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和成长有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疾控科技档案是疾控技术研究活动中形成的科研纪实史料,它既是疾控技术研究连续性开展的依据和凭证,又是疾控技术向更深领域钻研的引颈。加强疾控科技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综合开发水平,对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疾控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动疾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平凉市疾控中心1985-2012年疾控科技档案的计量学分析,旨在摸清目前疾控科技档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高档案质量和管理水平。
1.疾控科技档案研究的主要内容
立足于疾控现状和需求,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既是各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完善疾控体系、抢抓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对平凉市疾控中心在1985-2012年28年间以疾控科研成果和论文为主的疾控科研档案的计量学分析研究表明,该中心科研内容的广度稳步拓展,科研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2005年以来,该中心疾控科技档案的发展为领导决策和技术人员完善科研布局、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在传染病防制方面,对该市11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布、流行因素及其动态演变和防控策略实施效果的研究,为传染病的防控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信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面,通过对卫生应急反应系统和运行机制的现况分析,提出的应急体系建设框架和内涵,对全面提升应急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对克山病、碘缺乏病和麻风病数十年的防治实践研究和防治效果评价,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在疾控信息化方面,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可行性研究,使免疫规划服务趋于信息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1985-2012年平凉市疾控中心疾控科技档案计量学分析
以平凉市疾控中心(包括机构合并后并入的原平凉地区防疫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1985-2012年科技档案(主要为获奖科研成果及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为统计对象,经过核对筛选、整理汇总发现,科研成果39项,论文165篇。其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年度分布:1985-2012年该中心年均取得科研成果1.4项,2005、2006年达峰值,其中传染病防制和卫生应急技术类科研成果5项,占28年同类成果的50.00%,反映出经历了2003年SARS疫情挑战之后,强化传染病防制技术力量和改善卫生应急体系发展的滞后局面成为疾控事业发展的主线,由此引发了疾控专业人员对以上领域的应用性研究的关注。专业论文以1992年最多,达18篇,1996、2000和2010年次之,均为15篇。科研成果与论文的增减周期大致同步,年度分布不平衡,反映出该中心专业人员的科研产出尚未形成常态化发展,但总体处于稳定偏上升趋势,见图1.
获奖级别及期刊分布: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地厅级37项;论文登载涉及期刊35种,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33种,登载论文151篇,占论文总数的91.52%;省级期刊2种,登载论文14篇,占8.48%.论文发表最集中的期刊为《中国地方病防治》(66篇),其他依次为《中国地方病学》(17篇)、《地方病通报》(15篇),《卫生职业教育》(10篇)和《甘肃医药》(9篇)等。
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科技成果项目及发文下限应为:N=0.749×(ηmax)1/2,其中ηmax表示获得科技进步奖最多或发表论文最多作者的数字,本次统计中,最高科研成果(第一作者)获奖6项,最高单人发文量为25篇,其他依次为16、12、9篇等。据此可知,科研成果项目2项或发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28年来疾控科技档案研究的核心作者。据以上统计,28年来该领域共有核心作者13人,占该中心专业人员总数的21.3%,发文量为89篇,占发文总量的53.94%.这大大超过了文献计量学中核心作者发文数应占发文总量20%的要求。可见,该中心疾控科技档案已形成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浓厚的学术氛围已经形成.
主题分布:主题分布能直接反映科研的侧重点和作者的研究兴趣。笔者对204份科技档案的科研成果、论文的篇名词和主题词集合进行词频统计分析,筛选出词频排序处于前20位的主题词,显示近28年该中心疾控科技档案涉及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地方病防治最多,占45.10%,传染病和卫生检测检验次之,占24.51%,见表1.
3.疾控科技档案研究的特点
通过分析,1985-2012年平凉市疾控中心疾控科技档案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3.1连续性,周期长
疾病流行规律的演变和防控成效往往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其学科特点决定了疾控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周期较长。该中心1985-2012年完成的39项科研成果的数据来源时间跨度平均达10.5年,其中,对平凉地区综合防治克山病的历史,研究时间跨度长达50年。
3.2内容多,社会性强
疾控科技档案研究方向涉及社会、管理学科内容;既有针对病例个案或单个病种的研究,也有针对群体或一类疾病的研究;既有本专业结构专题独有的研究内容,又有涉及地理、气象生物和信息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可以说,疾控科技档案具有政策性强,科学性强,不受单位、地域限制的特点.
3.3广度不足,门类单一
通过主题分布的统计分析可见,该中心急性传染病和卫生检测检验的相关研究未能占据应有比重,慢性病、职业病、食品安全和健康教育等学科及体现学科特点的现场性、实践性和信息化的研究处于空白或边缘化状态。
3.4信息收集重复,共享性低
一方面,疾控机构各专业门类监测数据相对独立,缺乏规范统一性,存在信息重复收集、上报,利用率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业务档案管理较为封闭,各科室管理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信息,互不开放。这就要求我们档案管理工作者拓展疾控科技档案空间,在保证科技档案资源保密性的基础上实现多途径、开放式共享,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4.讨论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平凉市疾控中心1985-2012年现有档案馆藏内容,主要以获奖的科研成果和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为统计对象,未涉及疾控研究的专着、论文集以及课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面。同时,由于机构撤并过程中部分疾控科技档案资料的遗失,难免挂一漏万,不能完全反映近28年来疾控科技档案研究的所有情况。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凉市疾控中心疾控科技档案在年度、主题、期刊、作者发文等方面分布均不平衡,研究主体还面临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从数量上来看,对疾病预防工作在科技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的机构主要分布于地方病和传染病防制等相关业务科所;从职称层次上来看,以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从年龄分布来看,多集中于43岁及以上人员,长期的实践促使其产生丰富的理论成果,不仅论文较多,也产生了许多理论性、指导性较强的科研成果。因此,如何发挥科研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疾控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用翔实的科技档案信息支持各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决策实施与管理,是疾控科技档案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