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涵与重要意义(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9 共8095字
  3.从“见素抱朴”到“无何有之乡”的理想人生追求。
  
  老子看到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仁义道德不再劝导世人,真善变成伪善,行善之道流于弄虚作假的层面,更有人假借仁义窃取名利,披着仁义的虚假外衣,践踏着仁义的高尚。因此提出要想民利百倍,绝圣就要弃智,要想民复效慈,绝仁就要弃义; 要想没有盗贼,绝巧就要弃利,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见素抱朴”的理想状态。庄子也曾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邪?”[2]302这种假仁假义的诸侯,必然造成对百姓的戕害,所以老子主张扯开这些遭人利用的仁义道德的虚假外衣,以显露出人类自然本真的道德。
  
  老子把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自然本真的道德,这是一种天性; 另一类是矫揉造作人为的道德。人性之初朴素自然,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限制,人类出于本性的行为与大道自然是糅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认为自然之德要高于人为之德,之所以会有人为道德的出现,是因为自然之德的失落。万事万物唯有失去,方才懂得可贵,老子对自然本真之性的挚爱,使其视“朴”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赋予“朴”以极高的价值意义。他说:“古之善为道者……敦兮其若朴。”[1]129“道常无名,朴。”[1]198
  
  庄子对人生是一种游离于世外的态度。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逍遥自由,无何有之乡的状态。他的理想人生追求来源于对现实人生痛苦境况的反思。他认为人生痛苦来源于自身的认识和思想的愚昧无知。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缘于自身的愚昧。“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2]58(《庄子·齐物论》) 这里的“芒”陈鼓应先生释为昏昧、迷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愚昧。正是因为愚昧才使得人们受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役使,人生存在的种种悲剧也是缘故于此。“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 牧乎!’固哉。”[2]102(《庄子·齐物论》)。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经历着种种苦难,一心向往自由却事事被束缚。庄子认为理想人生的状态应该是逍遥自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是理想人生的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乃是“无何有之乡”.逍遥游仅仅为自由的物理状态,真正的逍遥乃无一物可得,达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庄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建了一种纯粹理想主义的境界,这种境界抛开了现实世界的束缚,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这种自由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创造,没有现实依据,因此接受这种思想的人也往往是无法让世界改变的弱者,也就是说庄子的思想征服了自己,使自己不为外物所累,做一个精神世界的富足者。
  
  4.从“上善若水”到“齐物逍遥”的人生境界参悟。
  
  老子是拥有人生智慧的先哲,他的处世之道是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来设定的,用底线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讲究柔弱的辩证方式,老子常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1]332来说明柔弱和刚强的得失好坏,教给世人弃强取弱,舍刚守柔。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表面的坚强,而是先立足于“柔”,就像牙齿虽然坚固,反而会脱落,舌头柔软却得到保存一样。不以力取,“守柔曰强”.
  
  另外,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但却无坚不摧,无强不克,最能说明弱者生存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在这里是在说明,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为自己争任何条件,处在人们所厌恶的环境里,所以说它几乎接近于道。一个拥有至高善的人,应该有着水的品行,处在便于他人的位置,心胸宽广,与人交往自然平淡,说话讲信用,从政会治理,办事干练,行动合乎时宜。老子倡导人们多多向水学习,有着极大的善行,滋润着万事万物,却从不邀功讨赏,水有着容纳天下的胸襟和气度。老子的人生智慧以及对人生境界的参悟集中体现在上善若水的思想上。
  
  庄子在面对生活时与老子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不失为生活的智者。庄子厌恶世俗,“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并对世俗小人予以辛辣的讽刺。面对对他的窘境冷嘲热讽,向他炫耀出使秦国得来的车马的曹商,庄子十分不齿地说:“秦王有病召医,破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 何得车之多也?”曹商自讨没趣地走了。庄子生性洒脱,看破名利。有一天他在濮水上垂钓,楚威王派使者说之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理都不理,以泥巴里打滚的乌龟自比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他宁可像乌龟在泥水里打滚一样活在清贫的窘境中,也不愿为世俗所拖累,做功名利禄的牺牲品。
  
  庄子比老子更加达观的地方在于置生死于度外。道家追求长生不死,而他虽注重养生,却并不恶死,他对于死亡有独到的见解,把死看成是一种解脱。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唁,而庄子却在“鼓盆而歌”,正在为妻子摆脱尘世的困苦而庆祝呢! 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商量着要厚葬他,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岂不备邪? 何以为此!”弟子们说怕他的尸骨被兀鹫吃了,他说,把我放在旷野里,兀鹫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蝼蚁也要吃我,你抢下兀鹫的口粮去喂蝼蚁,岂不是太偏心了! 庄子在其《逍遥游》一篇中为我们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世界之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6虽然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是其思想所及的世界。庄子所参悟的人生境界是达到“以无为求有为”,追求精神上的“齐物逍遥”.
  
  正如冯友兰所说,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境界在宇宙中的地位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6]549无论是老子追求的“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还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齐物逍遥”,达到“以无为求有为”的境界,一个是在道德的范畴内,一个是在精神的范畴内,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好。
  
  三 老庄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在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现代人生中,在物欲横流,人们对物质欲望趋之若鹜的拜金主义中,在人们精神家园沦丧,生活矛盾尖锐,心中的欲望之火越燃越旺的今天,怎样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不为功利所困扰,不为财色所迷惑,达到清心寡欲、物我超脱之境,从先秦时代老庄的人生哲学中我们或许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一,老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生智慧的价值启发。当代人在为人处世中总是表现出个性的张扬以及强势一面,无理要争三分,有理得理不饶人,人们在争抢中生活,无形中增加了生活的烦恼。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人生智慧主张人们凡事退一步说话,凡事要从两面分析,像水一样,虽然居于低处,却有着浩瀚和博大的胸怀,成为最高的善。庄子达观的生活态度同样也为人们良好生活心态的塑造提供了价值启发,凡事想得开,不纠结于形式,追求精神世界的“齐物逍遥”,自然会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第二,老庄人生哲学为人们解决“不和谐”提供参考。老庄的人生哲学对缓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某种意义。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战云密布、人际关系紧张等,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处处都布满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是人们的凡事好斗、好争、好强所造成的。而老庄哲学思想则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会和谐,一方面老子弱者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退一步,与世无争,自然没人能够与你去争抢,而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因此减少,另一方面庄子达观的生活态度则为人们好心态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凡事看得开,想得开,自然可以齐物逍遥,生活中的矛盾也会得到缓和。
  
  第三,老庄人生哲学有益于当代人重建精神家园。当今的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时期更多地偏向于一个物质社会,人们努力的发展生产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老庄这种清心寡欲、致虚守静、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似乎与现代社会的行程格格不入。但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盛行的今天,人们精神家园正一步步走向沦丧,老庄哲学思想的精髓“少私寡欲”“致虚守静”“心斋坐忘”“清静无为”等观点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修养心性的方法,减少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精神的方向上来,培养现代科学的生活态度,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得以洗涤,帮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平息人们心中的欲望之火,给予人们在精神世界缺失上面某种安慰,从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栖息的空间,帮助人们重建精神家园,以保持心灵上的平衡、宁静与和谐。
  
  总而言之,先秦时代老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它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这种思想包含了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比如老子的人生智慧哲学为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提供借鉴,而庄子达观的人生态度影响着我们处世心态。两者均要求人们建立一种忘记自我的精神境界,少私寡欲,凡事利于他人,这不仅有利于建立一个利他型的社会,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值得学习的重要文化思想。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大变革转型时期,物质的极大丰富会造成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人们的精神家园丧失,怎样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6)。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7)。
  [3]周锡山。王国维集[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11)。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
  [7]刘大光。老庄哲学的人生智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1) :25.
  [8]梅良勇,彭隆辉。庄子的人学思想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 :3 - 6.
  [9]陈鼓应,白溪。老子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7 - 40.
  [10]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8.
  [11]钱耕森,李仁群。老庄人生哲学及其与孔子人生哲学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1) :18 - 25.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