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陕西省物资流探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5687字
  3.1输入端物质流分析
  
  3.1.1规模与结构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陕西省经济系统物质输入规模及人口、经济、物质投入增长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陕西省DMI、TMI、TMR在14年间均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11.4%、11%;14年间陕西省GDP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8.3%,而陕西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25%.分析结果表明,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发展速率的提升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从图3的物质输入结构可知,RE及RHF在TMR中占比60%~80%左右,而I及IHF只占5%~10%左右;另外,HF总量及其占比14年间持续攀升。由于燃料资源、金属矿、非金属矿开采量逐年上升且占RE的主要部分,从而导致相关隐藏流及其占比持续增加。
  
  上述分析说明,陕西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域内开采的各类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大量投入,而进口比重很小,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资源依赖性。陕西省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近些年来的发展建设的重点,因此对能源、矿产、建材等物质资源越发需求,而由此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隐流不断加大了环境恶化的风险。
  
  3.1.2强度与效率
  
  从图4的物质投入强度与人均GDP变化情况可知物质投入强度逐年增加。其中,DMI/NP从2000年的7.79吨/人增至2013年的20.73吨/人,年均增长率为7.82%;TMI/NP从2000年 的12.7吨/人 增 至2013年 的50.11,年均增长率为11.13%;TMR/NP从2000年的13.73吨/人增至2013年的51.65吨/人,年均增长率为10.73%.GDP/NP也从2000年的0.5万元/人增至2013年的4.26万元/人,增长了7.5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01%.比较发现,物质投入强度与人均GDP同步增长且人均GDP增速更快。
  
  图5为陕西经济系统物质投入的效率情况。其中,GDP/DMI从2000年的635.7吨/元增至2013年的2056.7元/吨, 年 均 增 长 率 为9.45%;GDP/TMI从2000年 的389.9吨/元增至2013年的850.8元/吨,年均增长率为6.18%;GDP/TMR从2000年的360.6元/吨增至2013年的825.5元/吨,年均增长率为6.58%.数据结果表明,投入物质的利用率的提高使得单位物质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综上输入端物质流分析说明 :(1)陕西省经济发展对于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使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人均物质投入强度持续加大 ;(2)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得单位物质投入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持续增加。
  
  3.2输出端物质流分析
  
  3.2.1规模与结构
  
  图6显示了输出端的物质流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14年间的物质输出总量呈增长趋势。其中,DMO从2000年的82 448万吨增至到2013年的211 15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5%;TRO从2000年的100 341万吨增至到2013年的321 73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37%;TMO从2000年的108 945万吨增至2013年的383 96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2%.
  
  图7(a)、(b)分别给出了DMO、TMO的物质结构情况。从图7(a)可知,RPO是DMO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60%~70%左右 ;进口占比逐年上升,而REO占比有下降趋势。从图7(b)的TMO的比例结构来看,RPO及RHF构成主要部分,但RPO占比呈快速下降趋势,从50%左右下降到35%左右,RHF、E、EHF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RHF涨幅最大,达到15%左右。
  
  上述分析表明,陕西省经济系统物质输出总量十几年来持续增加,RPO及RHF占物质输出的绝对比重,但二者占比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呈下降趋势而后者呈上升趋势,说明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等高隐藏流的持续大量开采导致隐藏流的快速攀升,同时技术进步使得废物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废物排放比例呈下降趋势。
  
  3.2.2强度与效率
  
  图8给出了陕西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出强度。其中,DMO/NP从2000年的22.63吨/人增至2013年的56.1吨/人,年均增长率为7.24%;TRO/NP从2000的27.54吨/人增至2013年85.48吨/人, 年 均 增 长 率 为9.1%;TMO/NP从2000年29.9吨/人增至2013年的102.02吨/人,年均增长率为9.9%.数据表明,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导致人均物质输出强度不断加大,具体主要表现为人均废水、人均固废、人均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其结果直接导致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从而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图9对物质输出效率的分析可看出,物质输出效率在14年间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GDP/DMO从2000年的218.8元/吨增至2013年的759.9元/吨,年均增长率为10.05%;GDP/TRO从2000年的179.8元/吨增至2013年的498.7元/吨,年均增长率为8.16%;GDP/TMO从2000年的165.6元/吨增至2013年的417.9元/吨,年均增长率为7.38%.说明虽然物质输出强度在不断加大,物质输出效率也在增加,尤其对于DMO来说,因其在物质流核算中不包括隐藏流,故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用物质的输出效率。
  
  3.3物质消耗分析
  
  3.3.1物质消耗规模
  
  从 图10的 物 质 消 耗 情 况 可 以 看 出,RMC在14年间 增 长 缓 慢, 从2000年 的23 576万 吨 增 至2013年 的36  90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5%;TMC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从2000年的36 624万吨增至2013年的91 03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3%.由于14年间陕西人口年均增长率很小,故人均物质消耗强度与物质消耗规模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十几年间资源能源的大量持续投入及由此带来的高隐藏流。
  
  3.3.2物质消耗效率
  
  从图11物质消耗效率分析可知,GDP/RMC与GDP/TMC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GDP/RMC从2000年的0.077万元/吨增至2013年的0.435万元/吨,年均增长率为14.3%;GDP/TMC从2000年的0.049万元/吨增至2013年的0.176万元/吨,年均增长率为10.3%.由于RMC不含隐藏流且增长率较低以及陕西GDP快速增长,使得GDP/RMC增速高于GDP/TMC.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物质输入、输出、消耗三方面入手,综合考察了陕西省经济系统物质流的规模结构、投入强度及利用效率三维指标,对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陕西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紧密相关,处于粗放的线性经济发展状态,表现出“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特征。DMI、RPO、DMO均有持续增加的趋势,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对DMI中的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等高隐藏流资源依赖程度高,资源开采所造成的伴生性危害使得环境不断恶化,由此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2)从历年物质资源投入结构来看,区域内开采的不可再生资源占据绝大部分,可见陕西省一直属于大量依靠本地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发展的资源型省份,其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弱可持续性趋势 ;(3)附加高隐藏流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开采投入使得隐藏流在物质输出结构中占比不断加大,已成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导因素 ;(4)“三废”排放是造成陕西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陕西对污染物排放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发挥了一定效果,但末端治理依然是主要处理模式。由于陕西现有工业经济体系的生产模式还未进行根本性转变,“三废”排量仍居高不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源头控制、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5)陕西省经济系统物质投入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物质资源生产效率未有显着提高,如果陕西省经济延续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模式,未来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需要,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将继续加大,这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灾难,也将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6)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单位物质投入与单位物质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持续增加,另外,DMI的输入效率远高于TMR的输入效率进一步证明了隐藏流是陕西省生态环境压力的主导因素。
  
  因此,结合原有末端污染治理措施,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行源头控制,改变落后产能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应用资源减量、节能、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末端治理中大量物质与能源的附加投入,积极有效实施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政策,是实现陕西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Schuetz  H,  Bringezu  S.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technicaldocumentation [M]. Germany: Wuppertal Institute, 1998: 1-31.
  [2]Fischer-Kowalski  M.  Society's  metabolism:  The  intellectualhistory of materials flow analysis, Part I, 1860-1970 [J]. Journal ofIndustrial Ecology, 1998, 2(1): 61-78.
  [3]Fischer-Kowalski  M,  Huttler  W.  Society's  metabolism:  The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 Part II, 1970-1998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8, 2(4): 107-136.
  [4]Ayres  R  U,  Kneese A V.  Production,  consumption  &  externalit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3): 282-297.
  [5]Wernick I K, Ausubel J H. National material metrics for industrialecology [J]. Resource Policy, 1995, 21(3): 189-198.
  [6]Adriansse A, Bringezu S, Hammond A, et al. Resource flow: Thematerial  basis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M].  Washington  D  C:World Resource Instirute, 1997.
  [7]Eurosta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  and  derived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J]. Luxembourg, 2001(2): 9-10.
  [8]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等。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38-547.
  [9]徐明,张天柱。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166-1170.
  [10]刘敬智,王青,顾晓薇,等。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1):46-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