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区块链技术下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

来源:出版广角 作者:赵秋利
发布于:2020-03-19 共5283字

  图书馆毕业论文(设计范文8篇)之第八篇

  摘要: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制度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不仅助推了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还给图书馆建构了和谐的版权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区块链的点对点技术实现图书馆数字版权确权模式,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图书馆数字版权交易模式,通过时间戳技术建构图书馆数字版权溯源机制,进而开辟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新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版权,数字版权管理

图书馆毕业论文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图书情报系统的技术架构、组织体系和发展方向不断演进,而区块链与这些技术协同、叠加,迅速产生双重效应,占据了当前信息技术的前沿位置,引起各国政府和研究部门的高度关注。从定义角度理解,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存储和验证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的共识算法来生成与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技术保证节点数据传输与访问安全、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进行编程和数据操作的全新分布式技术架构或计算方式,是云计算技术的升级加强模式[1]。“区块”相当于把一些分散的信息按照密码学算法生成的集合体打包成块连接起来,“链”则是指各个区块之间利用信息加密技术形成的链接,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节点数据库上的所有交易数据和历史信息,然后通过非对称加密、点对点记账和智能合约等功能干预保证参与区块链的用户不需要任何中信机构担保即可达成网络信任协议,从而共同维护数据库的安全。简单地说,区块链相当于一个由全体用户共同参与和维护的交易账本,其五大技术特征(智能合约不可抵赖性、时间戳可追溯性、非对称加密安全性、点对点去中心化、免信任不可篡改性)决定了账本的安全、可靠。随着区块链的迭代演进,其五大技术特征势必为当今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带来新的理念。图书馆界应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版权管理工作二者的融合,引入区块链技术,以战略、发展、客观的眼光平衡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相关权益人的关系,有效地助推、优化图书馆数字资产管理,切实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的作用,为用户及时推送可靠的数字资源,同时建构和谐的图书馆版权生态环境。

  一、区块链在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区块链研究,以“SU=区块链”或“SU=区块链*图书馆”为主题,以CNKI为检索源,主题词中包含“区块链/blockchain”的文章在国内最早出现于2015年,当时区块链概念为人所知但未有实际应用。2017年为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元年,国内对区块链概念进行普及和引进介绍,主要涉及区块链在金融、仪器仪表和银行业的初步应用,2019年关于区块链的研究已经覆盖了教育、供应链、消防安全、媒体文化、电力系统、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医疗服务等各个行业。2016年10月,中国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引领全球迈进“区块链可信数字经济社会”,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第一次将区块链技术正式写进国家文件。2017年5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公布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区块链的标准化形成,为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各个行业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此后区块链在国内逐步发展[2]。国外关于区块链技术有很多落地应用实例:德国于2013年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德意志银行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交易结算领域;英国2016年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战略;格鲁吉亚国家公共登记处启动了区块链土地所有权登记项目;爱沙尼亚共和国正在建设数字社会;迪拜计划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布政府文件;美国多家金融机构联合组成了R3区块链联盟,相关政府机构显示出对区块链的兴趣,纽约一家新兴出版公司Civil Media Co.(civil.co)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创造一种新型的出版物[3]。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区块链技术涉及各行各业,但与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结合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为数不多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区块链端的系统研究,即以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为出发点,立足于介绍区块链的强大功能和对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鲜有从二者契合与如何契合这一具体角度探讨区块链架构下的知识产权管理。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征,以及系统的开放性、透明性和信息不可篡改性等特点恰恰契合当今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契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从国外研究实践可以预测,区块链技术虽然在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但由其技术特点决定的潜力和优势显而易见,“区块链+数字版权”势必成为图情发展的新方向,依据区块链技术特征和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现状,完全可以将二者融合,探讨基于区块链架构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问题。

  二、现有的数字资源保护困境和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

  信息化时代,数字版权授权问题日益凸显,授权量激增,而现行的数字版权管理体制远远跟不上数字信息的发展速度,呈现耗时长、用权变现难、成本高、溯源困难等特点,与电子信息时代的数字版权贸易严重脱节。同时,现实中也不乏图书馆因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出现信息资源泛滥、版权侵权的问题。两年前广为流传的北京郊区的篱苑书屋,被美国一家网站誉为“中国地区唯一上榜的‘世界最美图书馆’”,然而其却被曝充斥着大量盗版书,经查证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图书馆都称不上[4],强烈的反差,是当今图书馆界最大的尴尬。近年来,我国涉及图书馆网络版权的典型案例特别多,权威资料统计显示,北京地区人民法院自1999年开始审理网络盗版、侵权和数字财产纠纷案件以来,案件数量已从开始的每年几件发展到现今的每年千件以上[5]。

  以上数据严重影响当代图书馆的声誉,更凸显了当前图书馆数字资产管理制度亟须升级的现实问题。现代图书馆从事数字信息服务是无法绕开版权问题的,责任风险和版权纠纷不可避免,数字版权管理已成为当代图书馆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用户在图书馆提升数字信息供应链价值的同时对其数字版权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数字版权风险无外乎两种:第一,原创数字作品被侵权;第二,使用未授权的数字资源。这两种行为虽然可以通过着作权法加以保护,或者通过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手段进行技术保护,甚至以合同约束等,但不论是法律的事后保护还是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只是限定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并不能预先避免盗版行为的发生,对于权利人后期的维权和举证仍然无能为力。因此,目前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确权、版权维权和版权溯源问题的解决是当务之急[6],甚至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中。

  区块链可称为时代之需,能快速实现数字资产的确权、维权,其之所以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由区块链的P2P网络、智能合约、时间戳、共识机制、数字签名等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性所决定的,这些技术有望解决图书馆数字资产盗版严重、管理滞后、费用高、维权难的问题。依靠区块链技术,知识所有权可以实现实时更新,为每一种知识产权的转让提供无法篡改的跟踪记录。比如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版权保护领域,通过发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软件发行的每一份授权许可或着作人拥有的作品版权进行记录和跟踪,完全可以使作者对自己的知识产权有更强的控制权,而区块链潜在的互通性也能实现世界各地公民之间的知识产权转让,为全球知识流动助力,并且操作非常简单。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程序算法自主记录规则和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确定侵权主体并快速定位,利用带有时间戳信息的点对点分布式数据库记录数字资产的产权链信息和资产所有权情况,这样知识产权被盗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区块链技术正式运用于图书馆领域的标志是2019年6月深圳一家区块链主题图书馆建成使用[7]。近年来,日本、英国、美国和中国政府均相继出台了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区块链在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面的应用初见端倪。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机制

  区块链的基础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数据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数据层是最底层的技术,可实现数据存储和账户交易,此时的区块链相当于一个不可更改的分布式数据库,客户在数据层完成版权在线登记;网络层是通过P2P技术实现P2P组网机制、数据验证机制和数据传播机制的分布式网络,客户在网络层上完成节点验证,实现版权溯源;应用层体现生活应用场景,接受用户信息并反馈给上一节区块链,获取结果后返回客户端,在应用层用户可以编写智能合约,开发更为广泛的数字出版区块链生态系统[8]。区块链各个层面互相支撑,帮助图书馆建构和谐的版权生态环境,而区块链的点对点技术、智能合约、时间戳技术则为图书馆数字版权保护中的版权确权、版权交易和版权溯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以点对点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确权模式

  确权是资产合理流通的前提,是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逻辑起点。我国法律规定,作品一旦完成,无论出版还是发表,作者都将取得着作权。但这种自动获得版权的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尤其对图书馆来说,开放存取模式下图书馆提供的各类型学术成果增加了被剽窃和滥用可能,传统的版权管理体制已无法保证权利主体的真实性。由于数字信息和网络产品内容繁杂,视频、音频、图片、动漫与文字结合,不同内容的权利人作品成分杂糅,而传统确权制度的审查形式和证明力有限,作品权属证明难度非常大。

  点对点技术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可提供一种不可更改的非中心化信任机制,即通过分布式账本,建构泛在“去信任”化的网络环境下的全链节点地位平等的、集体参与的、透明度极高的、具有较强安全保障的共信机制[9],通过共信机制,区块链可以对作品的初创、完成和定稿实现及时准确的全链记录,所有节点共同承担数据的验证和传播工作,以及对数字版权流转的全程跟踪监督,从而实现区块链技术下的数字产品确权管理,弱化因社会其他因素对图书篡改造成的确权问题。为了避免作品因移位或嫁接不能证明作品权属,点对点技术也可以通过提供作品某个时间点的存在性信息证明该作品的唯一版权身份,这不仅简化了传统版权确权耗时耗力的程序,还提高了确权的准确性,增强了确权的客观性。

  2.以智能合约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数字版权交易模式

  图书馆丰富的原创产品在版权交易过程中,极易出现版权交易冲突问题,而智能合约是数字形式的计算机协议,可以验证、推进合约履行,也可以促使合约终止或失效。基于这一特性,图书馆可以为处于图书馆区块链上的每个用户提供数字产品版权确权后的授权服务。图书馆可利用智能合约不可篡改的特点使作品、版权许可、转让条件或者权利人等所有数据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结构实现全链传播、全链可视[10],同时对作品设定授权内容,明确限定该作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这样既能帮助数字资产完成权属证明,又能改善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联络隔断、信息封闭的状态,保证数字产品被充分利用、合理传播。

  区块链模式下,图书馆数字版权交易相当于创建者与产品使用者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进行版权购买赎回及购买支付,当购买完成结果返回第三方,基于数字资产确权业务完成后生成的时间戳缩略数字信息并保存在区块链中,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对作品进行设定,完成作品的自动化使用授权。图书馆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执行与用户预先约定的承诺协议(数字产品内容),根据交易代码,一旦预先设定的条件被满足,合同条款即可自动执行,完成数字产品交易,用户和图书馆均无法干预,具有可追溯性和可信性。这种方式由于对版权交易进行了数据加密,实现了对版权权利人的保护,可以完美解决图书馆、出版社与馆配商的版权交易问题。

  3.以时间戳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数字版权溯源机制

  时间戳相当于一个加密后的证据链,指一个能证明一份数据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可验证的、完整的数据,通常是一个字符序列,唯一地标识某一刻的时间[11]。用户把特定时间内生成的信息打包成块盖上时间戳,与上一个区块相连,下一个区块首页包含上一个区块的索引信息,随后在本页加入新的数据从而形成新区块,首尾相连,前后印证,最终形成区块链。区块(完整历史)+链(安全验证)=时间戳,区块链用户在每个区块都盖上时间戳,根据一致性原则相互制约和更新账本,防止篡改,从而形成一个不可伪造的数据库[12]。

  针对数字产品溯源费时费力的痛点,时间戳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是防伪溯源的利器。运用时间戳技术联动数字产品,记录每一个数据,修改每一项内容,汇集为互相关联的数据集合,可构成一个透明、可信的分布式账本,形成数字版权溯源链条。基于时间戳的数字产品,其原始信息需要经过图书馆或者相关权利人授权方可查询,因此会永久留存且不能随意篡改,图书馆或相关权利人可向数字产品区块链各个节点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回溯产品的使用情况,跟踪记录、锁定产品使用行为,利用时间戳的唯一性实现图书馆数字版权的有效管理[13]。

  参考文献
  [1]严珊.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馆藏借阅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4):78-81.
  [2]李皎.区块链数据通信性能优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3]Nancy K.Herther.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J].Online Searcher,2018(9):41.
  [4]毛建国.“最美图书馆”尴尬也是乡间文化的尴尬[N].长江日报,2017-09-21.
  [5]王靖.网络环境下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困境与对策[J].科技与法律,2016(1):172-185.

点击查看>>图书馆毕业论文(设计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
原文出处:赵秋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J].出版广角,2020(03):49-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