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作用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11634字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形态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已被证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构要素。有研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协整关系,且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8]而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看,产业结构调整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了产业间的关系协调程度,也揭示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情况,衡量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9]产业结构合理化不但包括了产业间的规模比例协调、关联程度协调及发展速度协调,还包括了产值结构协调、技术结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等方面的协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从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区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的结构,理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间的关系,培育主导产业,发展辅助产业,夯实基础产业,并将主导、辅助和基础产业打造成紧密协作的分工有机体,以此集合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稳健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与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相比,由于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和增长弹性很大,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最大,所以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发展全新或高层次的主导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技术、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提高区域主导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进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从产业部门看,增加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份额,会增大区域经济的规模,但不可能提高劳动和资本的收入水平,而扩大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例,既能提升资本的生产效率,提高资本所有者的边际收益,还能降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减少劳动者的边际收益,最终拉开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但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可能会缩减区域经济的规模,却可改进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增加劳动者的边际收益。因此,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能抑制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但缩小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规模。所以,区域经济要保持稳步增长必须转变第一产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改造第二产业的生产结构及组织形式,优化第三产业的生产布局和发展规模,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协调三次产业的比例、速度和规模,[10]增强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耦合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由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过程。在高度化的趋势方面,从生产对象的差异性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由占比较大的第一产业转变为占比较大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从生产要素投入类型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从占比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占比较多的资金、技术或者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的生产阶段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从占比较大的初级产品生产产业升级为占比较大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生产产业。而在高度化的度量方面,由于经济领域出现服务化趋势,可运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来衡量产业高度化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10 ~ 2014 年,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值由2010 年的0. 90 增长到2014 年的 1. 07,年均增长4. 4% ;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值由2010 年的0. 66 增长到2014年的 0. 79,年均增长 4. 6%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值由 2010 年的0. 74 增长到2014 年的0. 86,年均增长3. 8% .这些数据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逐年上升,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之相应,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也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的原因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低端生产要素价格逐渐上升,使土地、劳动等低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上,从而引导产业部门利用高端生产要素发展高层次产业,或者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升级低层次产业。这种结构变动会引起产业技术、制度、管理及市场的变化,使生产要素流向区域内效率更高的产业或者企业部门,以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区域产业的生产效率,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1]
  
  (二)产业素质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素质是产业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技术、组织及经营等方面的创新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业品质。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素质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水平、产业劳动力素质和产业组织水平。这三种产业素质表现决定了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在技术进步缓慢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边际收益的递减作用,致使长期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向于零。[12]因此,如果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要素纳入经济增长函数中,那么技术进步就成为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13]同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技术进步仍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产业技术进步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改变市场需求结构,扩大市场需求总量,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容量。(2)产业技术进步增加新的市场供给,转变市场供给结构,弥补市场需求缺口,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总量。(3)产业技术进步增加社会就业总量,重构了社会就业结构,提高社会总体就业水平,拉动了区域的就业总量。(4) 区域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的发展,直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进而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5)区域技术进步优化了社会投资结构,强化了产业竞争能力,继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地位。[14]然而,虽然区域产业技术进步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在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或者企业可以通过“干中学”来提高生产率,也可以向其他产业或者企业“学习”来提高生产率。[15]产业间或者企业间发生的“学习”主要源自知识或技术的溢出效应。这意味着一个产业或者企业掌握的知识或技术不但增进了自身的生产率,也会提升其他产业或者企业的生产率。[16]不过,如果考虑到知识或技术的异质性及知识或技术的吸收能力,那么知识或技术的溢出效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17]在这些因素中,区域的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物质资本、地理位置、产业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识或技术的溢出效果。
  
  劳动力素质是产业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在劳动力素质的构成中,劳动力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劳动力的市场意识浓厚,成就动机强烈,思想观念开放,善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事物,可降低产业或者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发挥劳动力的学习及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力。(2)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能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能降低了产业或企业的用工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人力资本。(3)科技素质体现了劳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科技素质的劳动力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产业升级必备的专业技能,能够在优化产业技术流程和改进产业制造工艺中发挥作用,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4)产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产业技术的支撑,也需要经营管理水平的创新。如果劳动力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那其在产业素质提升中可以发挥自身的经营管理优势去配置产业资源,从而提高产业的产出效益。另外,Schumpeter et al(1934)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时强调,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能引起经济增长。在Schumpeter 看来,“新组合”意味着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创造性破坏”,这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来实现的。[18]因此,在产业劳动力中,企业家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影响了产业素质的提升幅度。由于企业家可以自我决定人力资本的运用水平,产业部门必须创新企业家能力的激励制度,以提高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激发企业家发挥人力资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