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湿疹的疗效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3175字
论文摘要

  外阴湿疹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多形性病损、炎性渗出伴剧烈瘙痒。过敏是外阴湿疹发病的重要原因,诱发过敏的因素较多,常见因素有过敏原、体内代谢产物及精神因素等。急性发作时可累及外阴及周围皮肤,症状为剧烈瘙痒,且呈现反复发作特点。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避免食用刺激性及易致敏性食物、调整精神心理状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勿用刺激性清洁剂或膏霜,最为关键的是隔绝致敏原及各种不良刺激。治疗药物根据用药途径则可分为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全身用药通常包括抗过敏药物、类固醇激素,合并感染时加用适当的抗生素[1],局部用药则根据不同发病期给予不同药物,急性发作期可选用炉甘石洗剂、硼酸液、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锌油等外擦,慢性期可用皮质醇、止痒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外擦。但以上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病情迁移、预防复发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期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外阴湿疹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2],本研究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外阴湿疹患者79例,男12例,女性67例,年龄25-54岁,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不同程度外阴瘙痒、充血、水肿及灼烧感,部分患者可见密集的小丘疹和水泡。79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外阴湿疹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4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或类固醇激素,未见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未见皮肤严重破损和糜烂,均能配合治疗,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无禁忌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6±2.8)岁;病程1-23个月,平均(10.7±1.6)个月;急性湿疹25例,亚急性湿疹11例,慢性湿疹6例;伴严重渗出患者17例,糜烂患者9例;有反复发作病史患者14例。对照组37例,男5例,女32例;平均年龄(40.3±2.1)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1.5±2.2)个月;急性湿疹22例,亚急性湿疹10例,慢性湿疹5例;伴严重渗出患者14例,糜烂患者7例,有反复发作病史者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20 mg/次,1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口服H1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可辅助外用药物,有明显渗出物或水疱患者,可外擦3%硼酸溶液,3-5次/d,有明显糜烂感染患者可加用复方硫酸铜液外洗,2次/d,以上外用药物可用至局部结痂为止[4]。(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的苦冰酊搽剂,组方:将3 g冰片和10 g苦参浸于100 mL的75%酒精中,浸泡3 d即可使用,将自制的苦冰酊搽剂外涂于患处,5-7次/d,根据患处瘙痒、渗出液等情况可适当调整外擦次数,用药周期同对照组局部外用药物时间[5]。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通过湿疹消退时间、皮肤面积及破损程度、瘙痒情况、创面渗出及影响睡眠共5个方面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由轻至重分为Ⅰ-Ⅳ级,根据级别分别计0-5分,并根据公式:评价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计算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率[6]。(2)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与C-反应蛋白(CRP),IL-2与IL-6试剂盒购自上海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RP试剂盒购自北京博莱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生活质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复发率,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进行评价,DLQI量表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5个维度、36个小项进行评价,每个小项分别计1-3分,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越佳[7]。

  1.4 疗效标准[8]痊愈:治疗后湿疹完全消退,患处皮肤干燥、无渗出或糜烂,皮肤肤色与周围正常皮肤无明显差别,临床症状积分降低≥90%;显效:湿疹明显消退,患处皮肤无渗出,糜烂处皮肤可见结痂,患处肤色稍深,临床症状积分降低70-89%;有效:糜烂和渗出症状减轻,但仍有瘙痒、红肿,临床症状积分低4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1-2】

论文摘要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

论文摘要

  
  2.3 两组复发率及生活质量比较 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4.7%,对照组复发率为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L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4】

论文摘要

  
  3 讨 论

  外阴湿疹是湿疹中发病部位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疹,是在内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具有明显渗出、糜烂和剧烈瘙痒的过敏性、炎症性外阴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损、糜烂、红肿、密集丘疹和水泡等,常呈对称性、反复发作,发病多见于女性,其病程长短不定,发作无规律,平时自觉症状不明显,但精神紧张或入睡时有加剧倾向。该病致病因素复杂,具体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接触过敏源、精神因素、体内代谢产物等是公认的致病因素,因此临床治疗措施主要是从以上几方面展开,药物治疗则主要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或类固醇激素,伴有糜烂感染患者可加用抗生素类药物,同时外用硼酸液、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锌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药物[9]。以上综合治疗措施能快速控制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病情迁移、预防复发等效果并不理想。现有文献资料[10]显示,中医治疗外阴湿疹思路主要为清热凉血祛湿,组方用药中要体现整体观念,同时兼顾顾护中焦、考虑舌脉相参和社会心理因素。本研究将中药苦冰酊搽剂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以探讨中医药治疗外阴湿疹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外阴湿疹是由于风、热、湿邪人侵肌肤所致,临床用药以清热凉血祛湿为主要思路。苦冰酊具有清热凉血功效,当联用抗组胺药物时能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从而发挥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苦冰酊组方中冰片、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效,外用可起到清洁患处和渗出物的作用,且局部外用能快速发挥药效,控制瘙痒、红肿、发炎、糜烂等临床症状,对于促进创面愈合和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均具有积极意义[11]。搽剂中含酒精,局部外用有一定刺激性,除此之外无任何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1%,对照组为6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DLQ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湿疹有良好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楷,刘大华.二妙丸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女性外阴湿疹3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2):115-116.
  [2] 刘效筠.清热止痒洗剂联合复方新锌油搽剂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4):313-314.
  [3] 乐满兰.皮肤外洗1号方离子喷雾治疗女性外阴皮炎湿疹50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28-29.
  [4] 汪青霞,刘涛.中蒙医药结合治疗外阴白斑50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54-157.
  [5] 刘丽萍,钟超.防风通圣汤联合苦冰酊擦剂治疗外阴湿疹的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821-1822.
  [6] 张建军,林清,李伟,等.黄柏黄芩与五倍子配伍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690-6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