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美国英语如何指示主流美国文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9 共11219字

  指示现象(deictic phenomenon)主要是一种话语现象,与话语中某个成分的意义或解释有关。

  它一方面反映出语言对更大系统的索引,另一方面则是把话语所依赖的语境激活。作为语言表达式,指示语构成话语单位,是话语信息的重要组成;作为语境连接,它所激活的相关信息构成对话语及行为用意的强有力支撑。比如:“XX先生,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在中国文化中,“请教”激活的是一种文化关系,即带有对被问者(有知识、有德行、受尊敬者)的尊敬。如果是平辈之间,起码也表示谦恭,而谦恭是中华文化主张的美德之一。可见,此话语中的动词具有很强的文化语境指示功能,因为它激活的是人们就特定事件展开的文化联想。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语言形式对文化语境进行编码、激活并与之关联的方式问题。文章从美国话语的鲜活实例入手,探讨美国英语在具体情境中如何指示主流美国文化,并由此释放话语的文化能量。本研究基于笔者对语境的三分(即刻情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模型,探讨说话者如何通过话语的指向、激活、暗示等方式实现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关联。

  一、指示及指示方式

  指示语(deixis)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根据Levinson的观点,指示语涉及“语言将话语或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编码或语法化的方式”,因此也涉及“话语解释如何依赖 语 境 分 析”的 方 式 问 题。 随 后,Levinson和 其 他 语 言 学 者,如Fillmore、Anderson及Keenan、Sidnell、Auer也分别指出,语句(话语)的某些语言成分的解释必须参照所在话语发生的语境。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对指示语的理解涉及话语构成成分的语义或语用信息的不确定或待确定状态,而消除这样的状态必须通过语境关联。因此,指示方式是存在于话语之中或话语背后的、用于确定相关形式的语义或语用价值信息的关联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指示方式凝聚着语言和语境的力量。从语言角度讲,它可能涉及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词、短语、构式甚至整个语句或会话),表明语境是何以得到指示、标识、辨别、激活与利用的;从语境角度而言,通过话语表面成分(单一、联合、混合等),可以揭示有哪些语境结构、成分和特征(集)得到了提及、暗示、指示、激活与利用,因此,也就会产生不同类别的指示场。指示场(deictic field)是一个概括话语激活的语境成分或特征集的关联域,比具体特征要高一层次,是相关语境特征话语体现的总合。比如,指示者(中心)、指示对象、听话者、旁观者、时间、空间、指示方向、运动轨迹、方式、目的地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1)a.We are strong women.(说话者,自信)/Why should I deny it?(说话者,无畏)b.Lillian,you?re a nurse./Why should you needto become what you already are?(没必要改变自己,动词become指示变化过程)c.That girl i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心理间距,异样)d.Shelives in Berkeley,and this is a book.she is writing about my life.(对象,彼此关系)e.Backto business.(注意回转)f.So what were theybuilding in Moscow?(对象,过去,空间处所)g.I?ll take youto visit Stalin./You come alone.

  (指示中心,听话者,目标,听话者,来的方式)上面的例子中“I/we/my/you/your/she/they”都属于“人称指示语”,但从自我出发,体现出不同的距离感,听说者“you”距离较近,谈及对象“they/she”距离最远。同样,指示代词that/this也体现出与说话者的距离远近;Back to/come/take都表示动作/移动的方向性:靠近或远离指示中心(说话者)。而且,that多少有点排他性(那个女孩和咱们(包容)其余的人就是不一样)。

  Were/usedto/did等表示过去动作和状态,其实也是对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指示。如:I used to be the chair.(现在不是了)/She did borrow my dictionary.

  (她确实借过我的辞典,我没骗你。)作为话语中特定指示语所激活的语境信息特征集,指示场的每一特征都是通过相关聚合系统选择出来的。这些聚合系统可以类聚各自相关的指示信息及成对的特征,构成不同的指示子场(sub-fields):人称场:我/我们/咱们/咱/你们/你/小子/他/她/他们/它们/家伙/哥们/兄弟/姐妹时间场:现在/过去/曾经/以往/遥远/将来(now/then/long time ago/just now/from...on)空间场:这里/那里;国外/国内;楼上/楼下;窗外/窗前;房前/屋后;前门/后门/正门/边门;屋里/屋 外;厅 堂/厨 房;后 台/前 台;左 右;咫 尺/天 边 (here/there;upstairs/downstairs;inside/outside;away/close)动向场:来/去;往返;拿走;回来;过来;上来;下去;滚;取回;离别;回归/团聚 (come/go;return/take/fetch/come back/come over/get out/leave)社会场 (工作场):长官/属下;教授/部长/主 任;大 夫/护士小 姐/白衣天使 (chair;dean;Sir/Madam;gentleman;star/fan;master/apprentice)文化场:辈分(先生/学生;长辈/晚辈/先辈/后进);教育场(请示/请教/讨教;指导/指正/斧正;赐教/赏赐;点拨/启迪);宗教场(忏悔/宽恕/赎罪)(excuse/forgive/pardon/humble)语用学的前期研究者,如Levinson也将敬语(honorific)纳入了研究范围,认为它是社会语用现象。其实这是一个受到文化态度影响的社会语用现象,唯有文化解释构成最终解释。

  从指示语的原型出发,又可以将指示大致分为三类:非言语(手势、头部、视线移动等)、言语以及非言语和言语混合式。从“指示”在希腊语中的含义看,用手势指向某一客体的处所,或用头部带视线转向来指向所谈物体的所在,是十分常用的手法,具有指引或引起注意的作用。通常的方法是言语伴随着手势或身势动作(混合式),例如:

  (2)″What?s that thing?″demanded Sadie,pointing at the plastic clip affixed to thevestige of the umbilical cord.(Harry Stein,One of the Guys:The Wising Up of anAmerican Man,p.182)赛蒂逼问(那是什么)时,手指着(伴随)贴在脐带上的胶片。

  显然,指示是语言与情境(语境)的关联方式;指示语也是表达语境信息的语言(主要)方式,其意义和解释必须参照话语发生时的情境或语境特征。因此,要了解话语的文化指示方式,首先必须了解文化语境的特征。

  二、文化语境及其特征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焦点话语(或话语内部成分、话语整体、会话、整个交际事件)所激活或凝聚的特定文化信息。文化语境的结构与即刻的、随时变化的情境不同。就即刻情境而言,它的物理属性确定了指示方式的具体可感和明晰性(时间、地点、参与者、话题等都是社交现场就能感受到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共知、共享的)。文化语境则不一样,它在很多时候都不是具体的物理存在,而是特定人群、族群、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对物理或物质存在进行处置或管理的方式;同时,文化又是隐含的、处于可感知层面之下的潜在结构;文化语境也是一个关联的信息网络,彼此之间很难像物理事实那样清晰可辨,所以,它的个体特征很难明说,而只能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加以联想;最后,文化语境又是一个系统的心理存在,其核心的思想、信念、价值、态度等世界观的内容为全体成员所共享,但必须通过不断的内化,为个体成员所认同,以指导、约束、解释其行为和话语。

  (一)文化语境的非物质性

  文化语境的首要特性就是非物质(物理)属性。文化是一种心理存在,是一个群体、族裔、民族通过自身的历史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稳定性极强的规范、指导、支配物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互动行为及言语交际的设定系统。它是关于物质却又高于物质的心理实在。尽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承载文化信息的物质形态(自由女神、巴台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奥林匹亚山、长城、京杭大运河、教堂、《圣经》、《古兰经》、埃及法典、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但这些存在却只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承载或建构着特定民族文化理想和追求,是特定民族或人民在特定时期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的写照。文化的承载物是零散的、具体可感的,而文化设定本身则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意识形态设定。比如:平等主义认为,上帝之下,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一种美国文化信念。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臣民(侍奉上帝),所有人都一样,是兄弟姐妹,所以必须平等相待,不能相互歧视。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这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主义思想截然不同。文化语境的非物质性存在决定了它的表达方式和指示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都只能是关联的(非单一)的指称或提及,即提到一个设定,你就会联想到其他相关的设定(平等、基督教、上帝、臣民、自由、机会、公平、民权、性别、年龄、种族、喜好、性格、反歧视等)。物质是文化发生的基础,非物化是文化光芒普照的手段和过程。

  (二)文化语境的潜在性

  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深层结构,文化的结构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族裔、群体的集体意识之中,大部分内容是潜在的。根据Edward T.Hall的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①,文化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海面上(可以直接感知或经验)只是很小一部分:美术、文学、戏剧、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俗舞蹈、竞技游戏(体育与游戏)、烹饪和服饰等,绝大部分都淹没于海面(水面)之下(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也就是没那么容易意识到)。潜在的文化要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只能融贯到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交言语行为中。因此,对文化语境特定事项的指示有时也只能是隐含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如:酒桌上宾主的座次体现的礼仪、会议主席台上的座次体现的重要性差异、男女同行谁先谁后体现的特定文化顺序,这些都是思想、观念、联系的语序化。

  (三)文化语境的隐喻性
  
  文化语境的潜在性决定了激活方式的隐喻性。为了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文化的特点,人们常常使用隐喻的手法(象形、象征、隐喻、借喻等)将某种文化形象化为特定的形态或物体。比如,曾经有人将美国社会比成“melting pot”,好像美国就是一个熔炉,所有其他文化来了就必然能够很快地融入主流文化,从而融为一体,这是经典的欧裔美国人的观念;后来又有人把美国比喻成一块“比萨饼”、“马赛克”;最近又有人说美国文化是一个“色拉碗”(主流文化就像色拉酱,其他的文化就是各种蔬菜、水果等,色拉酱控制整碗菜的味道)。透过隐喻,我们不难发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深层关系。

  (四)文化语境的内在性

  文化隐喻激活的潜在文化从另一侧面说明文化语境是一个存在于文化共同体成员集体意识中的心理结构。每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文化语境的设定系统说话做事,在达成情境特定目的时,确保自己的言行不出文化的“格”———行动与言语行为、交往行为的文化底线。

  内在的文化语境是一套集体认同的设定。它包括该文化共同的理念与理想、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与上述几项密切关联和一致的行事原则、规则、规范、优选的行事方式和行为特征集、忌讳的行事方式与行为特征集、文化认定的事实集合等。所有这些事项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文化身份界定:凡是遵从这些事项,并以此作为说话做事、话语理解和解释的参照框架的人,表明他对这些体系有心理认同和自觉意识,也就有了相应的文化身份。在具体情境中,他的文化意识就会发挥强大的指引作用、规范作用、资源作用和规避作用,使其言行不仅不会偏离文化的轨迹,而且还会为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做出积极的贡献。比如:

  (3)Fox has four children—Sam,20,twins Aquinnah and Schuyler,15,and Esme,8—andhe says one daughter(he doesn?t want to say which one)is also a free spirit,a little quirky.″She?s very much like me,″says Fox,who is married to actress Tracy Pollan.″She canend upbeing anythingfrom Ethel Merman to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Maybe both.″It?s a thought that makes him happy.

  Fox says he?s not″a complete Pollyanna,″but he does believe″that life is goodand weshould celebrate that.″Despite having Parkinson?s disease—he wryly calls it″a gift that keeps on taking″—he sayshe?s fine.″I can?t arrest it,so it does keep on taking,but it continues to be a gift becauseeverything it takes,it gives an opportunityto give something else back.″(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life/books/news/2010-04-12-Fox12_ST_N.htmloc=interstitialskip)从这则报道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有文化的美国人的乐观主义生活态度。一是对女儿的自由精神的高度认同(她也许可以当美国总统);二是对自身疾病(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辩证的乐观,认为这已是一种礼物(它不断地拿走你的这样那样,可又不断地回赠给你机会去获取别的东西)。迈克尔·福克斯原本是好莱坞明星,生病以后,他渐渐获得写作的灵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关于文化语境的内在性,还可以在法国学者Dan Sperber等人的自然主义文化语境观中找到印证。

  三、文化指示方式的形式特征

  话语对文化语境的指示可以表现为显性、直接的指向和隐性、间接、隐含的示意。直接指向可以从话语中找到激活文化事项的成分,而间接示意则要通过推理来获取话语与文化特定事项的关联。一般而言,直接指向文化事项相对比较单一,间接示意就要复杂多了。

  (一)直接指向

  话语对文化语境的直接指向是对话语和文化关联性的显性表达,说明话语的意义在其表面(组合意义)即受到了文化语境的作用。比如:“别去掺和,他们俩是周瑜打黄盖。”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汉语里的歇后语,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相关联,属于文化事实关联。美国英语中,这样的关联也是随处可见。比如:
  
  (4)He?s a Texas Democrat all right,but not from the liberal Lyndon Johnson wing ofthe state party.He?s a free trader and deficit hawk with close ties to business and WallStreet.(Robert Reich describes Bentsen in Locked in the Cabinet,p.17)在描述被推荐人本特森时,作者用“德州民主党”、“党内自由的林顿约翰逊派”、“预算鹰派”(强硬控制派)和“华尔街”(金融中心)这些各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指示语,用于说明此人的政治倾向性和做事风格,而这样的话语信息的产生离不开上述指示语所激活的文化语境联想。直接指向的条件是:有明确的、合适的文化事项可以关联;有合适的、惯用表达手段可以利用;被直接指向的文化事项一定对话语的信息表达和情境功能发挥有所帮助。又如:

  (5)″Oh,″she said pleasantly,″you can talk to me in English.″So she was English—evidently upper-class,at that.″Is my accent that bad?″″It?s not hard to recognize an American′r′.″(Harry Stein,One of the Guys,p.149)本来“我”是在讲法语,可那个年轻的小姐让我讲英语,这是为什么?因为我的美国式儿化音“r”让我露馅了。也就是说,明明你是美国人,干吗要硬撑着说法语呢?因此,在本段会话中,女士的最后一句话“听出美国式儿化音并不难”通过儿化音直接指向对方的文化身份。

  (二)文化语境的间接示意

  与直接指向文化语境相对的是隐含的、间接的文化语境指向或暗示。正如前面讨论所示,文化的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存在于话语背后的信息。因此,指示这类信息只能通过那些具有高度敏感的话语形式来实现,许多是超越词汇层面甚至语句和整个会话的。

  (6)(Librarian at SUNY Albany Main Library)a.How are you today?

  b.Howcan I helpyou?

  c.You are all set,sir.

  表面上看,似乎其他英语国家的人也会说类似的话,但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里听到管理员说出来,尤其是在How are you后面还加上today(今天),就显得不一般了,美国式的热情溢于言表。再说How can I help you作为对另一固化的行业招牌话语的替代,同样可以显示美国服务从业人员的行业自信(我一定可以帮到你,只是请你告诉我从何帮起)。众所周知,尽管商业文化并非源自美国,可是就服务业、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准而言,美国人都将其发挥到了令人佩服的水平。

  You areall set(搞定)是一句流行的美国俚语,几乎在所有服务场所都可以听到,显示出美国式的爽快。这些话语形式的频繁使用就会使听话者产生一种对美国文化的亲近感,因此,尽管它们并不直接指向美国文化的特定信息,却也不失美国文化语境向导的作用。

  如上文所示,文化语境的指示方式多种多样,但比较常见的是:将时空等即刻情境特征投射到文化事项上去,从而使文化的信息易于识别。比如:

  (7)a.a nation on wheels.

  b.Under God,all men(and women)are created equal.In God we trust.

  c.Upward mobilityis the theme.

  d.You guys are going to stay here.

  e.Us-guys,them-guys.

  第一讲的是生活方式,汽车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第二讲的是美国建国的理念(普天之下,人人平等,因为均为造物主所造),以及美元纸币上印的“我们信任上帝”折射出的金钱背后的信念。

  第三讲的是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高度的流动性(主流是向上)。第四讲的是对听说者的一种通称(复数),不分性别,这和英国英语不太一样,反映出美国人对听话者近距离指示的随意性。第五更有意思,基于个人主义,美国人的社群分化与不同的文化意识有关。比如,有一种人的生活态度是漫不经心、拖沓,什么事都慢半拍,站在这群人的角度,他们将那些有珍惜时间、按时作息、准时纳税和还款等习惯的人们视为另类并加以排斥,而对有相同嗜好的人则视如同类,类似的说法折射出彼此间的文化心理间距(cultural distance)。

  文化隐喻(折射文化意识的隐喻形式)也是指示文化语境的一种方式,因为从隐喻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民族或人群的思维方式。美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什么都可以作为商品交换,包括时间,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是有价值和价格的。美国人说某人说话不当真会说:You must bekidding./Are you kidding?

  Kid是小孩,作动词就有“把某人当小孩看”的意思,表达惊恐、开玩笑、生气等。此处作为现在分词,表示过程,有隐喻的意味。还如:You got a point there.Point是一个器具的尖端,其实这话里讲的是“有道理”,但道理是不可视的,尖端是可视的,所以,从源域(尖端,可以扎进另一物体)到目的域(道理,可以深入人心)的隐喻说明美国人也喜欢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又如:

  (8)″There?s this very nervous man,″she begins,″who?s on the verge of a breakdown.His doctor advises him to get away from the city.″(Mel Tormé,The Other Side of theRainbow,p.33)On the verge of(在边缘上),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比作一个物体(人)处于另一个物体的边缘,说明“即将、就要、快要”;而breakdown是机器停止做工(出了严重故障),把人的状态比喻成机器的状态,说明他已经快不行了(撑不住了)。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格是普遍的,可美国人把夸张发挥到了极致,说明他们的心态之放松,心情之畅达,性格之豪放。比如:

  (9)a.So the man says,″Gee,that?s not a bad idea.Might do me a world of good.″(Mel Tormé,The Other Side of the Rainbow,p.33)b.″That there?s Ol?Blue,″says George.″Greatest huntin?dog in the world.″(同上)例(9)a中的“do somebody good”(对谁有益)是一般的搭配,可以加一个修饰语,但用“满世界的”(world of)实属夸张。可美国人就喜欢用这种程度远远超过实际的修饰词以示其性格的豪放。(9)b也是如此,本来就一只猎犬,犯得着说它是“最棒的”(greatest)吗?更不用说后面的“in the world”,好像世界上就这么一条狗厉害,无狗能出其右。由此,美国人处事的积极正面态度展露无遗。

  与单一的指示手段相对应的是混合或复合的手段,甚至是通过会话结构来指示。像文化隐喻之类的指示方式通常还借助于特定的文化形象,因为特定的形象也可以凝聚许多精神特征。比如,美国的许多名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伯克莱大学的人叫自己“Cal Bears”(加州熊),其他学校也有自己的叫法。美国篮球联盟的每个球队都有自己的名号(Chicago Bulls,LA Lakers,PortlandBlazers),这些名号不仅可以指示自己的志趣和愿望,也可以将其球迷凝聚到一起,发展出体育文化和进取精神。换言之,动物名称、人物、抽象理念的名称等代表了某种文化特征。

  会话以及会话所要求的合作、平等协商的姿态也可以指示美国文化语境。虽然会话无处不在,但不同民族对会话的重视程度、会话中彼此的态度、对会话互动结果的期待等还是存在显着差异的。单一民族的文化与多民族并存的文化在会话中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像美国这样多元文化的国家,差异性和平等性使社会互动需要通过会话来实现,因此,美国人尽管话多,但只要有第二人在场,就会说一会儿停下来,让出说话的权利,也会不时地邀请更多人加入会话。对美国人而言会话特别有帮助,可以促进彼此理解,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合作。因此,即便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上下级、师生、父子、母子),人们仍然选择会话与磋商、友善与合作来处理彼此的差异,达成沟通。

  比如:(10)(学校副校长,一位白发绅士与一个故意不学好的学生的谈话)Mr.Childs:Walter,I can not stop you,but I want to know why you?re doing sopoorly.Walter:There?s nothing to know,I don?t want to stay in school,That?s all.Mr.Childs:You?re only sixteen.What do you planto do?(担心和关心)Walter:I am going to be a Marine.Mr.Childs:Don?t you think,that the Marines might″mess with you″even more thanyour teachers?
  
  Walter:You don?t understand,Mr.Childs.Mr.Childs:(Reaching across his desk and squeezed Walter?s hand)Good luck.

  且让我们看看这位叫查尔兹的副校长是怎样和一个差生说话的。按常规的理解,副校长有权把差生找来训斥一通,说“你怎么搞的”之类的话,可是他没有。他请这位叫沃尔特的同学来,开诚布公地说:“我阻止不了你(你不愿学好,谁也管不住你),可是你总可以告诉我你做成这样(学得如此糟糕)的原因吧。”请注意他的措辞,美国老师不能当面说学生愚蠢,只能说“做得很糟”(so poorly)。而当对方说无可奉告时,这副校长只说了“你才十六岁,你有什么计划”,而当对方说想当水兵并表示“你不会明白”时,这位校领导也只好说“祝你好运”。因为他只能尊重,而不能干涉他人的决定(对个人决策力的信任)。所以,整个会话和副校长的言语折射出美国教育肩负的文化理想:把学生作为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来尊重和塑造。

  四、指示方式与文化的情境化

  话语建构的过程既是一个用意与情境关联和匹配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介入现实活动情境的方式。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于它对情境中言语行为与交往互动的驱动和参与,指示方式以现实情境化的用意为指南,却又深刻地体现文化的关切。因此,在话语结构中,指示方式成了文化投射的焦点。文化的情境化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情境化的言语行为用意对文化有需要;第二,文化体系具有向该用意输出信息的可能;第三,在众多的选择中,文化的选择一定是最适合双方、最有力的因此也是最有效的选择。

  (一)情境需要

  情境需要是指说话者作为社会交往者,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目的,在感到其他形式语力不足或过多时,需要调动文化信息来实现用意和情境效果的匹配。比如:

  (11)″This Thanksgiving Day,we reflect onthe compassion and contributions of NativeAmericans,whose skill in agriculture helped the early colonists survive,and whose richculture continues to add to our Nation?s heritage,″Obama said in the declaration.

  (Nov.23,2010)在白宫的演说词中,美国总统是想通过“感恩”来进一步推销他的多族裔团结、共生的理念,因此,他把感恩的焦点集中在早期的印第安人。大家知道,当五月花号载着旧世界的清教徒来到麻省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时候,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是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带着一帮人来帮助了这些白人耕种,所以第二年(1621)当白人欢庆丰收的时候,他们把印第安人请过来一道感谢上帝的恩典,同时也感谢他们的慷慨相助。那么为什么奥巴马要用“本土美国人”,而不直接说印第安人呢?因为,他觉得有必要特别提及那些长期被忽视的人群,从而强化融合各个族裔的“美国传统”,一个统一国家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印第安人是正宗的美国人,黑人也是美国人,大家都一样。他们是先民,他们的文化为国家的文化传统做出了并继续在做巨大的贡献。“我们”感谢他们,是要进一步加强融合和团结,促进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因此,提及印第安人的方式实际上反映了奥巴马的话语用意———作为总统在感恩节追根溯源、引导公众情感走向的需要。

  (二)文化情境化的可能性

  文化情境化的可能性涉及特定情境是否为文化介入的合适情境以及事件和话语主题可否受到文化的关照等方面。也就是说,文化体系内部有没有适合该情境中的话语、行为或互动的相应设定。尽管一般认为,文化的光芒普照大地,可是,文化若要对特定地方产生特殊的关照,就必须确定其特定的输出选项。比如:

  (12)On growing up biracial in Long Island:″Our familyjust didn?t really fit in.Iwas 9years old,I had an Afro.I was a lightskinned black girl with lots of freckles,as I amstill today.Some people would be puzzled,′Well,what are you?

  ′There were people whothrew out the N-word whenever they felt like.It was a wonderful place to grow up,andthen every so often,you were remindedthat you didn?t fit in.″(nydailynews.

  com/entertainment/cnn-host-soledad-o-brien-difficult-time-dishing-new-book-big-story-article-1.451040)本段话语的主人公成长在纽约长岛的一个混血家庭,所以她自幼就是不黑不白,所以,感到不伦不类。在白人占优的社会里,她的心情自然很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有点格格不入。在美国英语里就有这样的词语使她感到格格不入,如:fit in(正好合适),the N-word(所有指称黑人的贬义词)。

  Fit in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文化心态的。因此,当说话人想要表现自己的窘境时,文化习语满足了她的情境需要。

  (三)文化选项为最优选项

  在言语交际中,执行同一个意向的往往有多种选项,彼此存在竞争的聚合关系,有些选项更能直接地满足行为用意表面化的需要。那么,文化选项如何才能实现其情境化的功能呢?首先,它必须能够满足情境的需要,并且使情境化的用意主题化更加凸显;同时,它还有文化的优势:使该主题化的用意成为文化合适的用意,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够帮助话语获得最佳的情境效果,而且能够获得最佳的文化效果。比如:(13)(福克斯电视节目主持人Zakaria反击 CNN 主持人 Beck关于“穆斯林是恐怖分子”的言论)″Let?s do a bit of math here″said Zakaria,demonstrating his calculations on achalkboard.″There are 1?570?000,000 Muslims worldwide.Take ten percent of those Muslimsand you get 157?000?000.That?s how many Muslim terrorists Glenn Beck is suggestingthere are in the world.″″Beck wondered why′Oh why this wasn?t receiving any mediacoverage?

  ′″Zakaria continued.″Well let me suggest one reason.It is total nonsense.Afigure made up by Glenn Beck with absolutely no basis in fact.″(glenn-beck-claims-10-of-muslims-are-terrorists-cnns-fareed-zakaria-blasts-him-fo.html#ixzz182LFv5xj)当今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恐怖主义的恐惧,所以一旦谁和恐怖主义者沾边,立即会引起人们的仇视。

  在这种背景下,格伦·贝克的主观臆测可能带来对全美穆斯林人群的极大伤害,因此,必须针锋相对地反击。那么怎么反击才能奏效呢?你贝克不是说10%的穆斯林是恐怖分子吗?那就给你做个小小的算术,证明你的话是何等的荒唐。由于美国人喜欢玩数字游戏(文化嗜好、科学倾向),所以,Zakaria选择了相应的也是最适合、最直接和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提升话语的文化效果,以消除格伦的话造成的仇穆斯林态度。

  也许人们要问,文化语境指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关于这一点,Manning指出,语境本身就是一个转移因子(shifter),它的意义和形态都会转移,从即刻情境到社会语境;指示语诸范畴可以机动地使用社会成员共享的文化知识。根据Silverstein的观点,Manning结合他观察多种语言指示形态的经验认为,很多看上去与文化无关的指示词(时间、空间关系指示)其实都是受文化图式化(cultural schematization)作用的。从指示主体视角看,指示就是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用意去引导听话者注意的一种方式;文化指示就是让听话者或解释者将话语的注意转向文化语境的结果,说明当前话语及行为是具有文化理据或文化用意的。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指示方式关注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问题,它在多种层次上都是可能的;同时,语境形态是确定指示语对应语境属性的关键参数;指示方式并不是简单地体现语境,而更可能激活会话参与者的语境联想,或帮助搭建会话及言语行为所需要的文化语用平台,为话语释放文化与人际功能提供重要条件。因此,指示方式与文化语境研究已经不是对简单的指向关系的研究,而是一项涉及语言和文化之纽带的研究,是话语文化解释的关键所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