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

房建施工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9 共3050字
摘要

  曾经的中国城市走在外延扩张的发展之路上,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无序规划、低效开发,城市病频发。现代化城市规划面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城市低排高效、绿色低碳,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将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停留在宏观目标层上或炒作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制定有关低碳生态控制指标,并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中,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1 低碳生态型控规概念

  以低碳生态为导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其相较于传统控规的改进优化主要集中在低碳生态指标体系整体构建、在控规指标体系中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调控指标和加强对生态调控指标取值的合理性研究三个方面。

  目前,学术界关于低碳生态规划的评判标准尚无定论,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低碳生态理念:土地与交通、水资源、综合物理环境、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地块开发生态控制指标。

  2 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2.1 土地与交通

  优化土地利用, 鼓励土地混合使用,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构建多样化的、充满活力、环境友好的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1)尊重生态本底,采用低冲击的开发模式,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高科技产业等现代制造和服务业,努力构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2)采用混合使用的用地布局模式,营造出一种“紧凑的、生机勃勃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社区形态。通过为就业人口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工作以及休闲购物的环境,在一定区域内达到“职住平衡”,以减少区内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出行量,提升环境品质。同时在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范围内适度提高大型公交站点,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效率,以促进用地与交通投资的效益协调。

  (3)优先考虑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充分满足规划地块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便捷的绿色交通系统。

  2.2 水资源利用

  结合实际情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对不同可用水资源的配比进行研究,得到水资源利用的最优配比;另一方面,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对雨水综合径流系数进行研究,最终得到各个地块径流控制指标。

  水资源利用应重点解决好污水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污水资源化利用主要是通过建设污水再生处理厂来实现的,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则采用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进行了系统化的布置。基本措施主要为透水地面、屋顶绿化、生物滞留区、下凹绿地(低势绿地)等。

  2.2.1 透水地面

  人行道、广场、非机动车路面、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地面,对已建道路的人行道进行透水化改造。

  2.2.2 屋顶绿化

  建筑屋面在可利用范围内尽量采用绿色屋顶,公共建筑绿色屋顶的投影面积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 10%,其他地块根据综合径流系数指标综合协调绿色屋顶比例。

  2.2.3 生物滞留区

  (1)面积不小于 1 公顷的公共绿地建设生物滞留区,以对雨水进行拦蓄、下渗和处理。

  (2)近期无开发计划的规划绿地,可在地势较低处设置连续的植被浅沟和串联的露天雨水池,以储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或利用渗透井、渗透管等措施下渗汇集的雨水。

  2.2.4 下凹绿地

  (1)市政道路下凹绿地

  市政道路设置下凹绿地, 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雨水和人行道未下渗雨水进行汇集、蓄储、下渗后排放。

  (2)小区、公园等规划绿地的下凹绿地

  通常小区绿地较道路、 广场和停车场地面高,区域硬化地面 (包括渗透地面) 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建筑屋面雨水由落水管直接排入雨水管道, 也无法排入绿地入渗。通过调整小区绿地的结构和雨水系统,充分利用绿地的雨水调蓄入渗能力,达到下凹绿地的利用目的。

  2.3 综合物理环境

  在城市声环境、风环境、热环境三个物理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从整体、街区、地块以及路网结构四个方面,采用文献综合、遥感分析、实地调研、模拟仿真和实验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对整体城市设计、建筑群体组合模式以及建筑单体的设计指引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2.3.1 通风

  以满足有利于引入夏季主导风, 遮挡冬季主导风的原则,对用地布局、道路走向以及建筑布局等进行修正。

  2.3.2 噪声

  进行道路噪声和交通量检测。结合样本点的检测数据, 通过计算机对交通噪声的模拟分析得出了各功能区的声环境影响报告。最后,以《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来检验,建议将噪声控制指标纳入地块生态控制指标体系。

  2.3.3 热岛

  以夏季典型气象日作为气象分析参数, 采用热岛模拟软件对室外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分析,并对其分别进行热环境解析,以了解热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降低热岛效应的影响:

  (1)控制新建建筑的屋面绿化面积,并纳入地块生态控制指标体系。

  (2)控制用地内的地面遮荫率,并纳入地块生态控制指标体系。

  2.4 能源利用

  能源利用以“开源节流,平衡循环”为核心,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利用。首先,通过能源需求预测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评估来分析各建设用地可再生能源实际供应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与特征;其次,对可再生能源的容量、稳定性、技术难度、经济性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优先等级;最后,根据不同的用地功能将用地层面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总体目标科学地分解到各个地块的控制指标体系之中。

  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先级:太阳能光热(适宜),太阳能光电(基本适宜),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局部示范)。

  2.4.1 太阳能光热系统

  有稳定热水需求的新建民用建筑(包括商住用地、具有办公功能的研发办公建筑),均应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2.4.2 太阳能光电系统

  新建公共建筑应进行太阳能光电系统的示范,中心区有条件的路段可设置风光互补路灯。

  2.4.3 污水源热泵系统示范

  建议选择污水处理厂周边 300m 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开展污水源热泵的应用示范(采用间接式水环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空调服务)。

  2.5 绿色建筑

  根据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建设模式、生态基底、区位条件、道路噪音)对规划地块内各个地块的绿色建筑开发潜力进行评价, 将每个因素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再将这些因素的评价数值进行叠加,得出各个用地的绿色建筑用地潜力等级。同时考虑地块的投资主体、用地性质、可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现有建筑改造难度等对绿色建筑星级分布的影响,最后,将以上各种因素进行叠加,得出建设用地绿色建筑星级分布规划,纳入土地出让条件。

  2.6 地块生态控制指引

  目前,国内外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认识仍不统一,规划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控规指标中,增补低碳生态控制指标体系,如慢行系统覆盖率、径流系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地下空间利用率、中水利用率、绿色建筑比例、透水性地面比例、能耗限额、噪声达标、热岛效应、乡土物种比例等。

  3、结语

  生态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土地规划的同时,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调与配合。本文仅从低碳城市规划的控规方面提出了一些规划策略, 最终通过控制图则的形式将这些指标落实到各个地块之中,其实现步骤以及其可行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以事实为出发点,以强有力的城市规划理论、经验为支撑,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2]连兴。低碳生态维度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陈猛。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策略应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