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作者:葛宇宁
发布于:2018-12-04 共8916字

  摘    要: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冲突日益彰显, 如何调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非常重要。对其进行划界, 并寻找内在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个体价值是安顿个体生命的居所, 对个体非常重要。共同价值是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所在, 也极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界限, 既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也不能相互取代。共同价值要容纳和支持个体价值, 个体价值也不能以损害共同价值来实现自身利益, 而是要尽量有利于共同价值的达成。

  关键词: 个体价值; 共同价值; 边界意识; 现代社会;

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value and common valu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is a good choice to make a demarcation and fi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The individual value is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individual lif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individual. Common value is the power of communit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hey cannot replace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on value should accommodate and support the individual value, and the individual value should also be helpfu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Keyword: individual value; common value; demarcation consciousness; modern society;

  人的生活不同于动物之处, 在于人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人对未来有所规划和设想, 最终要求实现一种理想。实现生活理想, 追求意义的实现, 就是一种实现价值的过程。人们的理想可以分为共同理想和个体理想, 个体理想旨在实现个体的未来人生目标, 实现自我本身的价值;而共同理想重在实现社会共同体的未来目标和规划, 创造一种共同的价值。当然, 这种共同体可以是家庭、民族、国家, 甚至整个人类。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通常倡导共同体高于个体, 我们应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这种观点在传统社会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那就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时代”, 在这种时代, “共同体”的价值高于一切。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就会涌现出很多问题,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传统共同体”的观念瓦解, “诸神隐退”, 在“日落”以后, 每个人都在守着自己的“那盏小灯”生活, 也即个体得到解放, 每个人自身都是独立的, 更是对自我负责的。黑格尔曾把个体的自由视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再否认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 就会使部分个体, 甚至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走向一种“xuwuzhuyi”, 任“人生飘零”“化为灰烬”, 最后沦为一堆“废墟”。

  同时, 还有一些极端个人主义者, 忽视共同价值, 把个人的追求和目标视为最高价值, 认为为了个人目的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 “他者”和共同体都是实现个体“理想”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为此不惜牺牲家庭、民族以及国家等共同体的利益。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那句“在我死后, 哪管它洪水滔天”, 就是这种观点的一个经典表达方式, 当然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为此, 在现代社会视野下, 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思考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 对其正确划界, 树立一定的“边界意识”;同时确立其一致性, 使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不致于走向“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状态。

  一、个体价值:安顿个体生命的居所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看, 价值一般来说就是一种满足关系, 是客体的功能、属性、行为等, 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和利益。那么具体到个体价值,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 个体的实践活动本身满足了个体的某种需要。那么个体的这种需要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 这种需要是特别的, 那就是安顿个体的生命, 使个体生命能够安居下来, 结束人生的“彷徨”“无着”“流浪”“被抛弃”等状态, 找到一种“皈依”, 从而能够拥有“安心”“有依”“安居”“归属”的感觉。

  可以说这种需要, 只有人才有, 尤其是个体的人, 因为个体的人在生存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两大矛盾。生命有限, 但渴望“永恒”,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 一个不可回避和无法超越的基本事实就在于其生命的‘有限性’”[1]。生命有限,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古及今, 还没有人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命运”。按照哲学的解释, 但凡是有出生的事物, 就一定有死亡, 其历程总是有限的。虽然, 在历史上, 一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都希望能够“长生不老”, 并为此采取各种措施, 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死神”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个体。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揭示出时间就是此在的基本维度, 此在就是在时间之中的存在, “向死而生”是“此在”的一种基本实情。

  但人又不同于其他存在者, 它们一切都遵循自然的先天规定, 安于“天命”, 人却会反思自己的生命, 自觉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之后, 却又想超越这种有限性, 以期在肉体生命消逝之后, “精神生命”还在;或者在这有限的生命里, 使它能够绚丽多彩, 过得有意义等等。总之, 我们需要安抚这些有限的生命, 使我们能够坦然面对, 不至于整天在“青春不再”“人生易老”中悲伤。当我们虽然知道一定“会走”时, 但我们知道来到世上“这一遭”很值得,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安排, 达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完成了人生的任务, 我们就会很坦然, 很从容。

  身在动物界, 却要超拔出来, 体现人的本性。虽然在历史上, 很多哲学家、思想家、诗人都在努力揭示人的高贵性、人之美丽如同“天使”。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来, 人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只是不同的人有一定的差别, 有的人“天使成分”多一些, 有的人“魔鬼成分”多一些。不能否认的是, 我们的身体仍然处于动物界, 有着动物普遍拥有的各种生理欲望, 吃、喝、性等。但我们的祖先既然勇敢地从动物界走出来, 毅然决然地揖别了动物界, 这些都足以说明, 我们是动物, 但我们的追求又不同于“动物”, 我们要超拔出来, 不断增添我们的人性。人类发展到今天, 身上的动物性依然很强烈, 一些人还不时地在“返祖”, 为了满足自身的动物需要, 比如食物、财物、性等需要, 不惜残杀同伴, 把同伴变成“奴隶”, 严重背离人类伦理道德的行为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之为人不在于我们的“动物性”“兽性”, 而在于其“人性”“天使性”, 实现自我的发展、自我的成长。人的一个根本追求, 就是超越自身的先天规定, 努力成长为人, 也即“长成人”。我们的出生只是赋予了我们“动物性”“自然性”, 我们的人性是生长出来的, 是培育而成, 也是教化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指责甚至咒骂别人时常会说:“你是怎么长的?”就说明这个意思, 意为他长错了, 还没有长好。超拔于动物界, 成长为人, 就是个体自我的一种基本价值追求。

  正是个体价值根源于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永恒”、“动物性”与“人性”的纠缠与冲突, 这就使得个体价值具有自己的一些根本特征。

  个体价值的私人性, 具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我们如何超越有限, 走向无限;我们如何超越动物性, 走向人性, 每个人在此选择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其选择都具有私人性。一般来说,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样式来安居自己的生命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每个人过去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不同, 他接受的文化、思想、教育也有所区别, 如此我们对生命欲求的理解, 甚至这种欲求本身都是不同的, 都只属于他本身。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之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 就在于其实践活动的差异。“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同时, 由于我们选择安居生命的生活样式不同, 对于是否实现了个体的人生价值, 我们也不可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也是私人的。在他者看来是糟糕透的人生, 也许在自己看来, 却是非常满意的, 实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实现的理想和目标。

  由于个体价值的私人性, 必然带来其第二个特征, 那就是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多少个体的人, 也就应该有多少种个体价值的模式, 而且这些模式都是有差异的, 是一种异质的。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与另一个人的人生完全一样, 他就是不值得过的, 相当于另一个人的人生“复制品”。“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我们每一个人不但外貌存在差异, 我们本性也是不同的, 这些不同的本性, 就是个体价值观的引导给予了塑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来, 追求自由个性, 充分展示自己的特性, 是人应有的本性, 也是这个世界色彩丰富, 值得生活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消灭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关系, 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 带领人们奔向共产主义, 因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的“自由个性”时代[3]。

  众所周知,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 传统共同体得以瓦解, 个体独立出来。在现代的个体看来, 一切传统的、牢固的、神圣的关系和观念都得以消解, 剩下的就是追求个人利益、多样性人生的个体。一句话, 现代社会就是个体价值的私人性、异质性特别突出的时代, 正是由于个体价值的私人性、异质性的突出存在, 这个社会也是个体价值冲突激烈的时代, 我们彼此之间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可能迥然相异, 甚至可能彼此截然对立。当然, 现代社会也是主张宽容的时代, 宽容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罗尔斯用“多元合理论”来评价这一点。马克斯·韦伯则把它比喻为“诸神的争斗”, 肯定“价值的多元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并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命运”[4]。

  二、共同价值: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力量之源

  在现代社会, 人的存在有两个基本取向:其一, 是作为个体的存在, 我之为我的存在, 生活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其二, 是作为社会共同体一部分的存在, 社会性的存在, 与“他者”共在, 具有“公共性”。也即个体的存在还有不为个体本身的一面, 是作为家庭成员、社区成员、民族成员、国家成员以及人类成员等的那一面, 这些都是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存在。与个体价值的存在一样, 共同体价值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也有其内在根据, 这种根据同样源于人本身, 说到底就是人本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共同价值的存在。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前所述, 人渴望超越动物性, 走向人性, 社会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喜欢过一种群体性的生活, 借助一定的群体组织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过这种观点, 认为人是一种热爱政治生活的动物, 人渴望在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军事等政治活动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只有这些才能让自己永垂不朽, 万古流传。在他看来:“人是政治动物, 天生要过共同生活。这也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不可缺少的。”[5]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 政治生活, 也就是公共生活, 这是正常人的本性, 一个脱离城邦政治生活的人, “要么是一位超人, 要么是一个恶人”[6], 也就是一个失去正常本性的个体。马克思在理解这个问题时, 认为把政治性替换为社会性, 更能准确地把握人[7]。

  社会生活中的人, 就需要有共同的社会事业, 就需要一定的共同体。当然, 如果没有共同体, 就不会有社会生活。而共同体的存在需要共同体所有成员的付出和贡献, 也就是需要个体为其做出价值, 从而确保共同体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比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事业的推进等等, 都需要共同体成员在考虑个人理想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共同体的存在, 甚至把个人理想和共同体理想结合起来, 能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共同价值。

  共同价值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平台。没有一个良好的共同体存在, 个体的理想和价值都很难实现。比如在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人的生存都没有保障的社会中, 个人很可能连生存都很困难, 更不用说实现自我的发展和人生的理想了。再比如在自己民族被奴役、沦为其它民族的奴隶时, 那么这个民族个体的各种理想抱负基本上都很难实现, 只有在个体团结一致, 不怕流血牺牲, 在争取民族独立以后, 其个体自我发展和人生理想才有可能会实现。

  从逻辑层次上看, 个体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共同体这个平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个人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也就是说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助社会的事业。比如一个人要成为影视明星, 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能, 那么这个理想就需要借助社会的影视事业, 把自己投入到社会影视事业之中, 为人民奉献出优秀的表演作品。再比如, 一个人想要成为思想家, 那么他就要“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8]。即使一个人纯粹要实现自己某方面兴趣的理想, 比如想悟道, 于是隐居在终南山, 终其一生都在参禅修道, 仿佛与尘世隔绝。但是他这个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共同体, 需要共同体物质财富的发展, 能够支撑一些人不从事生产劳动。

  可见, 共同价值的存在也是极其必要的, 当然它的目的不再是安顿个体的灵魂和生命, 虽然一些个体把自身价值维系于共同体的事业, 把自己的理想投放在共同体理想上, 共同价值的实现就是其理想的实现。但共同体价值的根本追求却不在此处, 而在于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共同价值来维系社会的团结, 凝聚共同体的力量, 使其成员在个体理想之外, 还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从而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各种资源。

  由于其存在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赋予的主体等不同, 共同价值在特征上也与个体价值有所不同, 它有自己的一些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 共同价值具有宏大性。与个体的各种理想相比, 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宏大的。个人的理想很可能是一种微小叙事或者局部叙事, 有的人想成为一名运动员;有的人想实现考上大学的理想;有的人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有的人希望在一个世外桃源中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等, 这些都不是宏大叙事, 其价值实现也不具有宏大性。这些也不会成为共同体的目标, 共同体理想往往是一种宏大叙事, 比如建立大同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世界大国等, 都是如此。一旦这些理想得以实现, 共同价值就得以确立。这些共同价值往往借助人的普遍理性, 普及到其成员之中, 使其变成所有成员的自觉主张, 听从其召唤, 为其服务和奉献。

  第二, 共同价值具有公共性。与个体价值的私人性不同, 共同价值具有公共性。共同价值不维系于个体的自觉选择, 也就是共同价值的任务不是由个体选定, 而是由共同体本身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选定的。比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也就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 它不再是某一个个体的事情, 而是整个共同体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同时这个理想是否实现了, 共同体的价值是否实现了, 也不再依据某个人的判断标准, 某个人的解放也不是共同体的解放, 其价值判定需要共同体的共同认定和做出。

  第三, 共同价值具有统一性。由于个体价值的私人性带来个体价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而共同价值的公共性也会带来共同价值的另一个特征, 那就是统一性。如前所述, 共同价值是为共同体的生存发展而服务, 共同价值是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纽带, 它要凝聚共同体的力量, 维系共同体的团结与和谐。因此, 在共同价值中就不再允许差异性和多样性, 其主要目标是统一的。以当前社会为例, 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价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共同价值就是统一的。由于价值目标的统一, 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才能够成为维系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纽带, 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向和灵魂支撑。

  三、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由前述可见, 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之间并非天然融合,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甚至是对立, 个体价值有着冲破共同价值的欲望, 共同价值也有压制个体价值的冲动。对于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就需要我们在前面划界的基础上, 寻求其内在的一致性, 最终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承认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既不能以个体价值取代共同价值, 也不能以共同价值取代个体价值, 更不能轻易抹杀其边界。

  如前所述, 个体价值是安顿个体生命的居所, 它要解决的是个体生命有限性与无限性追求、身在动物界却追求超越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具有特殊性, 一般情况对于共同体来说是不存在的, 共同体本身可以是无限的, 比如人类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即使存在类似矛盾, 也没有那么急迫。

  也许在传统社会下, 这种矛盾并没有那么突出, 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 在传统社会下, 个体往往依附于共同体, 共同体本身也会限制个体的自由性, 个体通常被机械地栓靠在一起[9]。但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这一矛盾就凸显出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往往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口号开始的, 并宣布自由是人不可被剥夺的权利。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让个体独立出来, 都具有独立人格, 能够支配自身, 因为只有如此, 市场上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供雇佣, 他们可以不需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直接与资本家签订有效的雇佣劳动合同, 这是资本主义体制机制的一种需要。但是, 它把个体的人独立出来, 就为个体理想、个体独立以及个体责任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在传统社会中, 我们很难看到有个性的人, 而在现代社会, 我们会看到很多有个性的人, 越是发达的社会, 个体的个性也越是凸显。人们的职业五花八门, 人们的生活模式选择多种多样, 人们的创造日新月异, 这一切都得益于个体的独立, 人们都有自己个体价值的追求。这些个体价值是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能被抹杀和取消, 更不能以共同价值来代替。

  然而, 共同价值是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力量之源, 人天生适合共同生活、群居生活, 没有这种选择的话, 人类即使出现, 也难以存活下来, 更不会有今天的文明。人类的个体没有生存优势, 他也没有锋利的牙齿、高大的身躯、善于奔跑的双腿、能够飞翔的翅膀等。如同帕斯卡尔所比喻的, 人是一支脆弱的芦苇。但“这支芦苇”有思想, 能够与其他“芦苇”团结起来, 组成共同体, 以共同体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共同体的存在需要共同体的理想和行动, 需要有事物能够把其成员团结起来, 凝聚起来, 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价值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极端自由主义者往往把个体独立绝对化, 把个体价值置于共同价值之上, 认为个体价值才是最根本的, “人人为自己, 上帝为大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个体价值的实现视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种思想只看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维度, 即个体维度, 却忽视了人类生存的公共性维度、社会维度, 也即个体都是在共同体中生存和发展的, 个体离不开共同体。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也是在“自由人联合体”这种更高级的共同体中生存与发展。一味地强调个体价值, 忽视共同价值, 会导致人的隔离和孤独, 导致社会的解体以及人的片面化和抽象化。

  共同价值要能够包容和支持个体价值, 个体价值也不要对立于共同价值, 要尽量有利于共同价值的实现。

  个体与共同体难解难分,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个体离不开共同体, 共同体也离不开个体,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之间也应该是辩证统一的。个体价值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特别性, 它的着眼点在于个体本身的需要、个体的意志和愿望, 它们具有私人性和异质性, 个体价值本身之间可能会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这也是正常的, 也是个体价值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个体价值都整齐划一, 它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正是差异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但是个体价值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限度, 那就是不能损害共同体, 不能以牺牲共同体换取个体的发展。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 一些人通过投降日本侵略者来换取自身“发展”的条件:成为地方长官, 对社会进行“治理”;发表鼓吹“侵略有理”的理论, 满足“发表创作”的欲望;获得物质回报, 过上优越的生活等。这些都是错误的, 更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价值。

  当然, 现代社会是宽容的, 容许个人的多种选择和差异, 这些个体发展选择可以不直接促进共同体的发展, 比如一些人隐居起来, 不问世事, 只为了自己的身心修养;再比如, 一些人宁愿“自由”地流浪, 也不愿选择从事社会劳动来养活自己等等。这些都是允许的, 他们的存在至少证明了这个社会的开明、宽容和自由。但是如果所有的个体都做出这类选择, 这对共同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个体价值的选择应该尽量有利于共同价值的实现, 把个体理想和共同理想调和起来, 使个体价值在共同价值的实现中得以完善。

  共同价值也不能压制个体价值, 共同价值的实现恰恰依赖于各种各样个体价值的实现。比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追求, 其实现不是抽象的, 无法抽象地实现, 只能实现于中华儿女各种各样的自我价值追求中, 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科学家, 为社会发展贡献了科技的进步;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政治家, 把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 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思想家,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农民,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财富等等。没有这些个体价值的实现, 共同价值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四、结语

  综上可见, 共同价值要尊重和保护个体的理想追求, 认可个体价值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能够包容个体价值;同时要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实现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良好互动, 相互促进。在任何时代, 共同价值与个人价值都会有冲突, 对其进行调适也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个人价值势必会冲破共同价值的限制, 并挤压共同价值。但是,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共同价值。我们的祖先走出自然状态, 开始过上社会生活, 就已经在事实上抛弃了“完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追求一种“共在的生活”。如马克思所言,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都和他者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要理性地看待这种关系, 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成长, 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来.“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划界与一致:对“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的前提性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6) :116-12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4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7-108.
  [4]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38-41.
  [5]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05.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6.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379.
  [8]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6:276.
  [9]葛宇宁.从伦理的视角谈现代婆媳关系问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 :421-426.

原文出处:葛宇宁.论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划界与一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7-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