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负能量(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13 共8114字
人生在世,欲望无穷无止,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势位富贵、功名利禄,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庄子对人的种种欲望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庚桑楚》篇中说:“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这些性情和欲望都会使人勃志、谬心、累德、塞道,因而人们便被层层的假面遮盖起来,失去了本真。庄子本人则忠实地践行自己的主张,摒弃功名利禄,《秋水》篇中,写楚王派二使者聘用庄子,庄子以神龟作喻,表示自己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出仕。对于儒家所鼓吹的仁义,庄子在《骈拇》中指责其让天下之心“失其常然”,在《在宥》中又称仁义“为桎梏凿枘”,让人们迷失本性,《外物》篇中更以“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批判儒家,大儒以儒家经典《诗》、礼( 丧礼) 指导小儒盗墓,滑稽至极! 而在《至乐》篇“庄子妻死”的寓言里,庄子把生命描述成“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又变而之死”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如春秋冬夏四时变化循环一样自然而然,附丽在生命身上的爱恨情仇并没有意义。
《至乐》篇“髑髅乐死”寓言,对世俗社会中人生、人世、人情批判得最为彻底: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人生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者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于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膑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髑髅认为活着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不善之行、冻馁之患、春秋之累、礼义之烦等等,而死了之后,才能生活于“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的境界里。
这样,庄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就指向了无。无是《庄子》的核心概念之一,三十三篇中有800余处,并由此衍生出很多概念,如无己、无功、无名、无为、无待、无有、无欲、无穷、无情、无常、无辩等等。庄子把无作为了生活的、生命的底色。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庄子( 道家) 和儒家的思想路径截然相反,儒家由生入死,道家由死入生,二者相反相承,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标签。
三、庄子消解负能量的具体方法
以负的思维方法消解负能量,本身就是消解负能量方法。这里笔者联系《庄子》文本内容,从安时处顺、安贫乐道、死生一体、心性修养等方面进一步讨论庄子消解负能量的具体方法。
安时处顺。《养生主》篇中,写老聃去世后,秦失前去吊唁。当他见到“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即“三号而出”,对吊唁者颇有微词。因为在秦失看来,老聃顺时而生,循常理而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哀伤痛苦是“遁天倍情”,应该像老聃那样“安时而处顺”,不以哀乐之情扰乱心境。人生在世,常常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安时处顺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大宗师》篇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位特殊的人物,也是安时处顺的典型。他们莫逆于心,相与为友。不久,子舆生病,“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但他仍“心闲而无事”,行步艰难地走到井边顾影自照,感叹造物者的伟大:“嗟乎! 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当子祀问他是否厌恶身体的变化时,他说:“亡,予何恶!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如果造物者把他的左臂化为公鸡,他就用它来报晓; 如果造物者把他的右臂化为弹弓,他就用来打鸮烤肉; 如果把他的尾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成骏马,他就用它们作为车驾,强调安时处顺,随物变化。后来,子来生病,快要死去,子犁看望他时,他们同样对病痛、死亡不以为意,仍然赞美造物者的伟大。
安贫乐道。颜回虽是儒家人物,但《庄子》中却对其极尽赞美。《让王》篇中,写孔子劝颜回出仕,颜回明确表示不愿出仕,且说自己“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 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是一位安贫乐道的典型。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说安贫乐道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亦或者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较为纯粹的精神生活。安贫乐道的基点是“安”字。《列御寇》中说:“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 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即是说,圣人无欲无求,安分守己,谨守自己已有的生活,没有额外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而众人被世俗物欲所吸引,绞尽脑汁,营营役役,追名逐利,以这种“不安”为其生活的常态,而对那种平静的安稳的生活反而无法适应,感到不安。“乐道”即是坚持自己个体的特征,坚守自己的“道”,不为外物所奴役。颜回安贫乐道的本事出自《论语》。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扬他乐于学的品德。其实,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合于道的品德,只能算是个“空心人”而已。
死生一体。一个人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摆脱自己最终的归宿,对病痛与死亡的恐惧会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人类就有了宗教,希望从彼岸世界里寻求解脱,得到慰籍。庄子自然同样要面对死亡问题,但他却没有归依宗教,而是完成了思想上的升华。庄子首先对人们悦生恶死的心理提出疑问,《齐物论》中借长梧子之口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既然死之后的情景谁也不曾经历,谁也不曾知道,说不定死亡的人会后悔他活在世上呢。其次,人们对生与死都要安之若命,“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 ,就如白天黑夜交替一样平常; 同时也不要厚此薄彼,“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知北游》)。再次,庄子认识到,生与死都是气变化的不同形式,《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这与“庄子妻死”中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列御寇》写庄子将要死去时,拒绝弟子为其厚葬,说自己“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当弟子担心他的尸体会被乌鸢吃掉时,他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思想境界已十分旷达超脱。
心性修养。庄子虽然无情地批判世俗社会,消解人生价值,但庄子并没有因此激烈地对抗社会或者自残自戕,而是转向了内心,通过修心养性来实现道德的圆满。从这个角度来讲,庄子是一介良民,他跟陈胜、吴广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子。心是《庄子》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出现180余次,以此衍生的概念包括成心、师心、心斋、自事其心、乘物以游心、常心、心养、机心、取舍滑心、心与心识、洒心去欲、以心复心、心化、不肖之心、贼心、虚心等。这些概念中,有庄子推崇的心灵修养的法门,包括心斋、自事其心,也有庄子批判的东西,如成心、机心、贼心等。我们这里重点解释出自《人间世》的几个概念。心斋。颜回到卫国去,孔子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教诲,要求颜回做到“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指的是要排除任何杂念,使心灵纯静守一,虚而待物,专心致志的境界。自事其心。叶公子高将使齐,为消除其阴阳之患与人道之患,孔子告诫他做事的原则,其中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即强调内修己心,自我调养心性,其与安之若命联系在一起,即告诫人们按照自己本心去做事,不要被喜怒哀乐之情所左右,纵便知道自己有些事做不成,也要安心地、努力地付出。乘物以游心。仍然出自叶公子高与孔子的对话中“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游心,即使心游也,以万物为水,游于其中,毫无约束,了无滞碍。“游心”一词是庄子比较喜欢的一个词,在《庄子》其他篇章中也多次出现,如“游心于德之和”(《德充符》)、“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应帝王》)、“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心于无穷”(《则阳》) 等。另外,《庄子》中与心性修养有关的概念还有以明、撄宁、坐忘、悬解等。庄子这些心灵修养的工夫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都从有到无、从实到虚,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在无、虚中升华,从而构建起心灵的“长城”.
庄子消解负能量的方法,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这里姑举两个特殊的例子。其一,明代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自序一》记载:“予生而多病,尝欲治之,昨离去簿书,得取《庄子》为之解,比三十三篇解竟,病亦良已。”在其自序二中,陈氏又详细解释了自己多病、解庄能治病的原因。其二,清末民初林纾《庄子浅说》自序云:“忆余二十一岁时,病咯血,失眠六夕,且殆。忽忆及《南华》‘恶知乎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因自笑曰:’今日之病,予为丽姬入晋时矣。‘竟废书而酣寝。医至诊脉,大异曰:’愈矣!‘余曰:’《南华》之力也。‘今年六月后病癃,不得前后溲,在医院中读自注之《南华》,翛然卧以待死,一无所恋。已得善药而愈,距咯血时,盖五十年矣!”作为当事人,陈治安、林纾分别在解庄着作中记载了自己经历,人们或可从中了解一些庄子思想的风貌。
总之,庄子把附丽在人生、人性、社会之上的“外衣”层层剥离后,最终从逆境困境跳脱出来,在老子道的旗帜下,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心灵境界。①可以说,《庄子》是弱者之书,庄子学说是弱者、失意者、失败者的心灵慰籍的良药,纵有阿Q精神胜利法之讥,但毕竟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战士、斗士,不可能总是如打了鸡血般地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关锋在《庄子哲学批判》中说:“……而超乎这一切、主宰这一切的是绝对的、’无待‘的’道‘,他扩张主观精神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与’道‘合而为一,因此,他也就’无待‘了,他也就超乎得失、利害、死生了。于是精神得救了,精神胜利了。这种阿Q精神浸透了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尤其是他的处世哲学。”[8](P293)在笔者看来,关氏所论正是庄子思想的优点甚至是过人之处,谁的内心从没有失望、迷茫、落漠、彷徨、苦闷的时候? 人生需要庄子,社会需要庄子,人类也需要庄子。从这一层面来讲,庄子成功地以负的思维方式、负的方法消解了负能量,或者可以说,庄子思想温养了二千多年的中国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2]王葆玹。老庄学新探[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3]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4]曹础基。庄子活动年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3)。
[5]涂又光编选。冯友兰选集[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6]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1995.
[8]胡道静。十家论庄·关锋论庄子[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