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4)

时间:2016-12-22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19658字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

《试析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窘境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在高师院校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效、投入不足、指导缺位以及成果质量欠佳等方面。建议高师院校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强化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寻脱困之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

  高师院校为落实教育部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1]

  的文件要求,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模拟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所开展的学术性专题活动。该活动对于高师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无法充分有效地实现。笔者试图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的窘境出发,探讨提升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促进高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窘境

  (一)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质

  研究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度的学习发展环节。[2]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机会的多寡及其参与质量的高低对于其能否实现顺利过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乐观。首先,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数量不多。高师院校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读书会等,占高师院校学生活动总数的10%以内。在这些活动中,研究过程相对完整,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只有大学生教研或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一般定期举办,每年一次,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其次,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也不理想。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在完整性、学术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理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异。然而纵观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系统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等特点。如此少而低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不足

  这里所指的投入不是指学生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是指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的实实在在的投入状况。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报名情况是比较乐观的,也就是说,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但许多报名者常常抱着“重在参与”“试试看”的态度,对于项目申报书、计划书等审核资料的填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是抱着侥幸和投机心理,既无审慎的主题选择,也无严谨的研究论证,随随便便东拼西凑出一个申报书,致使申报材料无质量可言。即便是申报成功的学生,也存有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态度,仅凭较少的资源投入、粗糙的研究过程和低质的研究成果结束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种种,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于学生学术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术水平提升价值的实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至此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三)教师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位

  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项目申报,到项目研究和实施,直至项目成果的审核和修正,指导教师在其中本应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在高师院校的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远未达到足以充分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程度。相较于对研究人员研究活动成果的要求而言,高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研究过程更为注重,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学术性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科学研究比较系统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形成足以应对未来自身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能力。然而,研究逻辑的获取,研究技能的提升,研究能力的培养,仅凭学生的试误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指导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启发性的导引。可以说,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缺位或低效参与阻碍着该活动应然价值的实现。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水平偏低

  虽然相较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对创新性的热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旨归更侧重于学习性和过程性,但是对成果的检测和评估同样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关键依据。

  纵观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粗制滥造者亦有之,鲜有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成果在学术性、创新性、规范化程度等方面都低于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据笔者了解,有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项方式甚至可以不需要提供成果,只需要参加答辩即可以结项,相较于完成成果而言,这种结项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以此种质量成果结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活动成效可见一斑。

  二、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专家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走出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窘境之对策

  (一)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国外对师资培养的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是否有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其从教初期的教学成果存在显着的影响。[3]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和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首先,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难度或成果要求确定在学生研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确保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备具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成立临时性的专家顾问库。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程序和制度,规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申报、组织以及实施过程。总之,从目标设定到职能部门建设,直至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规范、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首先,加大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应将专家现身说法的报告会和与具有成功学术研究经验的学生交流会相结合,注重专家和学生双重榜样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将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作为审核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资格的重要指标,并辅以相应的分阶段监督检查,注重强化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由成就感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最后,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并强化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在决策之前,会理性衡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并依据精明计虑后的结果选择资源投入的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显然属于理性“经济人”,他们需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各项繁重的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习和发展的强烈愿望,高师院校教师不得不对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调动高师院校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热情,仅凭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就要求,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合理的回报。另外,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除了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学校要对其指导本科生所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同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样对待,因为本科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比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劳动。[4]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引导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源投入方向,同时也对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指引着参与者资源投入的方向,更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将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解,注重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过程性评价分解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研究主题的要求和实施特点,科学合理地对整体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分解,保证该分解不会影响到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最后,科学确定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水平,保证研究任务或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确保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6):73-77.
  [3]Boyd,D.J.,Grossman,P.L.,Lankford,H.,Loeb,S.,& Wyckoff,J..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9,31(4):416-440.
  [4]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8-113.

相近分类:研究性学习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