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藏(音 zàng) 府是指藏(音 cáng) 于体内的脾、肺、肾、肝、心五藏,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府和脑、髓、骨、脉、胆、子宫奇恒之府。藏府的原始解剖结构是什么,与目前认识的藏府功能有何联系,是学术界两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有的学者以至认为中医没有形态学。本节梳理了古代文献中的中医解剖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做了对照,给出了两个问题的答案。
1、 资料来源
以“中医”、“解剖”为关键词检索 CNKI 数据库,获得关于中医解剖知识的研究论文 18 篇。以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线索,以明朝晚期(1569 年) 比利时主教加内罗(D. Melchior Carneiro) 在澳门设立医院作为西医学引进中国的标志,查到之前存世的《内经》、《难经》、《脉书》、《备急千金要方》、《存真图》、《十四经发挥》、《格致余论》、《针灸聚英》、《医学入门》、《濒湖脉学》10 部记载中医解剖知识的著作作为本节的研究资料。
2 、方法
仔细阅读上述著作容易发现,中医解剖知识主要记载了藏府的以下内容: 一是毗邻关系,包括藏府的位置和与其他藏府的邻接关系,如“肾……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后与脐平直”(《十四经发挥》) ; 二是形态结构,包括质量、形态、颜色、粗细和长度,如“肾……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十四经发挥》)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难经》) ; 三是内容物。包括内容物的种类和容量,如“膀胱……盛溺九升九合”(《难经》) 。故以藏府为线索,以其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为框架梳理中医解剖知识。
因为中医解剖知识与西医解剖学都是关于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所以两者描述的人体内脏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理应存在相似性和对应关系。
3 、讨论
表 1 显示,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组织器官是基本一致的。可见,明朝晚期当西医学引进中国时,用中医学的这些藏府名称翻译解剖学的内脏是有根据的。
但是运用解剖学的内脏研究中医学同名藏府的功能时却出现了不能解释的现象,如中医脾的主运化功能显然不是解剖学脾脏的功能。原因是西医学建立了内脏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的直接关系,而在注重形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内,中医学没有建立起藏府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之间所有的直接关系。
建立人体内脏的结构与功能直接关系的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即生理学,其早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通过尸体解剖和动物活体解剖而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推测。如 1628 年英国医生 Harvey 根据对 40 种不同动物的活体解剖,推测循环系统与血液循环的直接关系。借助尸体解剖发现,内脏器官的内容物也应是推断解剖结构与功能直接关系的重要手段,故如果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藏府内容物的种类表述明确,则认为其功能可由中医解剖知识推断出来,如“胃……受水谷三斗五升”,《难经》应是胃参与水谷运化的解剖学依据。但因“脾……有散膏半斤”,“心……盛精汁三合”,“胆……盛精汁三合”,《难经》中的散膏、精汁种类不明,就不能借以推断脾、心、胆的功能。“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内经》是以五行为框架而形成的五藏五体关系,未从解剖结构说明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
通过中医解剖知识关于内容物的种类和容量的描述,可以推断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骨、脉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直接相关,且与西医解剖学的认识完全一致。但中医学关于脾、肺、肾、肝、心、胆、脑、髓的功能不能从中医解剖知识推知。
事实上,目前认识的藏府功能可来自 6 个方面: 一是中医解剖知识,如“膀胱盛溺九升九合”,《难经》描述了膀胱内的尿液及其容量,是膀胱储尿功能的解剖学依据; 二是对生命现象的动态观察,如饮食、呼吸、排泄、思维等都是人能够感知的生命现象; 三是通过病理现象反推,如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可致消瘦、四肢乏力,而脾主运化故称“脾主身之肌肉”; 四是临床经验总结,如补肾药能加速骨折的愈合,故有“肾主骨”之说; 五是古代哲学的指导,如神的本质是用阴阳表达的客观规律,“木曰曲直”应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理论渊源; 六是人文因素的影响,如以君王为主宰的中央集权制可能是心藏神观点形成的人文背景。其中,后 5 个方面赋予了藏府运用中医解剖知识无法解释的全新功能。如中医脾的主运化、主统血和主肌肉四肢功能不是解剖学脾脏的功能,中医肺的主行水、主治节、宣发卫气功能不是解剖学肺脏的功能,中医肾的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藏府气化、主骨生髓和主纳气功能不是解剖学肾脏的功能,中医肝的主疏泄、主藏血功能不是解剖学肝脏的功能,中医心的藏神功能不是解剖学心脏的功能。发展包含这些全新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应是构筑中医学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若干理论问题的商榷(Ⅰ) —脏象(脏腑) 、藏象(藏府) [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4) :65-66.
[2] 张霖. 中医脾脏实体浅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23(4) :58-59.
[3] 刘小敏,赵志冬,章正祥.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22(10) :1800-1801.
[4] 赵建生. 对中医肾脏膀胱解剖的再认识[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9) :3-5.
[5] 吕乃达,焦志刚,刘淑琰. 中西医对肝脏解剖学的比较及认识[J]. 内蒙古中医药,2001,20(增刊) :86-87.
[6] 胡剑北. 中医心脏形体及其医理研究[J]. 中医文献杂志,2008(6) : 25-28.
[7] 张启明,田欣. 中西思维模式之比较[J]. 中医函授通讯,1998,17(5) : 14-16.
[8] 朱大年. 生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9] 张效霞,王振国.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2) :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