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南京市江宁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9 共4398字
关键词

  江宁区作为南京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县之一,近年来对于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与功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为顺应地方文献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该区地方文献资源特点和全貌,笔者针对江宁区图书馆及所辖10个街道图书馆,123个社区图书室,77个农家书屋的情况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调研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

  1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调查问卷分析。

  据统计分析,江宁区图书馆和所辖街道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均始于2011年,其中只有江宁区图书馆建有专门地方文献室。在各街道网页上均没有地方文献专栏或专题出现,在江宁区图书馆网页上设有“地方文献”一栏,但内容却是空白的。各级图书馆(室)均未有单独的地方文献年度工作计划,也未将地方文献工作纳入图书馆总体战略规划和单位年度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在地方文献征集、采访和呈缴本制度方面,只有江宁区图书馆于2011年宣布“江宁区图书馆征集地方古籍文献及接受社会捐赠图书”.地方文献工作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和私人捐助,江宁区图书馆于2014年建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字化数据库等两个数据库,2014年江宁区图书馆对文献资源进行联网,实现辖区内馆、室、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调查还显示,除了江宁区图书馆为专职人员负责地方文献工作,其他图书馆(室)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在管理人员中,文化层次和学历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本科生7人,专科生3人,高中生1人,兼职人员中有4人为村干部。由村干部兼任地方文献工作符合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地区天、地、人、事、物的情况,了解并掌握本地区历代区域人士着述和地方文献的存佚及发展情况,而且要敏锐捕捉当前信息”.[1]

  为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区图书馆每年都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图书分类、一卡通系统操作及网络检索、农家书屋管理等。这些培训内容范围较广、针对性强,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培养管理人员的文献意识,均起到实践指导作用(见表1)。

  2 地方文献情况统计分析。

  2.1 图书类文献。

  图书类文献的调查主要对年鉴、方志、统计资料、地情概览、地图、文史资料、专题汇编、电话号码、名录、家谱族谱、文集等11类文献进行统计。

  在各街道图书馆中,只有方志各家都有,也最全。在家谱族谱文献中,禄口镇收录最好,约有10余种。文史资料文献以湖熟街道的《历史文化名镇湖熟》和江宁区图书馆的《江宁历史文化大观》等为代表。专题汇编文献有《禄口风采》《美丽江宁》系列丛书。

  文集文献更是丰富多样,以诗集为最多,如《东山吟集》《江宁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歌谣·谚语)》等文集,均彰显江宁地域的特色。年鉴文献仅有《谷里街道年鉴》《江宁年鉴》。总体来看,对年鉴的编制意识尚缺,乡镇年鉴编制不足。其他如地图、统计资料、电话号码和地情概览等文献均较少,亟待加强征集、整理、汇编和收藏保存(见表2)。

  2.2 报刊类文献。

  报刊类文献包括报纸、期刊、连续出版物等31种。其中报纸有5种,分别是《江宁新闻》《新铜晚报》《江宁区老年大学报》《江宁医苑》《南京众彩》;期刊有《江宁文艺》《江宁春秋》《凤凰台》《银潮》《江宁作家》《辉煌十年》等17种。总体而言,报刊文献种类较多,征集难度较大。连续出版物收集数量不足,还需要与各方加强联系,保持文献收藏的延续性。

  2.3 特色文献。

  特色文献的调查主要包括风景名胜与文化遗存文献、传统特产(特色)与支柱产业文献、非物质文化、老照片、会节文献、展览等6个方面(见表3)。

  在各街道中,风景名胜与文化遗存文献的保护和传承都很受重视,主题文献收录较多,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一是以湖熟街道杨柳村古建筑群的保护为首,建成杨柳村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将一批留存的珍贵文献陈列展出,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达到“文化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2]的目的。

  二是以谷里街道牛首山弘觉寺为首,对佛教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三是以汤山街道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为首,大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以“活用文化遗产传承‘江宁记忆’”.[3]

  在传统物产(特色)与支柱产业文献的统计过程中,深感江宁地大物博,资源物产丰富。不仅有以湖熟板鸭,横溪“大自然”牌甜西瓜等传统特色食品和农产品,还有“双猴”牌水泥,“金陵”牌金箔等传统工艺。乡村文化旅游事业更是做得风生水起,10个乡镇街道都在利用原生态资源,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推出以“五朵金花”和“十朵金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村。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该主题文献呈现没有单列,主要还是包含在其他地方文献中,如《湖熟镇志》《江宁县县属工业志》,研究的专深度和重视程度都不够。从长远来看,应分类列出,如“美丽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系列文献就可加以收集、整理,形成资料汇编。

  对非物质文化主题文献的统计数据表明,江宁地区人杰地灵。在全区2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6项。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含43个非遗保护项目;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有传承人35位。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由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编写,历时两年编撰《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约200万字[4];出版《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形成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湖熟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麻雀蹦”为代表的一批“非遗”文化项目,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文献资料,得到认可和支持。

  3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地方文献征集方式及途径。

  3.1.1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令人担忧。长期以来,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都是文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向社会征集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持续性不够,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二是征集工作停留于区一级图书馆,没有调动基层一级图书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征集工作没有固定的人员来负责,易造成推诿或拖沓,工作效率不高。四是征集方式较为陈旧单一,与当代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

  3.1.2 解决方法与途径。一是调动基层图书馆的积极性,特别是与老百姓直接接触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积极性。制定一套征集工作的奖励制度,从下而上,全面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二是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对地方文献感兴趣的社会热心人士参与进来。通过相关专业培训,授予聘用证书。三是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征集活动。①定期巡回展览。在各街道每年举办一次地方文献专题展,在村和社区每四年举办一次展览或活动。②制作江宁区地方文献宣传片,利用各种渠道播放,以扩大影响,增加社会对地方文献征集的关注度。③通过当地政府发文,建立呈缴本制度,加强征集执行力度。④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联系和征集。

  3.2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浙江省于2010年公布《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试行)》,随后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调查和评估,促进了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目前,江苏省尚未出台相关文件。笔者认为要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有大的发展和改观,需要制定一套适合本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建议配合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再上台阶。

  3.3 加强地方文献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管理人员是地方文献建设的核心和动力。就目前而言,国内地方文献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专业研究人员较少,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尚未制定,更谈不上落实。总体来说,对管理人员还需加强地方文献专业性培训,培养馆员的文献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以此保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江宁区用村干部兼任地方文献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也是最为适合的人选,值得推广。江宁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江宁街道大庙社区农家书屋成为开阔视野的‘大课堂’”[5]等活动是值得同行借鉴的。

  3.4 地方文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收藏种类和数量不足。

  地方文献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方志、年鉴收藏较为全面。在《南京文献综合目录》一书中提到的方志基本均有收藏。家谱、文集种类甚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江宁区不仅成立了“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全区“非遗”普查,最终确立240个“非遗”项目,汇编《资源调查表》《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出版《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成绩卓着。风景名胜与文化遗存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也做得很好。以杨柳村民俗博物馆古民居建筑群、牛首山弘觉寺佛教文化为典型,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同时又进行有利的开发,拓展了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总体而言,江宁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尚需改进。一是地方名人,特别是艺术家、作家、画家发表的作品很多,但收藏较少,需加强征集。二是加强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文献的收集。三是处理好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关系。江宁区湖熟镇杨柳村的开发和保护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不仅使古村落遗产得到可持续保护利用,而且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呈现舞台化的协同和多元主体互动‘共赢’的协同”[6]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但从中可以看到,由于受经济利益等因素驱使,地方文献保护和传承可能被忽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开发者手中,易造成地方文献知识产权的独揽,不利于传承和发扬光大。

  3.5 数据库建设,特别是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亟待加强。

  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少,亟待加强:一是建立专题数据库。例如:利用区内400多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16家的优势,建立“江宁百家企业”专题数据库。二是建立特色数据库。利用区域文化的特色,将较为典型且具影响力的地方文献编制成特色数据库。如:“湖熟文化”数据库。三是建立联合数据库。利用区内15所高校馆藏资源,建立联合数据库。2015年5月2日在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中查到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视频等有关江宁地方文献约15,000多条。这些文献正是江宁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联合数据库的建立将给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极大的补给与支持,同时减少了重复建设。

  4 结语。

  地方文献内容丰富,类型载体多样,开发利用亟待加强。通过对江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调研与统计分析,期望为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与举措,从而为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敏。杜定友地方文献学术思想刍议[ J].黑龙江史志,2013(7):54-55.

  [2][3] 江宁区文明办。活用文化遗产传承“江宁记忆”[EB/OL].[2015-04-21].

  [4] 张为农。浅叙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15-04-24].

  [5] 江宁街道。江宁街道大庙社区“农家书屋”成为开阔视野的“大课堂”[EB/OL].[2015-05-02].

  [6] 刘伯初,罗小龙。古村落遗产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探研:以南京江宁区杨柳村为例[J].2014(4):130-1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