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新通信 作者:孔海新
发布于:2021-12-23 共4071字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运而生,随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笔者在下文中将从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信息化 教学探究

  作者简介:孔海新(1972—),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廊坊市第八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和品德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信息化在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挑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要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强调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师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模式,信息技术的便利与信息资源的容量等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策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为迎接新时代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部分学校开始尝试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而大部分学校没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而是依托于第三方平台进行的“扩建”和“改装”。

  在当今大数据,云平台的互联网时代,学校没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自然也就没有有关“大数据”的软件。尽管班容量一再压缩每个班级学生总数还是较多,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家庭背景以及思想动态是不现实的。不仅是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需要大数据软件的协助分析,任何一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具体细致分析。部分学校高举加速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旗帜,但是有关信息化教学的政策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后期维护完全没有提上日程,这严重阻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并非简单的在课程设计中增设几个信息化教学的环节,而是要求教师从课程教学立项开始直到课程结束都要以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开展。部分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时简单融入一点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点缀,实际教学流程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部分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网络签到,确保每个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让学生进行线上抢答,学生通过线上抢答按钮来争夺回答的机会。在课堂互动和课堂提问环节看似十分热闹实则作用较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将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听课感受和课堂及时反馈,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便捷的特性便于掌握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信息技术相对于辅助教学技术而言转化率并不高。大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只能掌握较为简单的信息技术,而难度系数较高程序较为复杂的技术往往功能更加强大。信息化教学普及慢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普及较慢,部分学校在推广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导致很多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解不透彻。教师不具备建立调用分享资源库的能力,对于简单视频的剪辑拼接掌握不熟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仅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反而因为对信息技术了解的不透彻而耽误教学进度浪费了学生和教师双方宝贵的时间。

小学德育与社会教学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能够翻阅参考的资源较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往往要一边翻阅前辈的教案一边研究课程教材中新的变化和要求。教师在参考资料较小情况下进行的课程设计往往是不全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课程设计的疏漏而产生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漏洞。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参考一些业内权威人士主编的辅导教材,然而每个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实际学习情况有所差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过于依赖辅导教材就会导致教学中心的偏移,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课程设计过程中参考资料较少,学生在上课听讲时自然也就因为课程设计的平铺直叙而感到无趣。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头疼课程设计的模式多样性而学生因为课程内容的枯燥与课堂互动环节的直白而丧失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搜索,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众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学习。教师根据搜索到的优质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融入新鲜元素,利用这些新鲜元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其转化成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统计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参考其他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设计的同时进行创新,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种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一定要抓住时下热点事件话题,让学生在感觉到熟悉的同时对该事件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这一时事热点掌握一定的道理。

  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互联网,分享给其他教师,每个教师的设计思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多次分享过程中发生多次思想和灵魂的碰撞,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不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设计,学生还可以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社会阅历几乎为零,因此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十分有必要。教师在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学生受到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教学内容的引入都是需要情境的,没有合适的情境引入学生会感觉到突兀和不适。学生对于陌生领域的内容天生保持距离感,因此教师在不影响其神秘感的同时消除学生的距离感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内容教学时往往以童话故事或者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导入,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距离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采取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导入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师在引入合理消费号召学生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视频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了解到小明的妈妈叮嘱小明要健康饮食,而小明离开妈妈的束缚之后天天吃汉堡炸鸡等快餐食品。小明最后变的越来越胖,而且想省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教师通过视频动画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其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画能够意识到经常吃洋快餐这些垃圾食品是会变胖的,而且一直购买洋快餐也不符合健康快乐饮食的标准。动画最后的结尾小明变成一个体型较为夸张的胖子而小明妈妈很生气意识到,不仅要健康饮食还要合理消费。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向学生传递了合理消费远离垃圾食品,而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小明是因为贪吃才造成肥胖的,因此其提出饮食等(欲望)要得到合理的控制。有的学生注意到小明因为经常吃快餐而没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提出小明太自私应该先给妈妈准备好生日礼物之后再计划日常的饮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教师重视的同时增进了学生对于合理消费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明显成本较低,教学效果显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躲在角落里沉默不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经过情境教学学到了什么,而是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就能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引导而领悟一些基本的道理和道德品质要求。

  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家长都有权了解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让学生父母更清晰明了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教师和学生家长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稳固的联系方式,教师将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日常表现以及测验成绩数据化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家长通过特定账号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数据解析之后即可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存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教师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测验成绩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库,确保及时更新。网络教学平台后台进行细致的计算和逻辑分析定期给出每个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如果学生家长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存在疑问还可以向教师申请调阅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详细信息。数据和曲线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家人急于了解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心情重归平静。

  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教室内监控与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进行绑定。确保每堂课的录像能够得到及时保存,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查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录像了解学生上课时的精神面貌,学生可以通过录像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网络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了准确的把握认识,学生对于自己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有了准确的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带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不只是效率和质量,还有学生的成长动态和学生家人与教师的有效高频互动。

  参考文献:

  [1] 田冬梅 .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 [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22):45-47.

  [2] 靖婷婷 .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 张杰 , 张晓兰 , 张英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探究 [J]. 中小学电教 ,2007(03):48-49.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八小学
原文出处:孔海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0,22(19):206-207.
相关标签:品德与社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