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文库于1987年始建于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天津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相继开始建设。迄今,高校文库已经历20余年建设之路。高校文库建设,不仅赋予了高校文献资源新的形式与内容,彰显了高校学科特色与水平,同时亦起到了传递学术信息、拓展科学视野和激发读者学术潜能的有益作用。可以说,高校文库的发展不仅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也是对文献资源建设领域新的突破。
由于建设历程较短和建设经验不足,高校文库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与经验认知,文库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就现状而言,高校文库服务模式大多等同于传统文献资源的服务模式,主要表现为被动应答式服务,其主动参与性与特色化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文库历史性、资料性和激励性等特征尚未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反映,以致制约了文库功能的有效发挥。一体化服务理念的出现,为高校文库服务模式革新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1 文库建设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文献情报与信息资料收集中心,同时也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专门机构。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如何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自我优势,在资源共享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网络资源共享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想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低层次服务,不断拓展深层次的特色服务。文库建设一体化服务是图书馆由单一性传统服务向综合性深层次服务迈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
2 文库建设一体化服务模式定位
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概括为文本资源“借、阅、藏”三位一体,纸质图书、期刊及电子资源三位一体,馆藏资源学科化布局,图书库室及阅览空间“全面开放”,文库借阅实现全开架、大流通和大门禁。一体化服务模式具有资源保障共享化、阅览空间书库化、书库功能阅览化、布局形式超市化、读者权益平等化、信息服务一站化、环境设计人性化及开放时间全天化等优点。通过服务一体化综合设计,文库服务方式由传统被动应答型转向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集约化服务,实现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3 高校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建设瓶颈
高校文库的意义与作用将随着高校特色化办学理念的深入而日益重要,与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要求相对应,高校文库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促进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体化服务模式已是文库建设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国文库建设历程较短,发展经验不足,文库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建设尚面临诸多问题。
3.1 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
高校文库建设之路不长,尚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建设模式。这使得文库建设中的职、责、权不明确,影响了建设效率。
3.2 理念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到高校文库的重要性是其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库建设不仅涉及经费、场地、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还涉及学校各部门与院系的组织协调。从理念上加以重视,从组织上有效保障,将直接关系到文库建设的成败。
3.3 建设支撑经费不足
经费保障是文库建设的必要物质条件,受其制约,当前文库建设涉及的资源收集、挖掘、数字化更新及服务方式转变等均无法有效开展。
3.4 适应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文库人力资源建设及业务能力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突出表现为馆员整体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学科化服务能力偏低,现代网络技术及外语人才匮乏,面向学科特色服务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难以开展学科领域的深层次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不能满足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资源开发需求。
3.5 图书馆整体主动参与性服务意识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延续传统被动应答的服务模式,库室人员的主动参与性服务意识淡薄,创新服务理念欠缺;同时,由于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缺陷,馆员自身价值认可度较低,导致馆员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意识弱化。
4 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策略
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瓶颈实质上是文库运行机制、资源优化与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具体表现,其解决途径亦应从其源头出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4.1 建立一体化服务模式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指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模式持久运行,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效机制基本要素涉及制度规范、行为主体和运行保障3个方面。对于文库而言,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形成远期目标规划与近期目标设定的保障机制,从而保障文库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长效机制的设定:第一,应建立健全文库建设制度,以此推进文库规范化发展,形成建设过程的制度化管理;第二,设定协调管理机构,从组织上保障部门、院系及人员之间的协调共进关系,挖掘学校人、财、物潜力,形成全面合力,实现文库资源共建共享;第三,建立文库服务模式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服务方式变革,探索文库建设内涵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辩证关系,明确文库建设目标、途径与方法。第四,制订文库人力资源培养计划。通过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人才队伍,为文库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第五,鼓励科学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以项目促发展,以研究促认知,从而获得文库理论认知及提高馆员学术能力的目的,最终反馈到文库服务能力的综合提高上。
4.2 建设一体化服务模式资源空间
优化文库分散的传统服务类别,打破文献资源分散布局的空间分割状况,实现空间布局学科化、文献资源布局专业化。具体而言,根据学科属性与类别,合理设置学科化专属资源区域,把同一学科或专业的纸质及电子文本等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源优化布设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形成学科化文献资源专属区,从而为实现一体化学科服务模式创造资源空间条件。资源布局学科化不仅有利于文库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同时也可为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集成服务,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
4.3 文库人力资源的持续建设
文库馆员是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的践行者,只有建立起高水平的文库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读者需求的最大程度满足,这也是文库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型馆员设置是高校文库资源特色、学科服务特色的必然要求;其次,学科馆员素质应与学科服务目标相一致。不同于传统工作内容与服务方式,学科馆员应拥有学科化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承担文库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任务,并具备参与学科建设的能力;再次,要建立学科馆员素质培养机制。学科馆员不仅应具备丰富的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应掌握所属学科服务类型的专业化背景和知识。文库建设历程是持续的,读者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学科馆员素质培养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任务,建立与之适应的馆员素质建设机制,是文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
4.4 文库资源网络化建设
文库资源产生于高校自身,纸质文本是文库资源的主要载体形式。这使得文库读者类型目前主要集中于高校内部人员,文库资源利用率偏低,其社会化服务难以开展。显然,以传统文本资源馆藏形式与借阅途径的服务方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要求,文库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高校文库建设的必然选择。文库资源网络化的实质是实现文库资源网络化传递与共享,从而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实现创造条件。作为高校特色馆藏资源,文库资源建设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其网络平台建设进程,尽早实现文献资源的网络化共享。
4.5 一体化服务模式的长期建设
文库建设的长远目标应立足于高校发展战略,建设内涵应着眼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培植。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科建设能力也必然不断拓展,从而使文库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与之适应,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也必然长期处于持续的建设历程。不断适应高校办学的时代要求、提供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是高校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的长期任务。
5 结语
传统的文库服务模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文库历史性、资料性和激励性等特征尚未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反映。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是高校文库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文库服务由传统服务向学科化深层次服务变革的必由之路。建立长效机制,革新文库资源时空载体,深度挖掘文库资源,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源建设及文库服务自身长期建设,是高校文库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信息网络环境下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建新.大学文库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42-48.
[2] 罗莹.“211”及广东省高校文库建设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7):98-102.
[3] 韩岚,王彩虹.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之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2):152-155.
[4] 王波.高校特色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9):47-50.
[5] 陆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59-63.
[6] 刘贵富.图书馆可变式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方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6,26(12):155-15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