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静夜思》的注意力视窗理论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7 共2730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美国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的 奠 基 人 Leonard Talmy( 2000) 提出事件框架理论和注意力视窗理论。首先,事件框架有五种类型: 位移事件框架、致使事件框架、循环事件框架、参与者互动时间框架和相互关系事件框架。其次,Talmy 认为注意力视窗理论包含开启和隔断。开启注意力视窗———各种语言可以把一个连贯的指称情景的一部分通过显性表达而使之处于注意力的前景部分; 隔断注意力视窗———把该情景的剩余部分通过隐形表达或忽略其存在使之处于注意力的背景部分。再次,注意力视窗理论包含五种视窗模式: 路径视窗、致使链视窗、位相视窗、参与者交互视窗、关联视窗、多层嵌套视窗。他的理论为说明真实世界情景在我们的头脑中如何处理以及如何表达为语言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知观。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解读过《静夜思》,但是还没有学者从注意力视窗理论的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将分别从位移事件框架中的开启注意力视窗和致使事件框架中的开启注意力视窗理论解读李白的《静夜思》,以期验证注意力视窗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有效性。

  二、从位移事件框架中的开启注意力视窗解读《静夜思》

  位移事件的概念包含六个认知成分,即主体( FIGURE) 、背景 ( GROUND) 、路径 ( PATH) 、位移( MOTION) 、方 式 ( MANNER) 和 原 因 ( CAUSE) 。

  Talmy 对位移事件框架 ( event - frame ) 下了定义:“……被一起激活或被相互激活的一组概念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它可以被认为存在于一个事件框架中或构成了一个事件框架,而那些被认为是次要的成分———不管他们是被微弱地激活或根本未激活———则在该事件框架之外。”

  Talmy 区分了路径上的三个可前景化的位置: 起始视窗、中间视窗和结尾视窗。这些路径视窗的开启有三个类型: 开放路径、封闭路径和虚构路径。其中,封闭路径是一种起点和终点处于同一个空间位置的路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做客他乡,白天奔波忙碌,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色如霜的秋夜。

  诗人在睡梦初醒将照射在床上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诗人从迷蒙转为清醒,翘首望月,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他低头思念起了自己的故乡。

  结合本诗的内容和图 1. 1 我们可以得知,《静夜思》中表达的主题是思乡,其位移事件的成分分析如下: 主体是李白; 背景是月亮、床以及李白心中的故乡; 路径和位移通过“低头、抬头、疑、望、思”来表现;原因是他独处异乡,孤寂凄凉; 方式是“望月”。在这些构成中,“低头、抬头、疑、望、思”激活了整个位移事件框架的路径成分,这种从“低头疑”到“抬头望”,再到“低头思”的封闭路径可以从图示上想象,并表示为图 1. 1 中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圆周箭头。从图 1. 1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中位移事件框架的封闭路径的开启。位移中的主体是李白,背景是天上的月亮和心里的故乡:

  ( 一) 从单一视窗去解读a. 李白带着疑惑“低头”看地上的“霜”开启了起始视窗; b.“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开启了中间视窗;c.“低头思念故乡”开启了结尾视窗。从心理———动作———心理,李白的这些动作完成一个圆周路径。

  ( 二) 从组合视窗去解读李白对地上的霜起了疑惑,继而抬头望月,不免思念故乡,a + b + c 开启整个路径上的最大视窗。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图1】
论文摘要
  
  三、从致使事件框架中的开启注意力视窗解读《静夜思》

  何谓“致使”? Talmy 早在1976 年就曾提出,致使存在不同程度。第一类是由不涉及生物的其他时间引起的事件( = 事件致使,如 The vase broke) 。这类事件与其结果应该是由人引起,但又不是有意引起的事件区分开来( = 人为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bymistake) 。第二类是其结果与施事意图一致的事件( = 施事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to irritate hiswife) 。除了提出致使的等级外,Talmy 还认为,许多涉及致使的事件都应该看成是由更基本的阶段或次事件组成的复杂序列。致使链事件( 即每一个次事件) 都通过致使关系与下一个次事件相联系,致使链事件框架的组成部分大概包括: 施动者决定行动; 施动者使部分身体或全部身体运动从而引发致使事件;相互知识链接的中间次事件( 可有) ; 倒数第二次事件= 导致最后结果的直接原因; 最终结果次事件 = 施事的计划目标。【表1】
论文摘要

  
  首先,在《静夜思》中,作为非生物的“明月”所引起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愁,这是该诗中的事件致使。其次,诗中所体现的人为致使表现在: ( 1) 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这种状态致使诗人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这种结果是无意的。

  ( 2) 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于是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第三,《静夜思》望月思乡的致使事件包括下面的次事件: ( 1) 李白望月。( 2) 月光皎洁,月色如霜,李白睡梦初醒,疑月光为霜,清醒后,起身,抬头望月。( 3) 李白在故乡也曾见过类似的明月。( 4) 李白独处异乡,孤寂凄凉,夜深人静,李白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5) 李白低头思念故乡的家人、山水。

  图 1 以上文提出的句子粗略地列出了一个致使链事件框架各阶段。致使链事件框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开启注意力视窗的潜力。从以上这首诗歌入手,把李白望月思乡的心理过程放到致使链事件框架中,我们发现: 阶段 1 和阶段 5 开启了注意力视窗,而其他阶段被隔断。这种施事( 望月) 和结果( 思乡)的“不连续”视窗开启,成了一个描述致使事件的最自然方式。因为它回答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发生了什么?”和“谁发起了这个事件?”而隔断部分却让读者搞清楚了发生这件事情( 望月思乡) 的原因。实际上,人为引发的致使事件中,李白望月思乡如此紧密,以至于所说,两个阶段让人觉得是无缝连接,而两者之间缺少的部分几乎不被注意。除了引发事件的施事和最终结果,倒数第二个事件( 阶段 4) 自然是致使链接事件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指出了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

  四、结语

  注意力视窗理论解读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虽然本文在借用此理论解读过程中,事件框架结构和视窗开启的许多细枝末节未完全被讨论到,但是通过位移事件框架的路径视窗开启对诗歌进行分析,能让读者更加明确这首诗虽然明白如话,但诗人在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而从致使链事件框架的各个阶段解读诗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观,读者更加清楚明白“望月思乡”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又如何表达成精悍短小的语言的。

  [参 考 文 献]
  
  [1]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 Vol I) : Concept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 London: The MIT Press,2000.
  [2]刘辰诞. 句法结构的认知视角: 框架和注意视窗理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