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14 共10281字


论文摘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 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 国务院于 2009 年 12 月 12 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是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某一领域科技论文发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 可以反映出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为客观评价学科发展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 检索策略

  选择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该数据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信息较为全面。 以正式出版的文献作为统计依据,不考虑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非公开出版物。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检索词,时间范围为2008-2011 年,检索时间是 2011 年 5 月 6 日,共检索到 826 篇。 为了确保能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将误检和一些学术价值不大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报等去除,保留有学术价值的文献,最终得到文献 576 篇。

  2 文献分析

  2.1 作者分析

  在检中的 576 篇文献中,有 23 篇文献没有标出作者。在标出作者的 553 篇文献中,有 2 篇是以本刊编辑部为作者,有 8 篇是以课题组形式为作者。 在署名文献中,以第一作者统计,共有 528 人。 具体情况见表 1.

  论文摘要

  从表 1 可以看出, 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尚属起步,未能形成核心作者,研究者非常分散,缺少从事深入研究的专家。 其中江西农业大学的朱再昱一人写了 5 篇,有 5 人各写了 4 篇。 分析原因,除了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尚起步外, 也有可能是论文采用的是其它称呼,因而造成漏检。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统计如表 2 所示。 其中,未标明作者机构的有 62 篇。 而在标明了作者机构的514 篇论文中,有 33 名是江西省以外的作者,占5%,而95%是江西省内作者。 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研究并未引起国内学者足够的重视,目前的研究者还局限于本省之内,要多一些省外的关注, 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从作者所在机构的性质来看, 基本分布于高校和党政机关,占了三分之二。其中高校是最主要的作者群,占 44%. 高校作为知识与文化的集散地,必然地要承担起理论研究的重任。从单个单位来看,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较多的全是高校。九江学院以 44 篇居首,其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数量均为28 篇, 南昌大学发表 22 篇, 江西省社科院发表 24篇,是高校以外发文最多的单位。

  2.2 期刊分析

  相比作者的地域分布,期刊分布地域性不明显,虽然仍以江西本地期刊为主, 但是外地期刊也多有涉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的内容学科门类较多,所以各学科期刊都有登载。 登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方面的期刊一共有 202 种,其中北大 2008 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有 45 种, 占期刊种数总量的 22%;普通期刊 157 种, 占期刊种数总量的 78%, 具体见表3. 巧合的是,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登载论文数量占论文总量的比重分别为 22%和 78%,与不同期刊类型的占比相一致。在个刊上,刊载论文较多的全是江西本地期刊,其中《当代江西》刊载论文 40 篇,数量最多,《理论导报》37 篇,《鄱阳湖学刊》30 篇,《老区建设》26 篇。

  论文摘要

  2.3 时间分析

  2008 年 1 月 18 日, 时任江西省社科院院长的傅修延第一次提出了“环鄱阳湖经济生态试验区”的构想雏形[2]. 经过几年的研究,围绕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产出了一大批的成果,体现在科研论文上,数量大增,尤其是 2010 年达 381 篇。 2011 年因为数据库收录的原因,数量尚不多。 具体见表 4.

  论文摘要

  2.4 主题内容分析

  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围绕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经济、环境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等领域。其中几个主要专题的研究情况如下。

  2.4.1 低碳经济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设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必然离不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江西省发改委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行政领导部门之一,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课题组提出,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低碳经济试验区, 必须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开拓新能源工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促使工业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全面发展低碳种植业、大力发展低碳养殖业、以发展林业实现固碳、突出发展加工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努力拓展低碳金融、优先发展商贸物流、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进而推进江西绿色崛起[3]. 包屹红等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状况,指出税收政策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工具, 而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对发展鄱阳湖低碳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够强大、 范围不够全面等缺陷,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完善现行税收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建设[4]. 胡遥虹提出应加快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培养引进低碳型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 打造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区域低碳城市群[5]. 胡俊从江西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角度, 阐述了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及路径选择,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6]. 席鹭军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7]. 另外还有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农业、 低碳工业和低碳旅游业进行了研究。

  2.4.2 农业研究

  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研究, 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两个方面。

  (1)低碳农业

  易启洪等认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应本着因地制宜、务实推进的原则,在发展模式上做出相应选择。 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领导宣传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撑[8]. 黄国勤对农业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以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所提出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 王国辉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 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进而提出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10]. 金姝兰根据温室气体影响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农业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保护性耕作、发展环境友好型施肥体系、 建立健康养殖区和灌溉节水技术及新型农业技术的运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行动和科学决策[11]. 另外,还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 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 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12].

  (2)高效生态农业

  王婷在分析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经验的基础上, 就如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13]. 黄国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类型、 模式和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14]. 戴天放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 3 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等 12 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 并对 3 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分析[15].

  此外, 余达锦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16].

  彭新万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趋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 认为多功能农业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17]. 刘艳芳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来探究该地区农业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从多方面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将会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提出自己的建议[18]. 朱再昱等通过运用 SWOT 分析方法, 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19]. 唐安来等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20].

  2.4.3 工业研究熊才水依据对鄱阳湖区域工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趋势的剖析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分析[21]. 李松志从经济联系度的角度,分析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结合未来发展提出了工业优化布局的重点与格局[22]. 冉红结合鄱阳湖区域的实际,建立了以资源、经济和技术为导向的区域工业生态化测评体系[23]. 朱再昱借鉴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势条件,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为 “六大发展区”和“六大工业基地”[24]. 倪忠民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工业进行了探讨,廖进球对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思考[25-26].

  2.4.4 旅游研究

  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方面。

  (1)生态旅游

  孙冬英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背景及优势条件的基础上,从吃、住、行、游、购、 娱六大产业要素方面探讨了其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构建了产业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实施精品战略、 促进区域生态旅游联动发展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27]. 此外,他在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湖城村”旅游区具有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可行性,从而提出实施政府主导、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形象、整合旅游产品、统一旅游接待管理工作质量的旅游联动开发对策, 以期将鄱阳湖打造成国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28]. 金姝兰等从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入手,构建了环鄱阳湖低碳旅游模型[29].

  陈永林运用 SWOT 分析法,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决策[30]. 刘德豪从品牌定位、品牌 CIS 形象设计、 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四方面提出了旅游营销策略,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富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他还以层级增长极网络理论开发模式为前提, 提出了三级模式的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构想, 并由鄱阳湖经济区的国家级景区的收入及收入增长率的特点总结出了“133 阵形”层级增长极网络, 以促进环鄱阳湖经济区的生态旅游品牌发展[31-32]. 孙冬英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开发优势条件, 认为鄱阳湖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类型应包含纪念品系列、 区域文化生态旅游商品系列、土特产品系列和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系列,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生态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力度、营造良好旅游购物环境、搞好生态旅游商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以及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开发对策[33].

  (2)其它旅游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 除了围绕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外, 还在体育旅游、红色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王燕认为要把握机遇,利用好鄱阳湖的水资源,开发益于健康的体育与旅游市场[34]. 余丽华等运用 SWOT 分析方法, 对环鄱阳湖区域体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35]. 李敏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实地考察,发现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市场的开发研究比较少, 以期对鄱阳湖体育市场经济提供有关的价值参考[3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红色旅游合作是提升区域红色旅游竞争力、 克服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资源及区位优势等使得区域红色旅游合作具有可行性;需要利用人文融合、加强组织管理等对策来实现区域红色旅游合作[37]. 冯安峰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开发经营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38].

  (3)旅游相关问题

    江小蓉在“点-轴”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以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为核心打造系列旅游发展极、建设重点旅游轴线进而构建鄱阳湖区域网状旅游空间结构,有效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9]. 陈宇琦等认为加强鄱阳湖生态旅游服务贸易体系建设具有旅游资源、地缘生态和客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并对国际生态旅游出了具体建议[40]. 李军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基础, 归纳了湖区旅游资源具有级别高、赋存密度大、种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所处地理位置极佳等五大特色,分析了以特色旅游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以特色旅游带动湖区生态环境建设、 经济环境建设等具体措施[41]. 方卫武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营销必须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树立新形象,加强区域整合力度,开展整合营销,实现区域旅游的大发展[42]. 郑智借鉴共生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的有利条件, 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的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43]. 左剑论述了城市旅游发展对城市经济、 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旅游在地理、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地方文化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在行业壁垒、政府引导、经济差异、推进主体、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鄱阳湖城市旅游区域合作应建立共同市场规则、形成发展机制和模式、创新营销观念、产品开发、多种旅游形态相结合等主要发展战略举措[44]. 梅艺华以环鄱阳湖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的现状, 作为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的研究基础, 分析了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优势、劣势、机会与风险,提出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鄱阳湖生态旅游品牌,保证江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5]. 张学玲等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规划、 区域协调开发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旅游线路和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空间战略构想, 并就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46].

  2.4.5 环境与环保研究

  周照华对鄱阳湖九江区域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就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47]. 杨期勇阐述了农村环境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宣传、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 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48]. 石勇从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措施,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彻底解决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寻求一条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新路子[49]. 鄢帮有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 2a 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 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50]. 鄢帮有还分析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回顾了近 30 年来围绕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实践和探索工作, 提出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为了实现生态立法对鄱阳湖生态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需要加强和完善鄱阳湖现有生态立法[51]. 吴若飞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实现途径, 提出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才能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持续发展[52]. 杨励君基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 分析了鄱阳湖的水环境和鄱阳湖区的森林、湿地植被、土地沙化、气象灾害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展现了环境保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建设进行了定位,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53]. 李志萌分析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产业发展的布局和重点, 并提出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措施[54]. 刘士国从采取完善立法、加快管理体制创新、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建立运作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法制途径提出规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风险的途径。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的特点

  3.1 研究成果数量较多

  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较多,从2009 年提出,到现在已取得一大批成果。 2010 年论文数达三百多篇, 因为数据库收录的原因, 导致2011 年论文数量上偏少。

  3.2 研究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从发文的期刊上可以看出, 研究成果质量有待提高,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种类都只有 22%.而且发表的核心期刊大部分影响因子偏低, 高品质的国家级期刊论文数量不多。从研究深度上说,也稍显不足。 在所知的研究中,从论文篇幅上来说,大部分论文的篇幅短小,字数都是三千字左右,五千字以下,占版面只有一二页, 从这上面可以看出论述不够展开,研究也不够深入。

  3.3 较好地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研究的方法很多, 采用了如 SWOT 理论、 点-轴理论等。 尤其是SWOT 理论, 广泛应用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各个方面。

  3.4 研究的领域广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具体的地域范围,也是一个经济区,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科领域众多,目前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各个方面,但同时也突出重点,形成了几个主要研究范围。今后要进一步有重点、有针对地加强研究。

  4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的建议

  4.1 继续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降温, 理论研究也必然会陷入低潮, 但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不能因此而受影响,要继续加强。

  4.2 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研究的投入

   要保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深入, 必然要加大对研究的投入, 从经费和人力上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

  4.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研究工作, 要牢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为平台,开展更多的理论研究,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EB/OL]. [2011-04-25].
  [2] 695 天诞生一个国家战略[EB/OL]. [2011-03-21].
  [3]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的思考 [J]. 价格月刊,2010(12):1-9.
  [4] 包屹红,周秋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探讨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56-60.
  [5] 胡遥虹。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 理论导报,2010(10):17-18.
  [6] 胡俊。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2010(6):7-9.
  [7] 席鹭 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5-87.
  [8] 易启洪,吕洪涛,顾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 “低碳农业”的若干思考与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11(3):622-625.
  [9] 黄国 勤。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0(6):178-180.
  [10] 王国辉。 优化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14.
  [11] 金姝兰, 姚宁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 业实施路径[J]. 山西农业科学,2010(12):86-89.
  [12] 金姝兰,杨光灶,朱子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景观设计[J]. 湖南农业科学,2010(24):8-39,41.
  [13] 王婷, 严卫。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对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发展的启示[J]. 价格月刊,2010(10):35-39,45.
  [14] 黄国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 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2):306-312.
  [15] 戴天放,周丽群,钟明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分区初探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66-69.
  [16] 余达锦, 胡振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 业发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3):231-236.
  [17] 彭新 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J]. 当代江西,2010(12):14-16.
  [18] 刘艳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构想 [J]. 东方企业文化,2010(18):98,94.
  [19] 朱再昱,陈美球,曹建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 SWOT 分析及空间布局研究 [J]. 价格月刊,2009(6):17-19.
  [20] 唐安来,陈汝徐,郑斌。 农业产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 甘肃农业,2008(9):20-22,28.
  [21] 熊才水, 曾鹰。 以 “绿色崛起” 引领新型工业化---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范式 [J]. 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1):1-4,13.
  [22] 李松志, 冯安峰。 基于经济联系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布局优化研究 [J]. 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4):1-4,18.
  [23] 冉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测评体系初探[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04-205.
  [24] 朱 再 昱 ,陈美球 ,曹建华 ,等。 基于产业集群 理 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J]. 改革与战略,2009(5):132-135.
  [25] 倪 忠 民。 发展低碳工业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2):6-7.
  [26] 廖进球。 关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 鄱阳湖学刊,2010(1):32-35.
  [27] 孙冬英,王燕,华梅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2010(6):108-110,114.
  [28] 孙冬 英 ,龚双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山湖 城村 ”
  旅游区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7):
  4094-4095,4098.
  [29] 金姝兰 ,金威 ,徐磊 ,等。 环鄱阳湖区域低碳旅游规划设计[J]. 生态经济,2011(1):149-152.
  [30] 陈 永 林 . 鄱 阳 湖 生 态 经 济 区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的SWOT 分析及策略[J]. 农业考古,2010(6):37-39.
  [31] 刘德 豪 ,刘辉 ,谢利华 ,等。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 旅游品牌营销策划[J]. 中国市场,2010(45):77-80.
  [32] 刘德 豪 ,刘辉 ,谢利华 ,等。 基于层级增长极网 络理论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的研究 [J]. 现代商业,2010(23):63-65,61.
  [33] 孙冬英, 钟淑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7):131-133.
  [34] 王燕, 谢桂英。 利用鄱阳湖水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市场[J]. 商场现代化,2009(29):59-60.
  [35] 余丽华 , 吴京彦。 环鄱阳湖区域体育旅游 SWOT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6):61-64.
  [36] 李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及研究[J]. 考试周刊,2010(54):166-167.
  [37] 黄三生, 卢丽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红色旅游合作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5):2191-2192,2195.
  [38] 冯安峰, 王燕华。 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19):10296-10297,10340.
  [39] 江小蓉。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鄱阳湖旅游开发研究[J]. 农业考古,2010(6):34-36.
  [40] 陈宇琦,李玲,倪贺。 鄱阳湖生态旅游服务贸易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185-187,189.
  [41] 李军, 聂小荣。 以特色旅游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0-23.
  [42] 方卫武,陈晶,付忠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 企业经济,2010(10):154-156.
  [43] 郑智, 刘文辉。 基于共生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0(6):88-89.
  [44] 左剑, 熊铭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旅游若干问题思考[J]. 企业经济,2010(4):61-63.
  [45] 梅艺华, 万佳选。 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基于 SWOT 分析 [J]. 现代经济信息,2010(6):197.
  [46] 张学 玲 ,杨荣 ,陈美球 ,等。 环鄱阳湖生态旅 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J]. 农业考古,2008(3):162-164.
  [47] 周照华, 陈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J]. 九江学院学报,2009(3):80-83.
  [48] 杨期勇。 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5):323-324.
  [49] 石勇,邱华,王洪春。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改善鄱阳湖生态环境[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64-67.
  [50] 鄢帮 有 ,刘青 ,万金保 ,等。 鄱阳湖生态环境 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6):614-618.
  [51] 鄢帮有,严玉平。 新中国 60 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探析 [J]. 鄱阳湖学刊,2009(2):5-14.
  [52] 吴若飞。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实现路径探讨[J]. 老区建设,2009(24):18-20.
  [53] 杨励君,刘铭富,刘良源。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J]. 江西农业学报,2009(1):131-133,142.
  [54] 李志萌, 李志茹。 发展环保产业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化水平[J]. 企业经济,2010(2):57-60.
  [55] 刘士国。 用法制之盾保障区域良性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构建[J]. 环境保护,2010(6):51-5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