59%。2并且藏北和藏南的气候差异明显, 藏南年平均气温达到8摄氏度例如山南地区, 藏北一般为0摄氏度以下, 且冰冻期较长。自然资源方面, 从土地资源来看, 那曲和阿里地区主要以草场资源为主, 草地占全区的40.25%和26.30%, 耕种面积较少, 而日喀则地区主要是耕种为主, 耕种面积占全区的37.37%。3矿产和能源来看, 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阿里地区蕴藏大量矿种和矿产, 林芝地区相对来说太阳能、水能等比较丰富, 自然资源的不同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
(二) 人口数量及质量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人口密度来看, 截止2017年底, 西藏自治区人口共337.15万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其中拉萨市68.8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3.3人;日喀则市77.10万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4.2人;昌都市70.4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6.4人;林芝市22.8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0人;山南市36.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6人;那曲市50.3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4人;阿里地区10.74万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为0.3人,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拉萨市的人口密度最大, 阿里地区最少不足1人。人口密度较低会导致生产要素的相对分散, 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人口质量方面, 人口质量可以通过教育程度来体现, 受教育人数更好的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更好, 由表1可见西藏地区各市 (地区) 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数差距很明显, 这也是影响西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1 各市 (地区) 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三) 交通条件的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交通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交通便利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4]西藏地区的复杂地形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交通条件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以限制了地区间的物质、人才等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 从而阻碍了地区间经的协调发展。西藏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系统, 以铁路为主导的青藏线和形成的青藏、川藏、中尼的公路运输网都可以到达拉萨市, 另外, 拉萨的贡嘎机场也会带动了拉萨市大量资源的流动。而位于藏西的阿里地区是大片的戈壁、草原等无人区, 且海拔高, 地理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 阿里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而位于藏东的昌都因为处于横断山区, 雨季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其交通路线也经常中断, 这些因素都给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不均衡。
(四) 对外开放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 西藏地区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这两年的GDP增速一直领跑全国, 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外, 还与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 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并且受封建农奴制的影响很深, 但是,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却相差很大, 这和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直接关系, 拉萨是西藏地区对外开放比较早且程度比较大且与外界联系比较多的地方, 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直接促进了拉萨的经济发展, 而在西藏南部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生活的部分地区还有封建农奴制经济形态的烙印, 在阿里地区比较偏远和闭塞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着原始社会形态的生活形态, 依然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而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就相对缓慢和落后。
(五)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会对经济规模有一定影响而且会直接带动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西藏统计年鉴》数据, 西藏自治区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510398万元, 其中拉萨市为6117257万元, 居于第一位, 远远超过其他各市 (地区) 的投资额, 如图4可见。拉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是阿里地区的7倍, 是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的2.5倍左右, 那曲市的3倍左右, 是日喀则市的1.6倍。由图4可见, 各市 (地区) 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差非常大。这也会导致西藏地区各市 (地区) 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差异化, 造成经济发展不协调。
三、推进西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 进行合理定位, 突出发展优势
科学合理的定位有利于地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突出地区发展优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西藏自治区各市 (地区) 的地理环境各异, 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 对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定位, 突出自身优势, 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的健康和协调发展。作为西藏的粮仓的日喀则市的粮食产量占了全区的四分之一, 畜牧业位于各市 (地区) 的第二位, 其农牧业可以作为日喀则市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 另外, 日喀则市与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接壤, 1753公里的边境线, 这对于日喀则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有着的天然优势。那曲市天然的牧场为其发展农牧业提供了天然的发展优势。并且其水能、太阳能、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 也可以作为那区市经济发展的优势点。总之, 突出自身优势, 建立特色的经济结构来实现地区发展非常重要。
图4 西藏各市 (地区) 固定资产投资
数据来源:根据2018年《西藏统计年鉴) 整理
(二) 制定具有协调性的经济政策
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引导者, 在制定发展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而且应注意政策的协调性, 以促进人力、资金等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和较弱的地区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和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5]西藏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那曲、阿里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进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提供保障。同时, 自治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更大支持去鼓励各类人才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去为其提供技术和知识的支持。另外, 除了自治区政府在发展落后地区建设工业项目外, 政府还应该给予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其他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和人力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 加强区域间合作,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不是单打独斗, 西藏地区由于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所以更应该秉承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首先, 西藏自治区一方面要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间的沟通和联系, 学习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并引进资金及技术。另一方面, 要与周边省份加强合作, 西藏自治区可以和四川、云南、青海等省份合作, 并承接其相关产业转移并改善产业结构, 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其次, 自治区各市 (地区) 除了可以借助与区外不同省份进行对口援助的优势, 也可以借助地理优势与临近省份地区进行合作, 比如那曲市可以和格尔木进行合作, 昌都市可以和雅安市进行合作。最后, 加强西藏自治区内各市 (地区) 间合作, 科学合理分配区内资源, 充分发挥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优势, 形成区域发展优势互补, 最终实现协作发展, 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 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
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6]要实现西藏地区区域间生产要素市场的统一, 首先要消除制度上的壁垒, 取消地方保护主义, 通过政府这只“手”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来维护开放、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重点完善西藏城乡市场间协调机制, 通过对产品以及生产要素集散点进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完善集散点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 让城乡间的生产要素能够有序流动, 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市场供给网络, 农村能够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牧产品原材料, 同时也能从城镇获得足够的工业制成品。最后, 加强政府对于整个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 防止有不当价格竞争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发生, 同时政府要通过科技手段通过宣传去提高市场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五) 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人口的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要促进西藏各市 (地区) 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提高生产力。要提高劳动力的水平, 西藏自治区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 对于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一方面可以通过村居两委经常性的宣讲和宣传来更新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市场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乡镇举办相关技能培训班来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 培养一些先进的技术人才。对于提高城镇劳动力的素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夜校或者通过函授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只有各市 (地区) 的人口素质提高到差不多水平, 西藏各市 (地区) 的经济发展差距才不至于被继续拉大。
参考文献
[1]廖冶寅.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发展成就、特点与启示[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06) :23—28+153.
[2]邹贤祥.西藏民生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措施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03) :151—157.
[3]韩亮.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西藏研究, 2015 (03) :65—73.
[4]肖京.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发展及其经济法回应[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01) :139—145.
[5]李国斌.关于西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 2018 (01) :38—40.
[6]向亚克.试论西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西藏发展论坛, 2012 (02) :52—56.
[7]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
注释
1 李垚, 刘俊英:《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第51页。
2 百度百科“西藏自治区”[EB/OL].http://h-s.baike.baidu.com.scnu.vpn358.com/item/西藏/130045?fr=aladdin.2019.5.
3 zgs35866, 淘豆网:“西藏自治区概况http://h-s.www.taodocs.com.scnu.vpn358.com/p-56877675-4.html.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