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 月~2013 年 6 月,笔者科室选用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取得了显着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医院中医外科门诊患者,采用系统随机化法,按就诊先后顺序,交替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 例,男 27 例,女29 例,年龄 15~37 岁,平均(25.18±5.54)岁,病程15 天~9 年,平均(20.34±27.45)个月;对照组:55例,男 26 例,女 29 例,年龄 16~39 岁,平均(25.35±5.67) 岁,病程 18 天~10 年,平均(21.32±25.47)个月。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据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多见于青春期,多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部位,皮损呈慢性病变过程,以黑白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为特征,伴有皮脂溢出。病情程度按 Pillsbur 分类法:Ⅰ级:表现为黑头粉刺或炎症性丘疹;Ⅱ级:表现为炎症性皮疹增多和伴有脓疱;Ⅲ级:表现为有结节等深在性炎症性皮损;Ⅳ级:表现为有囊肿和瘢痕。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符合肠胃湿热证的症候诊断标准。主症:①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次症:①间有结节;②口臭;③便秘;④尿赤。具备主症及 2 个以上次症即可明确辨证。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寻常性痤疮的诊断和中医辨证为肠胃湿热证, 病情程度在Ⅰ、Ⅱ级;②年龄 13岁以上,40 岁以下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未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至少 30 天以上;⑤未使用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外用药 7 天以上;⑥治疗前血常规、肝功能和血脂均正常。
1.4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 13 岁以下,妊娠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②合并有糖尿病或精神病者,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治疗前 30 天内服与本病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或 7 天内使用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外用药物;④药物引起的痤疮或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清热解毒汤口服(具体药物组成:枇杷叶 10g,黄芩 10g,金银花 15g,连翘15g,黄连 10g,栀子 10g,丹参 15g,茯苓 10g,白术10g),每日 1 剂,水煎 400ml,分 2 次饭后温服;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15g,每日 2 次。 治疗期间注意日常护理,用温水洗脸,忌食辛辣炙煿之物或肥甘厚腻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暂不使用化妆品,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作息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不熬夜,避免紧张情绪。
2.2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数量(包括丘疹、脓疱、结节),观察治疗前后皮损数量消退情况。两组均以 4 周为 1 个疗程,在用药 2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根据皮损数量,丘疹、脓疱、结节的消退率评价临床疗效。
2.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判定疗效。皮损消退率 =(治疗前皮损量 - 治疗后皮损量 / 治疗前皮损量×100%。治愈: 皮损消退≥90%,仅有少许色素沉着;显效: 皮损消退≥70%,症状减轻;有效: 皮损消退≥30%,症状改善;无效: 皮损消退<30%,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以治愈 + 显效 + 有效计。治疗后随访 8 周,并判断临床疗效。
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例数计,采用 χ2检验;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见表 1。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3.2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偶见轻微胃肠道反应。未经特殊治疗,均自行消失。治疗结束后血常规、肝功能和血脂均正常。
4 讨论
痤疮多发于青春期,皮损易反复发生,初起仅表现为黑、白头粉刺或仅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丘疹,若感染后,丘疹可变成红色或形成小脓疱。皮损消退愈后,可残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也可有轻度凹陷瘢痕。当感染严重且感染部位较深时,常常形成聚合型痤疮,而出现伴皮脂溢出的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不仅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较深的瘢痕。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痤疮早期积极治疗,防止皮损进一步加重而影响容貌美观,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出现心理障碍。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是素体阳气有余,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风热上壅,熏蒸面部肌肤而发;或过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常,生湿生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肌肤而致;或素体脾气不足,健运无力,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炼液成痰,湿热瘀痰凝滞颜面肌肤而发。故肺经风热为标,肠胃湿热为其根本,故以清热解毒为大法,方中枇杷叶、黄芩清泄肺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栀子清肠胃积热使湿热邪毒泻下而出,丹参活血以散积聚之毒,茯苓、白术在燥湿的同时能护脾,防止寒凉攻伐脾胃太过致脾胃损伤。诸药合用,而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本组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疗效显着,经治疗后皮损明显减少,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6.
[3]徐晖,王艳红,彭冲.痤疮患者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 下):41-42.
[4]刘春芳.梁贻俊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86-2187.
[5]陈德监.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女性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6]韩丽华.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J].实用内科中医杂志,2007,21(6):72.
[7]厉卫红,邵荣世.胃宁茶结合自血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新思路[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837-1838.
[8]朱文元.痤疮[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9.
[9]金桂兰,袁园.清热燥湿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 45 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 下):351-352.
[10]李 珊,曲剑华,杨 岚. 痤疮清热合剂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