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经济、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控制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旱见诸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自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指出所谓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儿年来,关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也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列中,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二)环境成本
对于环境成本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可以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联合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
(三)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形成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销售、使用以及废弃回收)中各因素的控制,H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从产品的设计到废弃物处置的生产全过程,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从时间来说,环境成本控制不仅应关注当前发生的环境成本,还要关注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环境成本。从空间范围来说,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环境成本,还要延仲到企业外部环境成本。
二、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范围过窄
目前,企业在核算产品生产成本时未考虑由于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相应的环境治理费用等环境成本也没有包括在产品的成本之中,而在设计产品、采购原料、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同样没有考虑,更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人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卞要停留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上,环境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成本控制的范围也仅包括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成本。因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比较狭窄。
(二)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标准
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和限制,其目的是把有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成本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环}丁。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合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民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对于环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研究,人多仍停留在以传统财务会计的研究框架为支撑的理论探讨层而,其理论成果的实际可行性较差。现在多数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只有在环境污染发生后企业采取治理措施时才计算环境支出。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中没有单独关于环境成本的考核指标,促使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一)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采用以下儿种方法: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2.以本行业其他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3.实际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而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应该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
(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
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会计尚有许多难题尚未解决,这需要有会计、经济管理、环境资源、法律等多方而专家组成环境会计研究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环境成本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出适合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对我国会计法规进行完善,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手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的具体实践,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取得相应的环境效果和效益,是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动力。制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就是要评估因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环境效果和效益。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评价与考核,可以了解企业的成本控制状况,从而进一步修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再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对控制的结果做出评价。如此循环使用,直至企业的环境成本降到最低值,使企业生产进入绿色生产流程,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优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林华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
[2]陈建华,谢京华.关于环境成本研究的综述.时代金融,2013 (12)
[3]马慧颖.低碳经济背景下本研究的新思路.则会研究,2013(3)
[4]郭凌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经济师,2013(12)
[5]张咏梅,杜京芳.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研究述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