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检索论文

高校BBS对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冯娴君
发布于:2023-01-30 共13226字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 BBS 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基本平台。高校 BBS 对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新一代大学生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更加便捷地获取资料、交流情感、提升能力。高校 BBS 在大学生成长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高校 BBS 对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政府应当进一步做好立法行政工作,规范网络行为;高校应当进一步建设好 BBS 平台,规范交流机制;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教育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大学生也要深刻了解 BBS 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高校 BBS 大学生 信息鉴别能力 影响

Influences of college BBS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college BBS has become a basic stage for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act of college BBS on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uthentic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ecollege students can get information, exchange emotion and improve abilities easily with the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college BBS helped the college students a lot during theirdevelopment, meanwhile its negative influence shouldn’t be neglected. The government shouldbe work out some rules and laws to normalize the activ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the BBSstage and normalize the exchange mechanism. Teachers should give the correct moral leadduring their educat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authentication abilities.However, the students should know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 of the BBS impact to enhancetheir self-educ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 college BB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influence

目 录

  前言

  一、高校 BBS 广泛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一)高校 BBS 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

  (二)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概述

  (三)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机制

  二、高校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以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论坛为例看高校 BBS 的发展

  (二)高校 BBS 对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 BBS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的完善措施

  (一)政府应当进一步做好立法行政工作,规范网络行为

  (二)高校应当进一步建设好 BBS 平台,规范交流机制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教育工作

  (四)大学生要深刻了解 BBS 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网络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自进入大学以来校园论坛(以下简称高校 BBS)这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成为我了解信息的全新方式。通过将近四年时间的了解,我对高校 BBS 这个全新的信息发布与接收渠道产生了兴趣。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与切入点,着重研究高校 BBS 对大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这篇论文。

  本文将从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机制、现状以及完善高校 BBS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信息鉴别与评价

  一、高校 BBS 广泛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一)高校 BBS 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

  网络论坛,即“电子公告板”,简称 BBS,英文全称为 Bulletin Board System,。在BBS 中,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以文字的形式贴上去,与他人进行网上对话。BBS 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信息的,当时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1]

  BBS 的出现早于互联网。1978 年,克瑞森和苏斯借助当时刚刚上市的 Hayes 调制解调器将两台苹果机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 BBS。软件销售商考尔金斯看到这一成果,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在他的推动下,CBBS(Computerized BulletinBoard System/Chicago)调制解调器组成的第一个商用 BBS 软件包于 1981 年上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BS 在中国兴起并迅速风行。

  BBS 是高校校园局域网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网站的重要版面,可以说只要有网站,就必有 BBS。从 90 年代开始,各大高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 BBS,并迅速壮大,这对于繁荣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作为大学生信息交流平台的高校 BBS 应运而生。高校 BBS 基于校园网运行,由高校开发管理并以在校师生为主要受众对象,具有较大程度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大众传播界的一种重要典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麦克斯威尔和唐纳德·肖在其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斯蒂芬·李特约翰的《人类传播理论》一书对议程设置有着这样的阐述: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媒体要讨论哪些事务是重要的,形成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公众的思想,或者是与公众的思想进行互动,形成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决策者的思想,或是与决策者的思想进行互动,形成政策议程。理论家们用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来表述这一理论: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又影响了政策议程。[2](P.371)

  但在现实生活中,或者说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议程设置理论并未严格按照理论家们提出的模式起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里,网络媒体中大众的参与性与传者、受者的统一性使得议题设置理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是议题设置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政府的要求或是媒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赋予他们希望受众了解的“议题”

  以重要意义。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媒介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思想,构成了公众议题,最后公众议题再构成政策议题。而在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里,特别是 BBS 等互动交流平台的出现,使得受众成为了议程设置的主体。传者、受者统一为一体的受众可以自由地在 BBS 中发表他们感兴趣的议题,而其他受众则可根据他们对议题重要程度的判断对议题进行回复、讨论。当论坛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议题是重要的时候,公众议题就形成了。公众议题的出现会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大量的对同一主题的关注使得这个议题成为了该媒体的媒介议题。

  在普通的论坛中,也许公众议题并不能引起政府的注意,但在高校 BBS 这种校园媒体中,公众议题、媒介议题往往会构建学校的政策议题,而学校对于某些事件的处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公众议题和媒介议题,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概述

  信息鉴别能力是用户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来说所谓信息鉴别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检索系统中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判断和取舍的能力, 其中尤以对信息的相关性判定为核心内容。[3]信息鉴别,也可称为信息辨别或者信息识别等。信息鉴别能力,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与识别能力。在网络世界中,信息鉴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缺乏这一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被虚假信息、陈旧信息、无用信息等包围。

  信息鉴别的内容包括相关性鉴别、可靠性鉴别、新颖性鉴别以及适用性鉴别。

  相关性鉴别是指大学生对系统信息与检索要求之间关联、物合程度的判定。相关性鉴别最早始于信息的搜集,从我们查找第一份信息的那一刻起对信息的相关性鉴别就开始了,这一活动一直贯穿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就难易程度而言,这种鉴别也是相对最容易的。如今,随着因特网的使用,通过对信息的相关性鉴别,大学生们可以轻易地检索到大量符合要求的信息。

  可靠性鉴别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真实程度的判定。当前信息出版存在大量的假、劣、错现象,内容污染严重,尽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却是相同的, 都会误导大学生,给我们当代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可靠性或正确程度的鉴别。信息可靠性鉴别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关键应以严肃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

  新颖性鉴别是对信息所表达内容的新旧与先进程度的判定。随着信息产生速度加快、数量激增,信息的老化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外有学者认为,进入年后,信息的半衰期将缩短至几个月、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过时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无用。判定信息的新颖性,信息的出版发布时间是最好的标准。技术上越新、发布时间离现在越近的信息就越新颖。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如果某一信息的出版发布周期过长,转手次数过多,或者经过包装、改头换面而没有实质性的学术技术创新,即使刚发布的也不能说新颖性有多高。

  适用性鉴别是对相关信息与大学生具体需求之间合用程度的判定。对信息的适用鉴别是大学生进行信息鉴别的最后一步。适用性鉴别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适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的多重适用性。判断信息的适用程度关键是对信息的透彻了解和信息使用对象条件和要求的全面把握。

  (三)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机制

  近几年来,以“水木清华”、“饮水思源”、“小百合”等为代表的高校 BBS,因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信息多样性、自由性、虚拟性与匿名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社会和学校里的各种事件,无论大小,都会在 BBS 中得到迅速反应,BBS 逐渐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 BBS 的这些特征又成为了影响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重要机制。

  高校 BBS 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相对于以往传统的信息渠道,高校 BBS 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显然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使原本清晰明了的信息变得纷繁复杂、难以辨别。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BBS 上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观念以及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相当激烈。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BBS 向大学生传播反动、消极、迷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西方敌对势力甚至将BBS 作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工具。大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思想观念也不完全成熟,因此长期接触 BBS 的学生难以鉴别信息的真伪、善恶,容易受到 BBS 中所隐藏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以前接受的主流思想产生动摇,亲近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而动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至于不同程度地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高校 BBS 中信息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BBS 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甚至淫秽、迷信、反动、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太强,久而久之,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可能对不良信息由欣赏走向趋附,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影响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在高校BBS 中,经过“把关人”的把关,一些非法的、有害的信息被排除在外,无法危害大学生。但是,把关人的精力有限,信息的多样性促使一些虚假的信息逃过把关人的眼睛,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此时,就需要大学生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发挥作用了,通过对大量的广泛的信息进行鉴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高校 BBS 中言论的自由性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监督,而在高校 BBS 中,网友们可以自由地发布消息和提出观点、看法,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一旦大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不满,高校 BBS 就成为他们直接表达和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由于缺少了传统社会的束缚,一些网友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散布谣言,进行网上谩骂等,以至于主流声音在 BBS 上成了被攻击的对象,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批判的东西反而成了被歌颂的对象,进而使得其他大学生在高校 BBS 中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高校 BBS 的虚拟性、匿名性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提供虚假的注册信息,而不必承担道德责任。通过 BBS,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不必担心法律、道德和行为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因而,BBS 上会出现大量虚假的、夸大的甚至危害健康的信息。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更关注自我,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忽视外界信息的真伪性、善恶性,难以辨别信息对自身的影响优劣。同时,BBS 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泄的平台。大学生自身也会在一定的情绪下发表一些不实的甚至危险的信息,虚拟的、匿名的特性可以使其毫无顾忌、为所欲为。

  二、高校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以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论坛为例看高校 BBS 的发展

  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BBS 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校园媒体,现有4 个分类讨论区共 20 个板块,涉及时事、情感、生活、学习、艺术等层面。自 2006 年进入常熟理工以来,本人就养成了逛 BBS 的习惯,是“五月阳光”的忠实浏览者。

  据了解,2005 年前的“五月阳光”是一个供广大学生自由交流、兼容并包的平台,讨论的话题比较广泛,且关注时事,一旦国家、社会发生一些事件,网友们都会积极地在“五月阳光”上讨论。

  2005 年 3 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五月阳光”实行实名制管理。实名制管理之后,学校将一些抱怨学校制度、后勤服务、揭露校内不良现象的帖子通过把关制度删除,同学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在 BBS 上畅所欲言,很多用户对它失去信心而离开了“五月阳光”。据调查,2006 年开始,“五月阳光”的人气开始逐渐恢复。由于此前严格的把关体制,使得同学们开始习惯于在 BBS 上发些无关痛痒的主题,大家很少再在其上讨论时事,也很少在其上发表抱怨,似乎大家也已习惯了这种发帖方式,“五月阳光”上的帖子数量比 2005 年有所增加。

  2008 年,不知从何时开始,“五月阳光”上开始重现一些抱怨的帖子,有抱怨学校体制的、抱怨学校工作人员的态度的、抱怨后勤服务的、揭露校园里的不良现象的,而“五月阳光”的把关人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将这些帖子全部强制删除,而是仅仅根据帖子言论的激烈程度对帖子加以控制。

  同时,本人还发现,同学们在“五月阳光”上发表的“抱怨帖”极易激起同学们的共鸣,每次抱怨的帖子一出现,都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当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时,公众议题就形成了;大家对同一主题的广泛讨论往往构成了当天或几天内讨论的主要论题,媒介议题也因此出现。学校对 BBS 的监控使得学校可以很快地通过 BBS 上讨论的热点话题了解同学们对某些事件的不满,为了稳定民心、解决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学校往往会将大家抱怨较多的问题提到学校议程中来,集中起来进行解决,从而构成了政策议题。

  至此,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已在我们的“五月阳光”中初具雏形。

  本人对“五月阳光”论坛在 2009 年 10 月至 12 月这三个月中经常出现抱怨并容易形成公众议题的版块中的所有帖子(不包括被学校把关删除的帖子)进行了统计,并对引起网友们广泛讨论的帖子作了归纳、总结,得出了在这三个月期间“五月阳光”中讨论激烈、被大家普遍重视并形成公众议题的主题。

  结果显示,讨论最多的两个主题为食堂问题和宿舍安全问题,有关这两个问题的主题贴数量很多,且帖子总量极高。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感同身受且与平时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共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同学们看到抱怨食堂问题、宿舍安全问题的帖子时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感,他们很多人都和发帖者有着共同的经历,或是害怕类似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往往会使大家赋予这类话题非常重要的地位,形成对该话题的关注,进而积极参与讨论。即使不在网络上发帖,他们也会将这一论题带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议题就出现了。

  现实生活中的探讨与 BBS 中的讨论往往会将 BBS 上讨论的主题从纯粹的对某个问题的探讨发展为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往往会将矛头指向学校的相关部门,呼吁相关部门积极解决问题,随着讨论人数的增多和帖子数量的增加,这一讨论话题就成为了 BBS 上的媒介议题。

  学校对 BBS 的关注使得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看到 BBS 上的相关帖子,了解到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当学校觉得这个议题是重要的、一定要解决时,相关部门就会将这类问题提交到其议程中,构成政策议题,并予以解决。

  学校对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当解决方案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期许或触及某些人的利益时,公众议题又出现了,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高校 BBS 对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消极影响

  现如今,由于高校 BBS 的盛行,几乎所有当代大学生都成为了 BBS 用户,为高校BBS 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 BBS 作为一种虚拟性、开放性的自由交流手段,因其自身缺陷,也给大学生的信息鉴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虽然当代大学生较之以前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大多数学生向广泛性和隐匿性并存的 BBS 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更甚者由于好奇心强、鉴别力差而沉迷于 BBS 忘却学业。更有一些大学生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失望和回避,在虚拟的校园 BBS 中寻找自我实现。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状况给了良莠不齐的信息可趁之机,使高校 BBS 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主阵地。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不良信息的渗透。高校 BBS 由于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的一块阵地,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识形态间往往存在着冲突与对抗。一些敌对势力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想尽一切办法将不负责任的甚至反动的言论通过高校 BBS 渗透到校园中来,给我们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构成了威胁。

  一些高校的 BBS 在管理上、技术上的漏洞和不足,也使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者有机可乘,大大的威胁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向上发展。

  高校 BBS 信息纷繁复杂,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高校 BBS 上不同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激烈冲突,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冲突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就更为明显。同时,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也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如何提高广大学子的信息鉴别能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校 BBS 站点暴露出来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多。高校 BBS 作为一种网络形式,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但也有少数学生以为在网络中可以不受现实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的、不负责任的信息,进行网上谩骂等。这些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肆虐给其他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构成了威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信息发布过程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总体信息鉴别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大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自我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 BBS中的不良虚假信息不断扩大化,传播对象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

  高校德育的滞后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我国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无疑会对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起相当大的抑制作用。[4](P.168)而高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但是“两课”教材内容普遍陈旧、滞后,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几乎很少有专门讲解鉴别网络信息的章节内容。“两课”之外的计算机课,只重视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几乎没有探讨网络信息鉴别,其它学科教学则完全不沾边。只有少数学校的一些社团举办过类似“倡导文明、理性上网公约”的活动,但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

  网络信息鉴别、网络道德教育在多数高校中几近于空白。

  三、高校 BBS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的完善措施

  针对高校 BBS 对当代大学生鉴别信息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政府、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角度提出了建议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一)政府应当进一步做好立法行政工作,规范网络行为

  对于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不良虚假信息猖獗的现象,政府应当通过加强网络基础性法律立法工作来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我国政府早在 2000 年就开始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2000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颁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颁布《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2 年我国新闻出版署、信息产业部颁布《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 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 2005 年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则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立法不仅包括新法律的出台,而且包括对现有法律的修改完善。我国已有的一些网络立法过于注重法律规制,规定各类禁止性行为或义务性行为较多,而缺少在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及相关权益方面的规定。当前,对专业性比较强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在法律中要能够单独明确或规定,比如在《刑法》中单独列一章或一节关于网络犯罪内容,这样既可以指导司法实践,也有利于打击犯罪。通过规范网络行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法律约束不失为一个提高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好办法。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对发布虚假信息的人给予相应的法律惩罚,才能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出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由于道德问题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通过立法、颁布道德准则等形式将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网民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高校应当进一步建设好 BBS 平台,规范交流机制

  首先,高校应当进行适当的网络把关,及时根除不良信息,主动化解高校 BBS 信息的负面效应。高校 BBS 的网络把关主要针对网络信息的“失范”而言,网络上匿名的传播方式和更为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在带来了更为真实表达的同时,也很容易导致信息“失范”,这种“失范”具体体现为谣言、流言、人身攻击以及舆论暴力等非常态信息。

  这些非常态信息传播在校园突发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活跃,引起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处理不好同样可能向现实生活蔓延。针对此,管理者应该和论坛管理员(即版主,亦称斑竹)建立定时联系,进行充分沟通,逐条审查,及时删除不良帖,尽量将高校 BBS 上信息的负面效应减到最小。在把关阶段,高校管理者应该注意:把关对象的明确性和把关行为的适可而止,把关不应该成为干涉大学生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借口。因而,高校管理者应当呼应政府政策,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自发的网络舆论平台,进行适当网络把关,及时根除不良信息,主动化解高校 BBS 信息的负面效应。

  其次,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内部提高其信息鉴别能力,同时,政府提倡高校 BBS“实名制”管理,以解决虚拟性与匿名性为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由于 BBS 匿名性的特点,制度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大学生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放纵自我,偏离道德规范。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自律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观察、识别、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培养其诚信、自尊、自爱的品质,使每个学生主动地维护网络的健康运行;另一方面,高校 BBS 应当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因为,在实名制实施以前, 大多数高校BBS 用户可以自由的匿名发表意见, 这也是大多数人偏好使用高校 BBS 的直接动因, 但也因此给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虚假消息或不良舆论提供了可能性。

  实行实名注册制度, 是确保 BBS 用户积极的运用信息发布和言论权利的有力手段, 对于高校 BBS 的良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也起到了无法磨灭的作用。

  再次,高校应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 BBS 工作队伍。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政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高校自身应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 BBS 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5]具体说来,除了成立一支为把握高校 BBS 发展总方向的专职工作队伍以外,还要选聘一批觉悟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高校 BBS 的基层管理者,以便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想法。另外,要注重培养一批识辨能力强的大学生网民成为 BBS 精神领袖,从而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提高大学生总体的信息鉴别能力。

  第四,高校应当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是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原因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意识的缺失。高校在重视外部原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内部因素,但是力度确实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德育的时代性问题上,也即网络道德的培育上不够重视。

  高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两课”的教材内容普遍陈旧、滞后,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几乎很少有专门讲解网络道德的章节内容。而对于网络信息鉴别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网络信息鉴别、网络道德教育在多数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几近空白。

  “科技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渠道的扩大,要求德育的内容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是依靠行政权力实施不容大学生选择的教育,而是作为学生的导师、预问,发挥启发、诱导作用,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入角色,进而达到德育目的”。[6]因此,在网络社会中,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采取以辨识、鉴别为主,辅之以传导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可以课上、课下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等多种并行。

  另外,高校应着力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大力强化高校 BBS 信息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网络化、信息化之前,高校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的管理,都体现为一种集中化、垂直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分别以校、院、系为基本单位,架构层级化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级责任制。这种管理模式在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这种传统的管理体系在公开性、公平性、针对性方面有所欠缺。[7]

  现如今,网络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的分布式网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层级化管理模式的缺陷,相对于以往的集中式管理体系,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平等性为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意见表达依据,有利于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通过舆论互动实现一种制度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

  鉴于此,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特别是高校 BBS 对高校传统管理机制的良性促进与互补作用,大力提升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并能够控制自己不在 BBS 上发布不良信息,危害大学生自身的健康。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教育工作

  针对高校 BBS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点,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并不完善,如果放任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驰聘,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治人正如治水,“可导,可疏,可泄,可堵……”,而在此处,正确引导无疑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

  高校 BBS 中的议题具有意见分散多元、追随现实主流话题、贴近生活、情绪化明显、探讨不够深入的特征。但是高校 BBS 的特性决定了唯我独尊的言论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高校教师应表现出“海量”的气度,热心地参与到高校 BBS 社区的互动里,用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引导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教师主动研究 BBS 文化,灵活有效应对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疏导。而且应该把握高校 BBS 的走向,对可能出现和已经露出苗头的问题,教师要提前发表帖子,在网上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言论,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以及对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全新要求。对 BBS 的引导和管理工作,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业务上尽快熟悉、处理上及时稳妥,做到“守土有责”。用一腔热情,做一批实事,暖一片人心;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以各种形式对广大学生普遍进行信息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和教育。

  特别是要注意增强重视网络作用的意识、提高利用 BBS 做好工作的能力。

  另外,教师要鼓励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讨论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意识,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监督与引导共举”的原则,注意区别对待 BBS 上的各类帖子,一旦出现反动、色情、封建迷信等不利于安定团结和校园稳定的信息,要坚决删除,并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一些格调不高、颓废消极的信息要加强正面引导;对大量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的信息要解疑释惑,及时答复、解决。应该而且能够解决的要抓紧解决,尚不具备条件的要耐心说明,对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采纳。通过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四)大学生要深刻了解 BBS 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针对高校 BBS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影响机制,我建议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来增强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消除网络虚假信息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既要了解其正面影响,又要意识到其负面影响,努力增强自身对可靠性信息的鉴别能力。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不断完善,提高大学生素质,适应社会对人的终身教育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8]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渗透性,高校 BBS 和社团、教室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三点一线”,因而其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包括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影响,特别是信息的可靠性鉴别。

  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一,积极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不止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学段实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也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因为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从某种意义说,他成了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应果断地站在变革的前沿,对这种知识加以组织。这样,便要求教育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以教为主转变为强调以学为主,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不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第二,加强是非观教育,培养自辩能力。传统教育时代,是非观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便可以完成,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一,学校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地,甚至一些危害学生的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向广大学生接踵而来,甚至侵蚀着当代大学生,混淆着学生的是非观,影响着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大学生应加强是非观教育,培养自我辩识能力,从而在使用 BBS 的同时,能够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辨析、评价和批判,识别各种错误思潮,提高可靠性、相关性信息的鉴别能力。

  正如萧伯纳所说:“要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批判性思维可使我们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就难以接近真理,我们就只能处于被动,只能接受、顺从,实际上是无知和愚蠢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在高校 BBS 中提高信息鉴别能力,才能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健康成长。

  结语

  本文由浅入深,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阐述。首先研究了高校 BBS 的发展历程、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分析了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机制。其次,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的“五月阳光”论坛为例探讨了高校 BBS 的现状,分析了高校 BBS 影响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负面影响。最后,针对现状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 BBS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的措施,为我国高校 BBS 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建议,从政府、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角度提出建议,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陈树春:试论 BBS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2 期。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周广学:论用户借息鉴别能力,《情报杂志》2001 年第 8 期。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 号。

  惠保德:信息化社会的高校德育应对策略,《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 年第 9 期。

  宁家治:基于 BBS 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讨,《文教资料》2009 年第 4 期。

  钱锐: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第20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