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各自的分类;第二部分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部分是对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分析。关于老舍更多的人研究的是他的京派小说,而少有人从语言构造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老舍小说《四世同堂》里隐喻的映射作为切入点,对《四世同堂》里的隐喻进行解析,希望能够更近距离更具体地感受《四世同堂》里的比喻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里面的隐喻有一个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四世同堂》 隐喻 始源域 目标域
Research o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of metaphor in The Yellow Strom
Abstract:Many linguists had realized the limitation of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ve grammarand began to study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the late 1970sand early 1980s. The letter pides into 3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urce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source domain andtarget domain.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of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domain. However the major studies of Lao She focus on the Stories Full of Beijing Color, andfew analyze his work from the viewpoint of language construct. From the view of cognitivelinguistics,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metaphor in The Yellow Strom with the cut-in point ofmetaphorical mapp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is to experience the charms of analogy inThe Yellow Strom more specifically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metaphor in it in a meticulousway.
Key Words: The Yellow Strom; Metapher;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目 录
引言
(一)认知语言学概况
(二)隐喻概况及研究现状
(三)《四世同堂》的比喻研究现状
一、《四世同堂》隐喻中始源域、目标域的分类
(一)始源域的分类
1.植物
2.动物
3.人
4.山石
5.自然事物或现象
(二)目标域的分类
1.人物
2.地理位置
3.其他
二、《四世同堂》隐喻中始源域、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一)形象对形象
(二)形象对抽象
(三)抽象对形象
(四)抽象对抽象
三、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0 引言
(一) 认知语言学概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着作。例如 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Fauconnier (1985)、Lakoff (1987)、Langacker(1987, 1991 )、Talmy ( 1988 )、Rudzka-Ostyn(1988)、 Lakoff 和 Turner (1989)、Sweetser(1990)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 Langacker(1989)。这些着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而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应该都集中在 2003 年召开的第八届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在会上,传统的理论比如“隐喻”“概念及概念化”等仍然是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可以概括为:文化与社会逐步成为认知研究的一部分;“体验性”( EMBODIMENT) 及对心智的研究使认知语言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根置于“认知科学” 的入口;第二语言学习越来越引起关注,推动促进了新的交叉学科“应用认知语言学” 的诞生,并且研究的范围有越来越广的趋势。
中国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但真正系统地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成果介绍给中国读者是在本世纪初。2001 年同时出版了两本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专着,一本是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专着;另一本是程琪龙的《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从李福印的书中查到,里面共收录了 900 条关于隐喻和认知的注释目录。目前中国认知语言学主要是以沈家煊、束定芳、张辉等人为代表。总的说来,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还只是处于一个萌芽阶段。过去二十余年来,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八十年代冷冷清清、九十年代零零星星、新的世纪迅速升温的状况。
(二) 隐喻概况及研究现状
在历史上,隐喻通常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人们通常把比喻分成隐喻和明喻。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用“是”字带出的比喻是隐喻,用“像”字带出的比喻是明喻。比如说张三像条狗是明喻,张三是条狗是隐喻。所以,隐喻是未加明言的明喻,明喻是说明了的隐喻。这种看法是从亚里士多德传下来的,近世有布莱克〔Max Black〕、古德曼等人提倡。其实说到底,曾经传统的修辞就是指现在修辞格研究中的比喻里的暗喻。《修辞通鉴》是这样解释暗喻的:“即以‘是’、‘成’、‘为’、‘成为’、‘变成’、‘化成’、‘等于’等为常用语词构成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关系。”1《辞海》解释:“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隐喻的基本表达格式是:本体+‘是’+类喻词+喻体”2。这些都说明了曾经的传统隐喻就是指现在的暗喻。而莱柯夫和约翰森两人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却是关于隐喻这个题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重要着作,他们将隐喻引向了认知的方向。作者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例如通过战争、战斗来理解、经验辩论。谈到一场辩论,我们会有如下说法:攻击某个薄弱环节、击中要害、摧毁了他的论点、采用了某种战略赢得或输掉了一场辩论,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来自对战争的谈论,但作者进一步强调,我们不单单是这样“通过另一件事来谈论某事”, 我们不仅使用击中要害、赢得辩论这些话来谈论辩论,而是通过战斗等等来“理解和经验”辩论,我们实际上这样看待辩论,实际上这样进行辩论。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作者把隐喻理解得很宽。他们把我们的概念分作两类,一类是自己萌生的概念,另一类是包含隐喻的概念。文中所涉及的隐喻就是认知意义上的隐喻,而不是传统修辞意义上的隐喻,所出现的隐喻也是认知意义上的隐喻。
(三)《四世同堂》的比喻研究现状
国内对《四世同堂》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方面进行的,以此来研究其中的时代精神等。比如:刘晓红的《试论〈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形象》;李艳的《对老舍〈四世同堂〉市民阶层描写的分析》;胡静的《战争下的民族书写——论〈四世同堂〉中的抗战文艺精神》;陈毅清的《老舍忠孝观的文化阐释——以〈四世同堂〉中祁家三兄弟的形象为例》等等,这些都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而从语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语用上,比如:程磊的《四世同堂中形容词作状语考查》;吕晶晶的《四世同堂(惶惑)中“都”的研究》等等。而对于《四世同堂》中修辞的研究本就是少数,比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只看到了刘芳池和何丽敏合着的《〈四世同堂〉中比喻的魅力》,所以说对于《四世同堂》中比喻的研究应该说在国内来讲还处于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状态之中。
本文就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老舍《四世同堂》里的隐喻进行一个较为详尽地分析。
一、《四世同堂》隐喻中始源域、目标域的分类
(一)始源域的分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1下面就将《四世同堂》中的始源域进行分类。
1.植物
(1)他像一株老树,在院子里生满了枝条,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p.11)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个明喻,“他像一株老树”将祁老太爷比作一株老树,而后面的一句话则是一个暗喻,“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将祁老太爷的子孙比作是树枝上的花叶,这里的始源域是花叶,目标域是祁老太爷的子孙,通过一个比喻讲祁家这个家族开枝散叶的过程描写的更为详尽。
(2)他看出来,他的自信与天真只是一股热气催放出来的花朵,并不能结出果实。(p.908)
这句话将瑞全的自信和天真比作了热气催放出来的花朵,始源域是花朵,目标域是瑞全的自信与天真,热气催放出来的花朵生长于温室,经不起外面世间的风吹雨打,就如同他的自信,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就如同后面所说的,结不出果实。
(3)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p.21)
这句话里将北平城比作是花,花毫无疑问是美丽鲜艳的,就好像北平城一样,它在北平人的心中就是如同花一样的美丽,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可若是她被敌人占据了,那她就会像是一朵被折下来的花,没有了生气,并且还会慢慢枯萎腐烂,变得丑陋不堪。这句话里的始源域是花,目标域是北平城;第二句的始源域是被折下来的花,目标域是被敌人占据了的北平城。
(4)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p.22)
这是《四世同堂》里面钱默吟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将北平比作树,将自己比作花,花可以装点树,更重要的是花需要树来为它遮风挡雨,在钱默吟的心里北平这棵树就是可以为他这朵花遮风挡雨的,如果这棵树不在了,那么依赖着树而生存的花也就很难活下去了。也就是说,如果北平被占据了,那么里面的百姓也就很难自保了。这里的始源域是树,目标域是北平;第二句始源域是花,目标域是钱默吟;第三句的始源域是闲花,目标域是不理俗世而热爱文学的作为文人的钱先生。
(5)从东安市场,从北沿河,一对对的青年男女,倚着肩,眼中吐露出爱的花朵,向真光,或光陆,或平安电影场去。(p.40)
男女眼中吐露出爱的花朵,将爱情比作花朵,爱情是甜蜜的是美丽的,是让人着迷的,是五彩缤纷的,这些都和花朵是一样的。这句话里的始源域是花朵,目标域是爱情。
(6)……,因为假若两位老亲讲的是古树,她的那点经验也不过是一点刚长出的绿苗儿。(p.428)
两位老人讲的是育儿和生活的经验,将两位老人的经验比作是古树,而祁瑞宣媳妇的经验比作是绿树苗儿,这两个是一组对比,通过绿苗儿和古树的对比让我们形象地知道了瑞宣媳妇和祁家两位老人的经验差距之大。这里第一句的始源域是古树,目标域是祁家两位老人对生活的经验;第二句的始源域是绿苗儿,目标域是瑞宣媳妇对于生活的经验。
(7)“北平本身就是一朵大花”,他说:“紫禁城和三海是花心,其余的地方是花瓣和花萼,北海的白塔是挺入天空的雄蕊它本身就是一朵花,况且它到处还有树与花草呢”(p.454)
这句话将整个北平城比作一朵花,将北平城的其他部分比作花的其他部分。花与花心、花萼、花瓣、花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跟北平城与紫禁城、三海、北海的白塔等的关系是一样的。这一句的隐喻比较多。第一句的始源域是花,目标域是北平城;第二句的始源域是花心,目标域是紫禁城和三海;第三句的始源域是花瓣和花萼,目标域是北平城的其他地方;第四句的始源域是花的雄蕊,目标域是北海的白塔。
(8)她们已不是两条可以自由活着的性命,而是被狂风卷起的两片落叶;风把她们刮到什么地方去,她们就得到什么地方去,不管那是一汪臭水,还是一个粪坑。(p.730)
这句话将小崔太太和马老太太比作是被狂风卷起的两片落叶,落叶本就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大树的依靠已是可怜,而被狂风卷着的落叶更是雪上加霜,没有依靠。小崔太太和马老太太也是一样,两个寡妇没有丈夫可以依靠,在被日本人侵占的北平更是生活得尤其艰难。这里的始源域是落叶,目标域是小崔太太和马老太太。
在老舍的这部作品中,对于始源域老舍似乎偏爱花多一些,有很多都是以花作为始源域的,因为花的多姿多彩,花的美丽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花来作比则便于读者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描述。
2.动物
(9)晓荷不只是狗,而是疯狗;疯狗落了水,谁都有责任给他几砖头,把它打下去打下去!(p.788)
这句话以疯狗比喻冠晓荷,在敌人入侵的时候,冠晓荷可以出卖任何人,只要能为自己换来好处。狗虽然忠诚但难免媚主,而疯狗则完全丧失了理智,是完全的祸害了,以疯狗来喻冠晓荷实在是恰当,把他为了自己道德完全沦丧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这句话的始源域是疯狗,目标域是冠晓荷。
(10)无事乱飞是苍蝇的工作,而乱飞是早晚会碰到一只死老鼠或一堆牛粪的。冠先生是个很体面的苍蝇。(p.216)
苍蝇以食腐肉类为生,并且到处传播病菌,将冠晓荷比作苍蝇,就将他对敌人的点头哈腰,到处宣传日本人好,希望能够谋取一官半职的那种丑恶嘴脸写得更为生动。这句话前半句的始源域是苍蝇,目标域是冠晓荷;后半句的始源域是死老鼠或一堆牛粪,目标域是冠晓荷所想要谋求的事业比如一官半职等。
(11)只有卑鄙无能的人才能合他们的脾味,因为他们把中国人看成只配教贪官污吏统辖着的愚夫愚妇——或者猪狗!(p.343)
中国有个成语叫“猪狗不如”,猪狗在人的观念当中都是最为下等的动物,日本人作为侵略者在侵占北平以后把北平人不当人看,借此来发泄他们的变态心理。这句话的始源域是猪狗,目标域是中国人。
(12)人要是没有这点劲儿,跟低着头捡食的鸡有什么分别呢?(p.67)
鸡的世界很单纯,每天只要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所以他们没有斗志没有想法,每天低着头找虫子吃就是他们的全部,这就好比是没有一点儿爱国劲儿的人一样,每天浑浑噩噩,没有理想,只要能填饱自己的肚子就完事大吉了。这句话的始源域是低着头捡食的鸡,目标域是没有一点爱过劲儿的中国人。
(13)他们是臭虫,老鼠与毒蛇,必须死灭,而后中国与世界才得到太平与安全!(p.750)
老鼠、臭虫、毒蛇都是中国人深恶痛绝的东西,痛恨中又带有一点恐惧,这就跟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痛恨他们的侵略,但由于他们高压的镇压政策又心怀一点恐惧,希望他们能彻底被消灭。这句话的始源域是臭虫、老鼠与毒蛇,目标域是日本人。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作始源域的动物通常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物,比如苍蝇、鸡、老鼠、鱼等等,这样的比喻能够让读者更真切地了解作者所描述的东西,更为直观。
3.人
(14)他是应运而生的莎士比亚,不过要比莎士比亚的官运,财运和桃花运都更好一些。(p.339)
这是《四世同堂》里面蓝东阳做说的一句话,他以莎士比亚自喻,甚至觉得自己比莎士比亚还要伟大,老舍这么写其实是对蓝东阳的讽刺,这个人过于自负,甚至自负到不知天高地厚,人神共愤的地步这句话的始源域是莎士比亚,目标域是蓝东阳。
(15)她的丈夫从来对她没有这样殷勤过。他是西太后的李莲英。(p.395)
大赤包在做了处长以后变得不可一世,西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女人的象征,这里将大赤包比作西太后,就将她的不可一世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将冠晓荷比作李莲英,则将他对大赤包的殷勤清晰地呈现在了眼前。这句话里始源域是西太后,目标域是大赤包;第二句的始源域是李莲英,目标域是冠晓荷。
《四世同堂》的比喻中以人物来作为始源域的还是比较少见的,反倒是以动物作始源域的比较多。
4.山石
(16)他知道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但是,他并不肯因此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便的掷在一汪儿臭水里。(p.203)
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是产生不了任何影响的,钱默吟在抗战的道路上对人对事是尽心尽力的,尽管他的尽心尽力对抗战的胜利产生不了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即使当时日本人对于钱先生这样的读书人是怀着招安的政策的,他也不肯将自己的一腔才华投入到日本人这一潭臭水沟中。这句话的前半句的始源域是石子,目标域是钱先生对人对事的尽心尽力;第二个始源域是大海,目标域是抗战的道路;最后一句的始源域是一汪儿臭水,目标域是日本人的招安。
(17)人,旗帜,仿佛不过是一些毫无分量的羽毛。而天安门是一座庄严美丽的山。(p.253)
山的沉稳山的庄严山的大气一向都是人们所赞颂和欣赏的,这句话将人和旗帜比作毫无分量的羽毛,将天安门比作大山,两者其实是一种对比,天安门的稳重可以安抚人们那颗浮躁不安的心,毕竟这是一种民族的象征。这里前半句的始源域是羽毛,目标域是人和旗帜;后半句的始源域是山,目标域是天安门。
(18)把压在心里的愤怒与不便对别人说的信仰压成了每一颗都有个花的许多块钻石。(p.455)
钻石的美丽珍贵和坚硬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钱默吟的信仰恰恰就是那么的珍贵和坚定,以钻石来比喻钱默吟对革命的信仰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句话的始源域是钻石,目标域是钱先生对革命的信仰以及对人民不反抗的愤怒。
5.自然事物或现象
(19)他自己是一颗光华灿烂的明星,大赤包与尤桐芳和他的女儿是他的卫星——小羊圈三号的四合院是他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做饭,闹酒,打牌,唱戏,穿好衣服,彼此吵闹脾气,是季节与风雨。(p.46)
这是老舍《四世同堂》里以自然现象和事物作为始源域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句话里冠晓荷将自己的四合院比作是宇宙,将他自己比作是明星,妻女比作是卫星。这样的比喻就把冠晓荷的自大描写得很彻底,卫星是围着明星转的,他觉得他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和重心。始源域是明星,对应的目标域是冠晓荷;始源域是卫星,对应的目标域是大赤包与尤桐芳和他的女儿;始源域是宇宙,对应的目标域是小羊圈三号的四合院;始源域是季节和风雨,目标域是在家里的做饭,闹酒,打牌,唱戏,穿好衣服,彼此吵闹脾气。
(20)事实上,她的病是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p.78)
这句话把天佑太太的病比作是夏天的雨,我们都知道夏天下的都是雷阵雨,下的时候又大又急,煞是可怕,可是却是转瞬即逝。以此来比喻瑞全妈妈的病,就将她病的特征描写得惟妙惟肖,病得快,可是好得也很快。这句话的始源域是夏天的雨,目标域是天佑太太的病。
(21)桐芳的年纪比妈妈小得多,相貌也还看得过去,所以跟桐芳一块儿出来进去,她就感到她是初月,而桐芳是月钩旁的一颗小星星,更足以使画面美丽。(p.678)
这句话将招弟比作初月,将尤桐芳比作是月钩旁的一颗小星星。星星通常是用来点缀月亮的,星星是月亮的装饰,但有时候两者却可以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画面。
星星是点缀,但又不会喧宾夺主,这就是招弟心中尤桐芳的作用。这句话前半句的始源域是而初月,目标域是招弟;后半句的始源域是月钩旁的星星,目标域是尤桐芳。
(二)目标域的分类
1.人物
(22)是的,敌人是传染病,仲石和一切青年们都应当变成消毒剂!(p.355)
这句话将敌人比作是传染病就将他们的危害写得比较直观了,要遏止病毒的传播需要消毒剂,这就是仲石和一切青年们的作用:消灭敌人。这句话前半句的目标域是敌人,对应的始源域是传染病;后半句的目标域是仲石和一切参加抗战的青年们,始源域是消毒剂。
(23)在她的面前,他觉得他是池塘里,伏在翠莲的小圆叶上的一个翠绿的嫩蛙。(p.42)
瑞全觉得在招弟面前他是那么的稚嫩,他就像是变成青蛙的王子,等待着自己的公主来将他吻醒。这句话的目标域是瑞全,对应的始源域是伏在小圆叶上的嫩蛙。
(24)那时候,他是一棵正往高大里生长的树,他算得到,不久他的枝叶就会铺展开。现在,儿子死了,马上又要往外租房,他看明白这是自己的枝叶凋落。(p.734)
曾经祁老太爷年轻的时候他的家也在茁壮发展中,人丁也是越来越兴旺,所以将他比作一棵正在生长的树,充满生机,蓬勃发展。而现在这棵树却在逐渐衰弱渐渐枝叶凋零。
这句话的始源域是树,目标域是祁老太爷。
2.地理位置
(25)这打土与抖土的工作,使四号的小院子马上变成一座沙阵……(p.684)
这句话把被沙尘覆盖的四号小院子比作是一座沙阵。一个小小的比喻就将一个小院子沙尘弥漫的样子描写得跃然纸上,不管花多少语言来直接地描述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句话的目标域是被沙尘覆盖的四号小院子,对应的始源域是一座沙阵。
(26)整个的北平,变成了一只失去舵的孤舟,在野水上飘荡!(p.45)
孤舟失去了舵也就失去可以改变方向的能力,只能随水飘荡。本来就是孤舟,又没有了方向,可以想象在水上是多么的危险,这就是北平当时的状态,整个城市被占领,失去了领导失去了原来平静的生活,整个城市都处在一片恐慌和失控当中。这句话的目标域是北平,对应的始源域是孤舟。
(27)他恨那些华北执政的人们,平日把百姓都装在罐子里,一旦遇到危险,他们甩手一走,把那封得严严的罐子留给敌人!(p.64)
用罐子来比喻北平,写出了当时华北执政的人们对百姓看管得很严,仿佛北平城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人们只能在这一块地方活动而不能到其他地方去,以至于人们在被侵略以后也没有其他可以逃难的地方。这句话的目标域是北平,始源域是被封得严严的罐子。
3.其他
(28)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p.639)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地方,没有了水鱼就会死亡。这句话将国家比作水,人民比作鱼,如果国家不存在了,那么作为亡国奴的人民又怎么能够生存呢。这句话的目标域是国家,对应的始源域是水;第二句的目标域是人,对应的始源域是鱼。
(29)他的诚实,守规矩,爱体面,他以为,就是他的钢盔铁甲,永远不会教侮辱与手掌来到他的身上。(p.699)
钢盔铁甲可以作为保护自己的一道屏障,俗话说棒打出头鸟,瑞宣父亲以为他的诚实守规矩爱体面就能够维持他的低调,甚至于得到人们的尊敬,可是他想错了,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人,这些都不足以保护他。这句话的目标域是瑞宣父亲的诚实、守规矩、爱体面,对应的始源域是钢盔铁甲。
目标域的分类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始源域那么多的种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比喻的喻体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作为本体却相对比较少,这也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一个很平凡的事物,通过语言可以让他散发出不同的色彩。
二、《四世同堂》隐喻中始源域、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比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对应关系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语言中比喻的魅力所在。
(一)形象对形象
(30)老人如同秋天的叶子——时候一到,就得落下来,妞子还是一朵含苞未放的鲜花儿呢,韵梅很想把她搂在怀里,仿佛她还只有两三个月大。(p.998)
祁老太爷已经八十多岁,他的生命随时可能终结,已经没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而妞子才三四岁,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像是初升的太阳,散发着光芒饱含着希望,可是她却过早地夭折了。这句话前半句的始源域是秋天的叶子,目标域是祁老太爷,不管是叶子还是祁老太爷都是客观存在的形象事物,所以他们是形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后半句的始源域是含苞未放的鲜花,目标域是妞子,这两个也都是客观的形象事物,所以他们之间也是形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31)他从来不考虑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不过是只苍蝇——吸了一滴血或者吃块粪便,就心满意足。(p.995)
苍蝇传播细菌,一直为人们所厌恶,这里将冠晓荷比作是苍蝇,充分让读者体会到了他的可恶、肮脏和龌龊。这句话的始源域是苍蝇,对应的目标域是冠晓荷,都是形象的客观事物,他们是形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32)她本来没有什么口才,再加上这么一堵,她便成了一条登了陆的鱼,只张嘴而没有声音。(p.796)
登了陆的鱼没有了氧气只能张嘴来作垂死挣扎,用登了陆的鱼来比喻大赤包就将她想开口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滑稽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甚至话语中还带了一点微微的嘲讽和幸灾乐祸的语气。这句话的始源域是登了陆的鱼,目标域是大赤包,都是形象的客观事物,所以他们之间是形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形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是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不管是本体还是喻体,都选用形象的事物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吸引读者。
(二)形象对抽象
(33)青春是铁,环境是火炉。过了一个月,她又“活”了。她不再怕血与死,她的心已变成了石头的。(p.803)
铁需要火炉来炼,在火炉中铁想要打成什么形状就能打成什么形状。将青春比作铁,环境比作火炉,青春可以在环境中变形。第一句的始源域是铁,目标域是青春,青春无形无味不可捉摸,是抽象的东西,所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形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第二句的始源域是火炉,目标域是环境,两者之间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
(34)她的诱惑是一片蛛网,要把西洋的蜂蝶都胶住,而后送到集中营去。(p.931)
蜘蛛以昆虫为食,它的捕猎手段就是沾满粘液的蜘蛛网,只要昆虫粘上,都不会逃脱被黏住的命运。这句话把西洋的探子比作蜂蝶,把招弟的色情的诱惑比作蛛网,就是说他们只要碰到招弟就难逃被抓住的命运。前半句的始源域是蛛网,目标域是招弟的诱惑。
诱惑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等各种形式,所以这里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形象对抽象的对应关系。
形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也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比如感情、情绪等,这样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也是比喻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方便读者的理解,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象空间。
(三) 抽象对形象
(35)假若天津是一出唱着文武带打的大戏,那北平只是一出空城计。(p.54)
这句话将天津比作一出唱着文武带打的大戏,将北平比作是一出空城计,这两者是一种对比比较的关系,都是相对而言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话的始源域是一出唱着文武带打的大戏,目标域是天津;后半句话的始源域是空城计,目标域是北平。这里不管是文武带打的大戏还是空城计都是抽象的东西,都没办法给人一种客观具体的形象,而北平和天津都是具体的地名,是一个确定的地理位置,所以这两句话里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抽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36)在那里谈半天话是多么快活的事,差不多等于给心灵洗了个热水澡,使灵魂多出点痛快的汗珠呀。(p.497)
我们大家都知道洗完澡以后浑身轻松,很舒服,将谈话比作给心灵洗澡,就跟给身体洗澡一样会减轻心理的负担,心里轻松了,人也会舒坦。这句话的始源域是给心灵洗个热水澡,目标域是谈话,给心灵洗澡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动作,而谈话人们却可以具体感知,所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抽象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抽象对形象的对应关系是《四世同堂》里面比较少的一种对应关系,但这种抽象的喻体也是人们平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状态、情绪等。
(四)抽象对抽象
(37)他可是看出来了,一个生活与趣味全都是田园诗样的钱先生现在居然不考虑一切,而只盼身体健壮,好去报仇,他没法不敬重老人的胆气。(p.275)
出事之前的钱先生生活虽不富裕但闲适自得,心情舒畅,但出事以后毅然抛弃原来的生活,意识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将以前的生活情趣全都抛弃而只为革命而活。这句话的始源域是田园诗的闲适,目标域是钱先生的生活与趣味,这两者都是一种生活态度,都是抽象的,所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抽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
(38)他们是一出戏的演员,每个演员都极卖力气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戏剧的主题与效果。(p.591)
这句话将日本人在中国的侵略比喻成了一出戏,而每个人都是这出戏的演员,戏剧存在的作用就是给人取乐的,而日本人的这出戏正是这样的作用,最后一句话是这整句话的重点,将日本人所干事情取得的成效比喻成整部戏剧的主题与效果,不管是事情的成效还是戏剧的主题与效果都是抽象的事物,所以始源域和目标域是抽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
抽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中比较少的一种,以抽象喻抽象也是语言习惯中所不常用到的,但是抽象的始源域通常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这样的写法反倒能够表达出一种别样的情绪。
三、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分析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构成的基础,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就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方面的相似,而这样的一种相似是在隐喻使用之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对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喻体的某些特点向本体映射或转移的过程。本部分就是通过举例子来了解《四世同堂》里的比喻中始源域、目标域的相似性。
(39)她现在是住在冰窖里,到处都是凉的,她受不了。(p.678)
“她现在是住在冰窖里”,并不是说大赤包真的住在冰窖里,大赤包当然是住在家里了,大赤包的三号院子和冰窖分属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冷。大赤包因为犯了错误,在家里不受待见,她周围的氛围都是冷的,就跟冰窖里的空气是一样的。
这句话的始源域是冰窖,对应的目标域是大赤包家的三号院子。
(40)八个孩子,一个老闹病的老婆,我就像被粘在苍蝇纸上的苍蝇,想飞,可是身子不能动……是的,我知道连小燕还不忍放弃了一窝黄嘴的小雏儿,而自己到南海上去飞翔。(p.162)
这段话第一句是个明喻,野求将自己比作是粘在苍蝇纸上的苍蝇,充分写出了他想飞但又身不由己的无奈。第二句话是把自己比作了小燕,燕子有喂雏的天性,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雏鸟而自己独自离开,而野求和燕子的相似点就在于他也不忍心放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管,独自一个人去参加抗战,他的心里有不甘有无奈,甚至连他自己都有点讨厌自己。这句话的始源域是小燕,对应的目标域是野求。
(41)“尽管我的工作是沙漠上的一滴雨,可是一滴雨到底是一滴雨;一滴雨的勇敢就是它敢落在沙漠上好啦,我开始作泥鳅……北平城是个大盆,北平人是鳝鱼,我是泥鳅”(p.578)
这段话第一句的始源域是一滴雨,对应的目标域是钱默吟的抗日工作。沙漠上的一滴雨对于沙漠来说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跟钱默吟的抗日工作一样,对于革命的胜利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但他至少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聚沙成塔,就会给中国的抗战事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最后一句,钱默吟还把自己比作泥鳅,这句话的始源域是泥鳅,对应的目标域是钱先生。
泥鳅的特点在于善于钻营,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东西,这也跟钱先生的抗战精神是一样的,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努力钻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可否认,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正是相似性使得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个事物,相似性正是连接隐喻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理解和欣赏隐喻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通过相似性来加深对隐喻本身的理解。
结语
通过对上述所举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四世同堂》中的隐喻里面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比较丰富的。相似性是隐喻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分析隐喻的时候应该把相似性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如果没有了相似性,那就没有隐喻的存在了。同时,也正是因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之间对应关系的不断变化,才使得隐喻的内容更为丰满,隐喻也更生动更具魅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本文也正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对《四世同堂》里的隐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来体现出了老舍在《四世同堂》里面语言的生动活泼,别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曹毓生:《现代汉语修辞基础知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3]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版。
[4]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年版。
[6]老舍:《四世同堂》,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7]刘芳池、何丽敏:《〈四世同堂〉比喻中的魅力》,《名作欣赏》2010 年第 9 期,第 115-17 页。
[8]程家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滁州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8 卷第四期,第 93-95 页。
[9]丁岩堂:《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4 期第 124-125 页。
[10]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第 10卷第 4 期第 62-70 页。
[11]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