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修辞手段之一,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最初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开始的(魏在江,2008),最早可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亚里 士多德 ,他在 《论修辞 》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词用来指另一事物 ”. 自此 ,隐喻一直被视为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现象(孔德明,2002)。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隐喻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魏在江,2008)。 各语言学家们对隐喻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 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 即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他们还指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转引自孔德明,2002)。 任绍曾也指出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不是修辞格,而是思维方式(任绍曾,2006)。 Lakoff 指出“它是经验概念化并加于诠释的工具”. 以上学者都将隐喻从思维方式方面进行了新的解释, 同时,还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隐喻。 束定芳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2000)。 当代西方语言学也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千层表现。 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魏在江,2008)。 作为通常被认为是修辞手段的隐喻,近些年来,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也被纳入到思维和认知领域,并有了新的阐释。
隐喻与语篇分析的结合逐渐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青睐。“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将其研究扩展到语篇层面”(王寅,2005)。 任绍曾也指出,语篇可以从语言、认知和社会的不同视角加以分析。 鉴于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的重要性,在对语篇进行认知分析的时候就不能不将隐喻作为重要的中心部分来考察(任绍曾,2006)。 魏在江认为,“隐喻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词汇层、句法层。 也应该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 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隐喻,不但可以解释隐喻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张,语篇的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魏在江,2008)。 对隐喻的研究逐渐从词汇句话层面深入到语篇层面,这也正是隐喻本身与语篇中的紧密联系的一个反映。
以上研究都将隐喻纳入到语篇范围, 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语篇,研究隐喻与语篇之间的内部关系。尽管对隐喻的研究甚多,但总体来看将隐喻与语篇联系起来的研究仍然很少。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研究侧重隐喻的语篇中的修辞功能, 对其连贯功能的详尽研究不多。本文将着重研究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并探讨隐喻在语篇中实现其连贯功能的具体策略。
二、隐喻与语篇
(一)语篇的概念
在分析隐喻和语篇衔接之前,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语篇的定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1994)以他对语篇所做的分析研究而著称, 他指出,“语篇这个词在语言学中用来指称任何确能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语言段落, 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 也无论其长短。 ”(“The word text is used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 语言学家胡壮麟(1994:l)则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在此可以看出,语篇不仅仅涉及书面语,口语中的语篇也在此范围之内。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3)则把语篇定义为“交际事例 ”,需满足 7 个条件: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eceptability)、信息度(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此定义很明显揭示了组成语篇的两个必须特征:衔接性和连贯性。朱长河和朱永生(2011)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语篇是人们为传递信息而实际使用的自然语言, 是一个意义上的连贯整体,通常由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此定义也将语篇描述成一个具有连贯特征的整体,说明连贯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语篇分析时,“衔接和连贯是话语分析的一个研究重点”(张韧弦,2002)。 同时,张韧弦还提出,语篇连贯是记忆和重述的基础。 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语篇而言,连贯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结以上,语篇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听到或说的话、读到或作的文,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单位;其次语篇能独立实现一定交际目标;再者它是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
(二)语篇的连贯
“语言交际不是通过孤立的字词、句子或语段来实现,而是通过字词、句子或语段构成的连贯的语篇来完成。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只有当语篇的部分之间、上下层次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事件中进行交际的需要, 语篇才能是连贯的”(张德禄,2006)。 语篇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形式,连贯则是对语篇的基本要求。
(三)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
隐喻是一种修辞表达和认知工具, 在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由隐喻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 朱炜(朱炜,2008)根据 Halliday 的语言三大功能,将隐喻的功能也归纳为语篇、概念和人际功能。其中的语篇功能指的是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前后连贯,并与相关的话域发生联系, 为概念和人际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朱炜,2008))。对于语篇功能,胡壮麟指出,其实质是“语言在谋篇布局是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胡壮麟,1989)。 这说明,隐喻的语篇功能即指的是其在语篇中能够发挥衔接的作用,使语篇保持衔接和连贯。
语篇中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 除了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的连贯作用,是实现语言连贯性的重要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卢卫中,路云,2006)。 那么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卢卫中和路云指出,隐喻的衔接方式不是表层的、显性的,而是隐含式的,它借隐喻机制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语篇衔接在一起(卢卫中,路云,2006)。同时,他们还详细分析了隐喻连贯的三中主要表现形式,即:单个隐喻在语篇建构中起连贯作用;两个 或 多 个 隐 喻 在 语 篇 建 构 中 起 衔 接 作 用 ; 交 织 隐 喻(metaphorical overlaps)或 者隐喻网络 (metaphorical network)在语篇建构中起衔接作用。通过前人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隐喻具有连贯功能的结论, 同时通过研究还理清了其起连贯作用的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来讲,隐喻的语篇功能和连贯功能同属于一种,即隐喻在语篇中起到促进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作用。在语篇中,隐喻起着衔接和连贯的作用。 “隐喻使语篇衔接,同时隐喻结构的逻辑性使语言展开整密一致……隐喻使语篇具有最基本的语篇特征,即连贯”(转引自朱炜,Koller,2004)。 在语篇中,隐喻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语篇策略。“隐喻式的语言表达频繁而且系统地出现在各种语篇之中而且语言被看做是一种具有语篇功能的语篇策略”(苗兴伟,廖美珍,2007)。这种语言策略在语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不但使语篇按照一定的语言框架展开, 而且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关系网络”(苗兴伟,廖美珍,2007)。 除此之外,“隐喻概念成为语篇展开的基础, 并通过隐喻表达式建构语篇,来传达其社会意义”(朱炜,2008)。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起着一种纽带作用,一个隐喻就是一个语义场,制约着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
三、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策略
在语篇中,隐喻发挥着连贯的作用。那么隐喻是如何促进语篇连贯,有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实现语篇连贯的作用?
(一)主隐喻与次隐喻
完整的语篇中通常会出现不止一个隐喻, 而是由一个主隐喻加上其他词隐喻共同来建构语篇的连贯。 任绍曾认为,“系列对应中的每一个对应实际上是一个跨领域的投射,每一次投射就是一个次隐喻, 所以在语篇体现隐喻时会有一系列的次隐喻, 他们围绕隐喻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构成一个隐喻体系, 共同为体现隐喻, 传达隐喻中心思想服务”(任绍曾,2008)。 以此看来,隐喻促进篇章的连贯在于主隐喻和次隐喻的相互映衬。对此,卢卫中和路云也有类似的看法。“在某些语篇中, 隐喻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导层级性(dominancehierarchy):某一隐喻形式充当主隐喻,其他形式用作次隐喻 ,诸隐喻之间构成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状组织结构”(卢卫中,路云,2006)。 我们来看看以下例子:He Ate and Drank the Precious WordsHe ate and drank the precious wordsHis Spirit grew robustHe knew no more that he was poorNor that his frame was dustHe danced the dingy DaysAnd this Bequest of WingsWas but a book---What LibertyA loosened spirit brings---(Emily Dickinson)这是由美国诗人 Emily Dickison 所写的关于读书的一首诗。 在第一节中,隐喻是 Reading is eating and drinking(阅读是饮食),第二节中的隐喻是 Wings are a book. (翅膀是书)“语篇中出现的这两个隐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以的等级层次结构加以组织, 是低层次投射继承高层次投射的结构”(任绍曾,2008)。 任绍曾还推理出两个隐喻之间的关系:阅读是饮食;食物提供营养;阅读提供知识和智慧;营养让人存活并保持健康;知识和智慧则使人渊博明智,不受尘世琐事的纷扰,获得幸福快乐。 因此,是书给了读者飞翔的翅膀。 可见“翅膀是书” 这一隐喻在等级层次结构中从属于 “阅读是饮食”这个主隐喻,是它的衍生隐喻,用语说明读书的效果。 所以读书是饮食这一隐喻支配了整个语篇“.以上例子中,主隐喻支配了整个语篇。由主隐喻衍生出来的次隐喻则是贯穿语篇,起到辅助整个语篇连贯的作用。这种主隐喻与次隐喻的策略,并不是将两个隐喻并列,他们在语篇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主隐喻贯穿整个语篇,而次隐喻则是蕴含在主隐喻的表达中,对主隐喻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这种隐喻策略能有效地实现语篇的连贯。
(二)单个隐喻、两个或多个隐喻、隐喻网络
除了采用主隐喻和次隐喻在语篇中起衔接作用的策略外,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隐喻、两个或多个隐喻、隐喻网络在语篇建构中起衔接作用。跟主隐喻与次隐喻不同, 此种隐喻策略中单个隐喻、 两个或多个隐喻、隐喻网络是同时并存的,在语篇中的地位平等,并没有主次之分。 如下例所示:
(1)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象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人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威廉。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孤独地流云》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在例子(1)中,整首诗只出现一个隐喻”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这一隐喻贯穿整个语篇,描写”我如流云“做了哪些事,欣赏到了哪些风景,将整首诗组成一个连贯完整的语篇。
在例子(2)《乡愁》中,存在四个隐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这四个隐喻都以”乡愁是……“的形式出现,将乡愁隐喻成四个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乡愁这一抽象的感情。 同时,这四个隐喻形成并列的隐喻结构,顺序象似行和排比结构对于语篇的连贯性也起来重要的作用。
(三)类比转移
在语篇层面上, 隐喻概念可以诱发类比转移(analogicaltransfer)使人们能够提取隐喻的蕴含,并运用到对普通情景的理解。 对于这一点,主要是指人们在语篇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往往会把隐喻的某些方面(源点域)以类比的方式映射到所描述的事物或是情景(目标域)上。 这也是取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两个或者多个相似的东西可以被自然地认为组成一个整体,是形成连贯语篇的主要意义组合方式之一。
The Renaissance, as it spread like some marvelous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spirit across the face of Europe man-ifested itself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y different symptoms InItaly the country of origin, tie Renaissance was more thananytirig an outburst of painting;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Scholarship and religious refcmation were, in Ge -many, tlietypicalman ifestations of tlie disease; But when this gorgeousspiritual measles crossed the English Channel its symptomswere almost exclusively literary; The first premonitory touchof he in -fectim from Italy brought out Chaucer' W ith thenext bout of the disease England produced the Elizabethans(A ldous H uxley)。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把文艺复兴比作了”传染疾病“. 因为”传染疾病“的隐喻包括”爆发“、”症状“、”疾病类型“、”预兆“、”发作“等概念,因此语篇通过类比转移,将”传染疾病“的部分隐喻蕴涵映射到”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传播“上(苗兴伟,廖美珍,2007)。 文艺复兴是一种运动,它包含起源、表现、开端、结果等一系列过程。 而这个过程跟”传染疾病“从爆发到结束的过程是类似的。 按照这种隐喻,所描述的文艺复兴因为”传染疾病“这一概念的类比转移,在整个语篇中以”传染疾病“的发起过程来描述复兴,整个语篇更加连贯,同时也易于理解。
(四)隐喻延伸
隐喻延伸指的是隐喻在概念上的延伸。作为一种语篇策略,隐喻不但使语篇按照一定的隐喻框架展开,而且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关系或网络。如下例:抗击非典是没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非典灾害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沉着坚定,果断应对,始终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深入抗击非典斗争第一线,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广大医务工作者站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救死扶伤,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人们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筑起抗击非典的坚固长城,夺取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人民日报》2003 年 4 月 29 日在以上语篇中,”抗击非典是没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概念隐喻将”抗击非典“概念化为”战争“. 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隐喻延伸以源点域为出发点,即”抗击非典是战争“,紧接着的语篇据此隐喻紧紧围绕隐喻蕴涵展开,有”第一线“、”最前线“、”救死扶伤“、”筑起抗击非典的荐股长城“这些用于战争的词语。通过将”抗击非典“延伸隐喻成为”战争“,从而在语篇中形成以源点域为中心的词汇衔接关系, 让整个语篇连贯起来。
四、结语
除了用作最基本的修辞手段之外, 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近些年来隐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隐喻的研究涉及到词汇、句法等方面。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关注在隐喻与语篇的结合上, 这一研究视角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隐喻的特征决定其衔接和连贯功能。在发挥其连贯作用时,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现。 在语篇中,隐喻的连贯功能是可由多种策略来实现,如主隐喻与次隐喻、单个隐喻与多个隐喻、类比转移和隐喻延伸等。对于隐喻与语篇的连贯,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探讨了隐喻实现连贯的策略, 但对于隐喻如何在语篇中以何种模式体现其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促进作用, 以及这背后的认知机制如何这两个问题没有进行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 孔德明。 从认知看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3.
[4] 卢 卫中 , 路云 .语 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 [J]. 外 语学刊 ,2006,(1):14[5] 罗雪娟。隐喻功能刍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5.
[6]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51.
[7] 任绍曾。概念隐喻与语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85.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 王寅。认知参照点与语篇连贯[J].中国外语,2005,(5):18
[10] 魏在江。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13.
[11] 张德禄。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0):7.
[12] 张韧弦。语篇连贯的认知图式方案[J].外国语,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