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语义波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分析框架

时间:2020-02-22 来源:海外英语 作者:谢莎 本文字数:5331字
语义学论文第五篇:语义波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分析框架
 
  摘要: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 话语分析出现了合理化语码理论下的语义波理论新视角, 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强弱起伏变化被用来诠释课堂话语中的知识累积建构。目前语义波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语义波的概念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划分, 和权力三项。其作用在于将语义波看成一个动态的实体, 增强了课堂话语的解释力, 但存在的问题是单个语义波没有形成统一的刻度划分标准, 使得分析结果不够具体化, 清晰化。
 
  关键词:语义波; 语义引力; 语义密度; 知识累积建构; 权力三项; 主位结构; 多模态话语分析;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 话语分析从起步至兴盛取得了丰硕成果, 流派分支包括英美学派, 福柯学派, 和批评话语学派等。在此基础上, 近几年新兴的理论框架相继涌现, 多模态话语分析 (朱永生, 2007, 2008, 2009;辛志英, 2008;王立非, 2008;张德禄, 2009, 2011, 2013;李战子, 2012) , 生态话语分析 (何伟, 张瑞杰, 2017;辛志英, 黄国文, 2013;赵蕊华, 2016) , 以及语义波理论来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家Karl Maton (2003, 2007, 2013) 提出的合理化语码理论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简称为LCT) 。
 
  系统功能语言学M.A.K.Halliday, R.Hasan, J.Martin, C.Matthiessen, K.Maton等对于话语分析做出的巨大贡献, 主要体现在与社会学展开的跨学科对话。张宜敏 (2017) 将对话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而合理化语码分析出现在第三个阶段, 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学、教育学的结合成果:
 
  其研究重点在评价、语式、语场、语法隐喻以及LCT。Maton吸收利用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Bernstein的语码理论和知识结构理论, 逐步创立和丰富了合理化语码理论。该理论包含五个维度, 语义性原则便是其中最后提出的维度。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语义波 (semantic wave) 的理论概念, 强调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累积式知识建构 (cumul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的意义。
 
  1 语义波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容
 
  1.1 来源
 
  Maton (2013) 明确表示, “LCT是一种用于实践研究的社会学工具包”。LCT形成之初有着很强的社会学烙印, 吸收了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 主张把人类话语分为零碎、贴近语境的“水平话语”和专门、抽离语境的“垂直话语”。垂直话语结构又被进一步分为描述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水平知识结构”和描述自然科学知识“等级知识结构”。Maton (2007) 在继承Bernstein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知者结构 (knower structure) , 认为每一个知识结构对应一个知者结构。类似于知识结构, Maton (2007) 把知者结构分为“水平知者结构”和“等级知者结构”, 并指出前者有着较强的“知者语法”, 后者有着较弱的“知者语法”。
 
  合理化语码中的语码由知者语码和知识语码两个部分构成, 其中是知者语码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社会关系而不是认知关系, 表现为文科文化的合理化语码;而知识语码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认知关系而不是社会关系, 表现为理科文化的合理化语码。合理化语码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多在于不同学科如生物, 历史, 音乐, 数学等体现的社会关系、认知关系以及语码呈现手段。
 
  合理化为语码的呈现手段, 也被称为“合理化手段” (legitimation device) , 包含了四大原则:自主性 (autonomy) 、紧密性 (density) 、专门性 (specialization) 和时间性 (temporality) (Maton, 2004;2007) 。Maton (2011) 进一步拓宽了该框架, 增加了语义性 (semantics) 。语义波来源于五个合法化手段中的语义性。语义波理论值得就是语义性原则, Maton和悉尼学派学者Martin一同创建和丰富了该理论和分析框架。
 
  1.2 基本内容
 
  所谓语义性, 指的是语义引力 (semantic gravity, 简称SG) 和语义密度 (semantic density, 简称SD) 二者在语义波图 (见图1) 中上下起伏变化在建构合法化社会文化行为即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此处Maton借用了物理学概念, 语义引力指的是意义与语境之间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越强, 即越具体化、事例化, 语义引力就越强;依赖程度越弱, 即越抽象化、概念化, 语义引力就越弱。当对事物的描述被浓缩化, 使之成为一个类似术语的概念时, 语义密度被增强, 该过程被称为语义解包 (unpacking) ;当对事物进行具体化描述, 使抽象的术语得到细节上的丰富时, 语义密度被减弱, 该过程被称为语义打包 (repacking) (Maton, 2011) 。
 
  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被视为一对反比概念, 引力比较强的话语, 其密度通常比较弱, 引力比较弱的话语其密度通常比较强。语义波的波峰即话语意义的难点, 指的是引力弱而密度强的话语成分;而语义波的波谷即话语意义的具体化, 指的是引力强而密度低的话语成分。
 
 
  图1 语义波图   
 
  在课堂教学中, 朱永生 (2015) 对该语义波图进一步解释, 认为知识累积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通过提供定义 (definition) 、进行分类 (classification) 、分析内部组织 (composition) 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引力和降低密度, 对一个又一个波峰进行“解包”, 使它们变成一个又一个波谷, 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又一个片段的知识, 然后再“重新打包”整合所有片段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 语义图中的纵坐标语义刻度, 即语义引力取决于意义对于语境依赖程度的评判标准没有具体的量化框架, 评判标准不充分。当前LCT对于如何明确判定语言实践的语义引力的标准还尚在构建当中, 该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2 语义波理论的分析框架
 
  Martin (2013) 对于语义波分析集中语篇功能的大致框架, 引入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分析, 然而语义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 并没有具体的客观显化标准和语义参数来形成框架对其动态识解。国内的系统功能学家一直在对语义波进行探讨, 并试探性提出了多种分析模式。
 
  2.1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Martin立足于Halliday的语篇功能角度, 研究语篇意义如何开展, 从而研究语义波的形成与动态变化。Martin (2013) 认为, 语义波有丰富的层次变化, 根据力度大小大致分为三种:小波 (little wave) 、中波 (bigger wave) 和大波 (tidal wave) 。
 
  这三种波形都是形成于利用主述位结构和新旧信息的推动。小波的形成单位是小句, 主要依靠小句的信息流动,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两个手段, 一是引入主位 (theme) , 包括主位是如何选择和推进, 二是引入新信息 (news) ;中波的形成依靠引入段落或者整个语篇的超主位 (hyper theme) 和超新信息 (hyper news) ;大波的形成依靠的则是该语篇背景下所表达的宏观主位 (macro theme) 和宏观新信息 (macro news) 。
 
  三种主位之间的关系是:宏观主位可以预测超主位, 超主位预测主位;宏观新信息帮助积累超新信息, 超新信息帮助积累新信息。在此基础上, 朱永生 (2015) 提出引入四种主位推进模式对轻波、中波和大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2 概念性、时间性和空间性
 
  根据语义波的概念属性, 罗载兵 (2017) 将语义波称为概念语义波。罗载兵认同Martin (2007) 对于认识性语义波的意义载体是概念意义的,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之一的概念意义对语义波做出识解。概念意义是对人类客观经验世界与主观内心世界的表征, 可分为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 由及物性系统构建, 体现为不同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构建的一系列图示配置。
 
  Maton (2012:18) 认为时间性有两种形式:1) 时间定位 (Temporal positioning) , 即明确体现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2) 时间定向 (Temporal orientation) , 即表明事件发展的时间走向, 如“从此往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等。在此基础上, 朱永生 (2015) 将拥有此类特征的语义波划分为时间性语义波。
 
  除了时间性, 朱永生 (2015) 还探讨了空间性与语义波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空间性语义波的识解分类。空间性表达的是空间位置关系, 物质是以何种方向进行延展或伸张, 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在说明事物的结构或特征时, 表现在语言上即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中心扩展到周边、从周边深入中心、从局部到整体、抑或从整体到局部。空间性也有两种形式:1) 空间定位 (spatial positioning) 明确体现事物存在或发生的具体地点, 具有固定、静态的特点;空间定向 (spatial orientation) , 即表现事物的运动方向, 具有游移、动态的特点。
 
  2.3 权力三项
 
  语义波的动态识解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话语中, 如何找到话语中的切入点是分析语义波的关键。基于语篇主位结构和新旧信息分析方法, Martin (2013) 在其研究项目中创造性地提出权力三项 (Power Trio) 的语义波解读方法。Macnaught, Maton, Martin等 (2013) 指出, 这种元语言的方式可以被用来教师培训, 以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践。权力三项指的是研究语义波使用的三种语义资源, 包括权力词汇 (power words) 、权力语法 (power grammar) 以及权力话语组织 (power composition) , 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组织三个层次分析话语意义的建构。
 
  权力词汇 (Martin, 2013;Maton, 2013) 指的是语义密度 (semantic density) 较高而语义引力 (semantic gravity) 较低的专业术语, 如医学方面的术语the 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 。
 
  权力语法指的是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Halliday, 1998) 。概念隐喻 (ideational metaphor) , 其中包括经验隐喻 (experiential metaphor) 与逻辑隐喻 (logical metaphor) 两种。前者指的是用隐喻形式表达经验意义的现象, 最常被使用的方式是通过名物化 (nominalization) 手段, 把某个通常由动词体现的过程 (process) 或者把某个通常由形容词体现的属性 (attribute) 转变为一个参与者 (participant) 。
 
  逻辑隐喻指的是使用隐喻方式表达逻辑意义的现象。其目的在于, 使两个小句之间的逻辑意义能够在一个小句内部得到体现。最常见的体现方式是通过朱永生 (2008) 所提出的“动词化” (verbalization) 把通常由连接成分体现的时间和因果等逻辑意义变为一个动态过程。
 
  权力话语组织指的就是词语组成句子, 再组成段落语篇的过程。权力词汇和权力语法都与小句意义的构成相关。然而, 它们提供的知识是片段的零碎的, 讲话者需要对这些相关的片段化知识进行组织整合, 才可以让它们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具体表现为, 小句的主位与新信息被整合成为段落, 段落又被整合成为话语。通过这个过程, 语义波层层推进, 跌宕起伏, 最终形成话语层面上的信息周期性 (periodicity) 。
 
  3 结论
 
  LCT的出现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平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使课堂话语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语式、话语权、话语量、话轮, 而是将整个课堂话语看成很多个语义波组成的动态化过程, 从小波到中波到大波, 随着时间起伏, 主位不断推进, 新信息逐渐引入, 将整个课堂串联成一个有机体。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课堂的抽象知识描述、解释、举例等一步步分解, 水平语码作为垂直语码的铺垫, 常识性的知识被用来解释抽象的知识, 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 新旧知识进行嵌套, 一环套一环, 从而实现知识的累积建构。
 
  然而, 上述总结的分析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分析的切入点仍然不够刻度化、具体化和细致化, 导致语义波的动态结构没有在一堂课中完整体现出来, 实现小波中波和大波的串联。国内已经有将语义波理论和上述分析框架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研究, 然而依然止步在用权力三项对课堂话语进行节选取例和相对模糊化的分析, 缺乏统一的量化刻度和标准, 使得分析过程和结果停留于表面。
 
  语义波理论的分析还处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 仍然需要丰富和充实可行的框架。现在方兴未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强调了话语分析不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模态, 课堂话语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其他模态同样也是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学者提出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语义波分析二者相结合, 二者有充分的合作基础, 主要在于它们相同的理论来源。语义波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均扎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 探究的出发点都是从语言的意义出发的意义潜势, 即所谓的三大元功能:概念意义, 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采集课堂的多种模态, 将语言与非语言的多个分析因素加入具体的语义波分析, 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分析手段和对象, 相信这对于未来语义波的动态识解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Martin J R. Embedded literacy:Knowledge as meaning[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3, 24 (1) :23-37.
  [2] Maton K. Making semantic waves:A key to cumulative knowl-edge-building[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3, 24 (1) :8-22.
  [3] Matruglio E, Maton K, Martin J R. Time travel:The role oftemporality in enabling semantic waves in secondary schoolteaching[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3, 24 (1) :38-49.
  [4]汤斌. Maton的合理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合作[J].现代外语, 2014 (1) .
  [5]朱永生.论语义波的形成机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4) .
  [6]朱永生.从语义密度和语义引力到物质与存在[J].中国外语, 2015 (4) .
  [7]张德禄, 覃玖英.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 2016 (2) .
  [8]罗载兵, 杨炳钧, 李孝英.论语义波的三维分形模型: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 (2) .
  [9]陈鹏.基于合理化语码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0) .
  [10]罗载兵.语义波的分形谐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7.
点击查看>>语义学论文(精选论文8篇)其他文章
    谢莎.语义波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综述[J].海外英语,2019(10):116-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