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话语研究是语言学中起步较晚的领域,20 世纪 60年代,西方对于性别与语言使用的关系有一番热烈的讨论。
目前,性别话语在汉语学界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参考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搜集受访者的拒绝话语,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初步掌握性别话语的差异,了解言语行为使用和性别变体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有许多类型,有些言语行为已经有了形式化的现象,透过这些言语行为可凸显出文化的异同。当人们表示拒绝时,对双方的颜面多少都会有影响,余明忠(2003) 、谢佳玲等(2004) 、许力生(2006) 纷纷指出文化背景会影响维护面子的认知,有些行为对 A 国人而言也许无伤大雅,但对 B 国人就不一定了,拒绝行为也是如此。
顾曰国(1990) 认为 Brown and Levinson 的面子模式不适用汉语的礼貌现象,因为 Brown and Levinson 的面子侧重于个人希望行为自由和得到社会肯定,中国的面子指个人需求不超越社会所赋予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礼貌是用来维护社会的规范。
顾曰国提出中国文化的礼貌要素是: 谦虚、尊敬他人、态度热情、温文儒雅。
彭漪等(2006) 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的拒绝行为,他们发现女性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比男性多,比男性还委婉礼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男、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性别角色,以及各自的心理特点,例如: 男性具有独立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言语会更直接、确定; 女性温顺、服从、合作,所以,其言语比较间接、委婉。
二、数据收集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电话访问,虽然电话访问不是典型的口语语料,也不是真正的面对面交际对话,无法从受访者的体态语中获得更多的辅助信息。但是,电话中的交谈仍具口语性,如: 句子较短、停顿、沉默、话语重复、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所以,电话访问数据仍可视为广义的口语语料。
本研究的访问对象是一般群众,采用的是随机电话访问的形式,凡是接听电话的群众都可能是数据来源。当然,这样的调查方式存在一些缺点,例如: 客观条件上,不能有效确认对方的身份、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 主观条件上,无法预测对方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却可以真实反映出对方深层内化下的直接反应。
为了掌握受访者拒绝的时间点,我们将开场说明分为两段: 第一段包含问候语和说明来意,第二段进行条件筛选。
访问的内容说明如下:
【第一段】
您好,我是 xx 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不好意思,耽误您一点时间。
【第二段】
我们公司现推出了一项新的优惠活动,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到 xx 大楼 x 层体验一下; 另外,我们这项活动实行会员积分制,请问您是否有意向办理一张会员卡呢? 谢谢!
本次的访问工作进行了 18 小时,共拨打了 750 通电话,只要受访者有拒绝行为,或者反应强烈到马上挂断电话,我们都纳入有效数据。在这两项标准下,有效数据数为 106通,女性受访者 67 通,约占 62.04%,男性受访者 39 通,约占37. 96% 。
三、调查结果
(一) 拒绝策略
受访者的拒绝策略分为两大类型: 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直接拒绝分为两类: 行动拒绝、言语拒绝。间接拒绝分为十四类: 道歉、讲理由、陈述原则、模糊语、抱怨、允诺将来接受、表达意愿、提供选择、表面答应、偏离话题、质疑、感谢、代为拒绝、无反应。
(二) 话轮转换
会话进行中,话轮与话轮的转换通常是一方说完,另一方接续话轮说话。然而,有时会发生“打断话轮”,一方还没有说完话之前,另一方就抢过话轮开始说话。讲电话时,受访者突然打断话轮,威胁到访问者的消极面子,侵犯对方的发言权,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造成会话过程不连贯。根据我们的调查,受访者发生打断话轮的时间点有:
(1) 第一段说明未完前。
(2) 第一段说明完毕。
(3) 第二段说明未完前。
这三种时间点可能造成的打断情况有四种: 听完第一段说明 / 打断、听到第二段时 / 打断、完全听完了两段 / 打断、随意打断。
(三) 拒绝模式
所谓拒绝模式,是指受访者拒绝的形式,可分为单次拒绝、多次拒绝两大类。多次拒绝包含受访者同时使用多种策略,为的是减低消极面子的冲击,它也包含重复同一种策略,强化拒绝的语气。
所以,不同形式的多次拒绝,造成的效果大不相同。
四、数据分析
(一) 拒绝策略分析
在拒绝策略方面,调查中的男性不管是行动上的直接拒绝,还是言语上的直接拒绝,两类直接拒绝的比例都高于女性,对面子的伤害程度最大,违反了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
两种直接拒绝中,行动拒绝给访问者的冲击较大,直接挂断别人的电话,严重威胁对方的消极面子,反过来也会损伤自己的面子,但是,有些人仍然这么做,因为社会距离大,对方不认识我,无形中对自己的颜面威胁减小。
在间接拒绝使用的频率上,男性采用陈述原则的比例高于女性,受访者通常用陈述句表示不感兴趣、不想回答。
讲理由为两性最常用的间接策略,理由可分为两类: 非自身关系的外在理由、自身关系的内在理由。最常见的理由是很忙、没空,另外,例如,有客人来了、有来电等等,都属外在理由。如果受访者说我是老人,年纪大了,涉及受访者主观评价,属内在理由。
另外,女性采用道歉和模糊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根据调查,女性受访者的道歉经常出现在对话开始,一开始就说出来,或者当结束语,或者开头、结尾都说抱歉,男性采用道歉策略的比例较小,五个人里面,有四位一开始就道歉,只有一位将抱歉语当成结束语。所以,礼貌语出现的位置还需要透过更庞大的调查数据,才能分析其有无规则性。
根据道歉、模糊语这两项数据,反映出不少的女性在会话关系中,追求双方的一致与和谐,即便对方是陌生人,彼此的社会距离大,也不太愿意破坏交际的气氛,希望用比较温和的态度,减轻拒绝的冲击。
(二) 话轮转换
在话轮转换方面,两性表现一致。根据实施调查的语境来看,男、女性随意打断话轮的目的是因为不想浪费时间听对方说下去,想尽快终止访问,所以,这种打断带来的是负面印象。我们发现女性打断话轮的情形比男性多,有趣的是女性在打断话轮后,最常用的策略分别是: 讲理由、道歉、直接拒绝,说明女性试着去减轻打断带来的尴尬。男性最常用的是: 讲理由、直接拒绝、陈述原则,说明 1/4 的男性会选择不客气的方式表达意见,侧面反映出男性在减缓尴尬气氛上努力较少。
(三) 拒绝模式分析
根据表 3 的统计,最常用复合形式表示拒绝的是女性,她们重复间接拒绝比例远高于男性。在单次拒绝方面,男性的单次间接拒绝和直接拒绝的比例都高于女性。拒绝模式是由拒绝策略组合而成,每一种拒绝策略代表的礼貌程度不同,所以,整体上,女性还是比男性注意礼貌。
五、结 语
本文的语料为通过电话访问方式搜集的口语中的拒绝行为。面对电话访问,男、女性各有一套拒绝策略和模式。
36% 的男性倾向于用一次的间接拒绝模式,多半是回应一些外在的理由,或陈述自己的原则,24% 的男性直接拒绝对方。
41% 的女性多用重复的间接拒绝模式,以道歉、说明具体的外在理由,减低威胁消极面子的程度。男、女性拒绝行为的差异,和外在的社会风气、访问方式、主题选择等有关,与内在的意识形态、交际文化、教育程度、社会化等因素也有关联,所以,研究性别语言变体不能只是片面、单维、脱离语境的讨论。
正如 Brown and Levinson 所言,“男性说话比较直接,女性比较间接”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男性和女性说话的差异。
通过对拒绝策略、话轮转换、拒绝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模式或策略的比例,两项数据都显示女性整体上是比男性有礼貌的。即使面对社会距离较大的语境,女性仍不忘记礼节,显示出形成其话语形式背后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月兰. 中美“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
[2]Gu Yueguo. 1990.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14.
[3]彭漪,袁俊娥.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 .
[4]王爱华.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
[5]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