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动物名词可以彰显出一个地区,民族或国家的语言特色,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是研究当地文化的重要凭据之一。普通话与豫方言中动物名词在构词法与文化含义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命名理据和对传承古语词上也存在差异:普通话中的动物名词多用联合型和偏正型,豫方言则多用偏正型;豫方言中的动物名词大量的不同的雌雄称谓表明河南地区对家庭饲养业的重视。
关键词 : 普通话:豫方言:动物名词:对比,
动物名词是表示动物名称的词。有的动物名词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拜,在俄罗斯视“燕子”为吉祥物等。动物名词是词汇系统中相对开放的一类特殊聚合群,透视动物词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寓意,既有助于加深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又有利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1]
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按照语音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晋语,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等19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保存了古入声;一类属中原官话,包括郑州市、开封市等11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入声消失。[2]在河南省内部,方言词汇有较大地域性差异,并不是所有方言词在河南省内部都完全通用。现在通常所说的河南方言(以下简称“豫方言”)多是指河南省内部大部分人所使用的,在大部分地区所通行的,所以一般指的则是使用人数多的中原官话,因此在本文中的豫方言是以中原官话为主,以晋语区为参考。
一、普豫方言动物名词的构词法对比
以下从词的内部结构规律即词素结合方式方法来探讨普通话和豫方言动物名词构词方式的异同。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其中以单音节为主,但是也有双音节和多音节的。
1.单音节单纯词
普通话动物名词中单音节单纯词有许多,十二生肖里的十二种动物都是单音节单纯词,除了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属于单音节单纯词的动物名词还有猫、鸟、马等。
豫方言中动物名词很少有单音节单纯词,常使用的有毛(猫)、偶(牛)、鳖(乌龟)等,其中有些词在普通话中也是单音节单纯词,但在河南方言中较为特殊的是存在大量的带有儿化韵的单音节单纯词,如跑儿(兔子)、猴儿(猴子)、兔儿(兔子)、鸽儿(鸽子)等,从以上列举的词中可发现,普通话中有以“子”为后缀的动物名词在河南方言中则变为去掉后缀“子”,加上儿化韵。
2.双音节单纯词
双音节单纯词在普通话的动物名词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双音节单纯词又分为叠音词、联绵词、音译词、拟声词四种,每种中都有存在有动物名词,其中联绵词较多:猩猩是属于叠音词;蝙蝠、蜘蛛、蜻蜓等都属于联绵词;布谷则属于象声词;考拉、猞猁等则属于音译词。
河南方言动物名词中双音节单纯词的数量较少,如蛐蛐(蟋蟀)、丁丁(蜻蜓)、蛤蟆(青蛙)、渠咽(蟋蟀)、爬叉(蝉的幼虫)等,其余的双音节单纯词和普通话中的一致,如蜘蛛等。
3.多音节单纯词
多音节单纯词数量较少,一般都是音译的外来词。如猞猁狲,源自蒙语的“silegüsün”,是一种食肉类的哺乳动物。在古籍中有多处记载过这个动物,如《红楼梦》第一〇五回,宁国府被查抄时的记录:“珠宝俱全……黄狐三十张,猞猁狲皮十二张。”但在今天多被称为猞猁,其中“狲”从中脱落。
豫方言动物名词中也极少有多音节单纯词,有一个是模拟动物的声音所形成的词“蚂叽妞”,夏季时,河南地区知了有很多,人们便根据知了的叫声而对知了进行了命名。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两个单词连在一起后合成一个新词,前一个词修饰或限制后一个词。具体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
1.复合式
复合式是指由词根和词根构成的词,又可根据两词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和主谓型。
(1)联合型
普通话:狗犬、凤凰、鸿雁、貔貅、狐狸、虎豹等。联合型的动物名词在古时数量极多,现有些联合型的动物名词已发展成为一个多音节单纯词,如狐狸,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后统一意为狐。河南方言:猪喽喽儿(猪)、割麦种谷(布谷鸟)。“喽喽儿”一词本就可指代猪,“喽喽儿”是根据人们赶猪时的声音以及猪进食的声音对“猪”进行命名的,“猪”与“喽喽儿”两词根意义完全相同,本意都是“猪”。因此“猪喽喽儿”一词的构词方式是联合型。
(2)偏正型
普通话:泥鳅、山猫、带鱼、板鸭、白虎、东北虎、狗熊、豺狗等,此类动物名词是数量较多,且日常生活中使用也比较多的一类。河南方言:砍刀虫(螳螂)、长虫(蛇)、曲曲虫儿(蟋蟀)、儿马/骡(公马)、牤牛(公牛)、草驴(雌驴)、骒马/骒骒(雌马)、郎猫(雄猫)等。偏正型是河南方言中构成动物名词的主要方式,因为河南方言的构词理据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状特点加上动物所属的大类构成的,如以动物的外形为根据所形成的“砍刀虫(螳螂)”,“砍刀”是因为螳螂有两只刀刃上肢,因此被称为“砍刀虫”,这类词语也是豫方言动物名词中的一个典型特点。
(3)动宾型
普通话:入耳(蚰蜒)、斫木(啄木鸟)、断木(啄木鸟)此类型的动物名词大都存在于古籍之中,都是动物的古称。豫方言:河南方言中动宾类型的动物名词基本没有。
2.附加式
附加式是指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缀在前的叫作前缀,词缀在后的则为后缀。普通话中动物名词的前缀多是“老”,如“老虎”“老鼠”等等;后缀则多是“子”,如“兔子”“猴子”,少部分也使用“儿”,如“鸟儿”。在豫方言中,动物名词的前缀与普通话中的类似,多是“老”,如“老犍(阉割后的公牛)”“老出儿(老鼠)”等。在豫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前缀“圪”,如“圪蚤(跳蚤)”就是“圪”作为前缀的一个代表性词语;河南方言中动物名词的后缀则比较少,比较普遍的是 “狗娃儿(小狗)”。
3.重叠式
重叠式是指由相同的词根所组成,可以分为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普通话和河南方言中全重叠式的动物名词很少见,不完全重叠式的动物名词也极少。
以上是普豫方言的构词法的对比研究,由上可得出以下结论:河南方言动物名词中单纯词数量较普通话来说较少,多是单音节单纯词;豫方言中带有儿化韵的单音节单纯词数量较多,通常是普通话中的带有“子”后缀的动物名词;普通话和河南方言动物名词的构词方式多为复合式,其中普通话动物名词最主要的构词方式是复合式中的偏正型和联合型,而河南方言动物名词的构词方式则多是复合式中的偏正型;普通话动物名词的构词方式显然要多于豫方言的。
二、普豫方言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语言中存在大量与动物相关词语。原始初民受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的限制,认识世界只能“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他们身边最熟悉的动物就成为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动物独特、鲜明的特征就成为词汇隐喻的重要来源。[2]但每个地区由于对动物的认知不同则会形成不同的映射,隐喻不同,从而导致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差异。
(一)单个动物名词之间的文化差异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虽属于同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但在某些动物名词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
1.“虾蟆”
普通话中也有“虾蟆”不过大多是写为“蛤蟆”。普通话中的“蛤蟆”多用于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大多指男性。
豫方言。“柏公叫道:‘虾蟆接茶来。’那老奴方舍了狗,道:‘你敢动么!’站起身子,一颠一颠上厅来。接盘在手,分宾主送讫。茶毕,即行起身。”(李绿园《歧路灯 》),在这句话中,“虾蟆”是个代称,代指“老奴”,但后面的内容中“虾蟆”一词出现次数也比较多,“虾蟆”多用于指代地位低下的人。现在河南方言中“虾蟆”则不再有这种用法。
2.“鳖”
在豫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在普通话中的使用频率,在普通话中“鳖”很少用来喻指人类,只是用来指一种动物,但是“王八”作为鳖的俗称,却有一定的文化含义,“王八”一词常被用作辱骂语,带有贬义色彩,如“千年王八万年龟”。
在豫方言中人会被形容为“老鳖孙”或“老龟孙”,这两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两个词都带有极强的贬义色彩,是一种辱骂语,在2006年上映的一部电影《鸡犬不宁》中,就有这两个词的使用情景,都是在吵架时,辱骂对方的话。
(二)同类动物名词之间的整体差异
对比普豫方言,因同在一个汉文化背景之下,因此相似之处更多。但有些文化习俗,则必须通过联系,才能更容易地看出其中的文化含义。
豫方言现今对家禽家畜的性别称谓大体为猪以豭豚,狗以豭母,牛以牤牸,驴以叫騲,马以儿骒,猫以郎女等相别。[3]这类修饰词语大多都是从古语词中传承下来的;动物不同的状态下也有不同的命名,如“水羊(未生育之雌羊)”。河南方言中对动物名词的繁多称谓是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结果,它们有不同的历史层次。而这种积淀反映了我们先人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反映了中原地带农耕社会家庭饲养业的发达和重要。
以上是普豫方言的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由上可得出以下结论: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中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小。动物名词在河南方言中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河南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动物名词,这些词语的存在,表明了中原地带对家庭饲养业的重视。
普豫方言动物名词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如命名理据或是对古语词的传承上。河南方言善用动物的形状、特征来对动物进行命名,如 “长虫”。这样简单明了的取名方式、构词方式则使得动物的某种特征更加清晰,易于提高人们对动物的认知。河南方言动物名词中存在大量的古语词,“爬叉”,后出现有“爬沙”或者,“爬撒”“爬查”这些词的意思都是“爬行”,后又音变为“爬叉”。蝉的幼虫叫“爬叉”是由表示缓慢爬行的动词“爬沙(扒沙/扒投)”转喻而来。[4]
一个地方方言的词汇不仅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语言系统,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特有的文化或习俗。通过将河南方言的动物名词与普通话的对比,可考察河南方言中独有的语言系统和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研究来探讨河南方言的发展问题。近年来,河南方言的地位急转直下,甚至成了某种含有贬义色彩的“劣势方言”。作为方言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方言理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胡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动物词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 2014.
[2]崔灿河南省志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赵讳缺河南方言家盒家畜雌雄的称谓[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9(2):80-84.
[4]张生汉河南方言词语释源四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8(2):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