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由毛囊、皮脂腺分泌过度旺盛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内分泌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好发于青春期以及成年期男女的面、胸、背部等皮脂腺富含丰富部位。临床上多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以及色素沉着。
中医古籍对痤疮有相应的描述,《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中医将其归属为“肺风粉刺”“风刺”“酒刺”等范畴。
目前痤疮为国内困扰青春期男女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对患者的外貌及身心均造成极大的影响。张兰教授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名中医,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科研及临床,对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门诊,亲历导师辨证施治过程,将其辨治痤疮之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审病求因、治病求本
1.1从饮食、情志论病
导师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以素体为内因,受后天饮食偏嗜、情志不舒等因素影响。
正如《肘后备急方》记载“:年少气充,面生施疮。”指出了青年人因血气方刚,气血充盈,易生此病。由于素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溢,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继而发病。另外,当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加之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及成年期男女,皆属旺盛之期,体内阳热有余,好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使体内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虚火上炎熏于面,使毛窍闭塞,皮脂排泄不畅发为痤疮。且脾喜燥恶湿,湿易困脾,酿生湿浊,积久湿易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胶着更使痤疮经久难愈。《沈氏尊生书》曰:“气运于血,血本随气以周游,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若病情日久不愈,情志不舒,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或外邪侵袭,都会导致气机郁滞,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经脉失畅,血液瘀积,而使皮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可见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2从肺论病
导师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肺热壅盛有关,故从肺论治本病。
早在《医宗金鉴》中就曾有记载“:肺风粉刺,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启玄》曾载“: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因痤疮好发于颜面部,面鼻属肺,肺又开窍于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且其又为肺、胃、大肠经所行之处,故多认为痤疮是由肺胃蕴热,上熏于颜面,血热日久郁滞所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常形于外而根于内,与脾、胃、肺等多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肺为华盖,居于人体脏腑内最高之处,而痤疮好发于颜面部亦为人体最高位置,故导师从肺论病亦具有理论依据且收到良好的疗效。
1.3从肾论病
导师认为女子面部痤疮缠绵不愈多是由于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而使女子冲任失调所致。
相火为藏在肾中之命门之火,肾中真阳乃全身之动力,为生命之本,但不可过亢。而相火妄动则类似于人体内激素水平偏高。相火偏亢,激素水平偏高则会使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脂肪排泄不畅,致使人体内皮脂腺最发达的面部毛窍阻塞,油脂聚集,细菌借此繁殖,于是蕴而生热,红肿化脓,在挤出白色粉状物后,即形成局部色素沉着或斑疖,久久不能清退,令人苦不堪言。而其中女性患者颇多且与月经关系密切,此病多发于经前或在经前有明显加重趋势。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属木,肾属水,肝肾之阴相通相制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故滋补肝肾、调理冲任、清热泻火在女性痤疮伴月经不调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辨证选药、别具匠心
导师从湿热、痰瘀、冲任失调三方面来论治此病,按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2.1湿热蕴滞型
患者多以颜面油脂渗出,丘疹色红,脓疱或囊肿散在,瘙痒,伴口干、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选用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苦参、黄芩、白芷、牛蒡子、生地黄、薏苡仁、甘草为基础方加减。方中金银花为君药,归肺、心、胃经,长于达表清热;金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解表之邪,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苦参、牛蒡子解毒消肿;白芷不仅具有解毒疗疮、通络散邪止痛之功效,又可引药上行达于患处;通过薏苡仁健脾祛湿、清肺热祛毒肿之功效,从根源上去除产生湿热的原因,进而达到调体祛湿的目的。综观全方,既治本健脾理肺,又治标清热利湿。肺脾同治,母子兼顾,断绝了湿热生成之源。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连翘、白花蛇舌草有较强广谱抗菌作用,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甘草具有皮质类固醇样抗毒、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方中之药物无论从中医配伍或是现代药理研究,均符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中医辨证思想,故其能够成为临床上行之有效的中医方剂。
2.2痰瘀互结型
患者多以颜面油腻,丘疹色暗成片,结节或有瘢痕,舌黯红,或红有瘀点,脉滑数。中医认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运行不畅或着而不去则停留为瘀,气结则痰聚,痰壅则气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血脉不畅,气化不利,水湿不运,痰瘀内生,互相搏结,胶结不去,故此类患者病程偏长。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涤痰。治疗以柴胡、牡蛎、夏枯草、贝母、半夏、皂角刺、炮穿山甲、莪术、丹参、桃仁、玄参加减。张兰教授认为痰瘀互结证好发于年轻女子,往往影响月经,临床上以月经量少、痤疮疼痛为主要表现。方中用桃仁、丹参活血、化瘀、通经。炮穿山甲在《本草汇言》曾有记载:“凡痈疽未溃者,能引之消散;将破能引之出头,已溃能引之行脓。”皂角刺、莪术具有消肿、排脓之功效。柴胡疏肝理气;牡蛎软坚散结;夏枯草清泻肝火、散结消肿,贝母清热散结、软坚化痰,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取其三者散结之功效以消除痤疮的增生、结节、囊肿。诸药合用,共奏之效。
2.3冲任失调型
多以女性为主,发病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多因饮食偏嗜、工作压力大,或情绪紧张、劳累等原因发病。痤疮发生的严重程度常常是随着月经周期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行经期颜面部的皮疹会明显的增多,而在月经后皮疹则会逐渐减少。
2.3.1肝肾阴虚,冲任不调
患者多以痤疮不断出现,呈集簇状红色丘疹,多有硬结样粉刺,微痒,伴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绛,苔薄黄,脉细数。偶尔还会伴随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女性本以血为本,以气为用,青春期女性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又常因经、产、房劳等损伤出现肾阴亏虚,行经之时,阴精更亏,虚火上炎熏蒸于面而致痤疮。
或素体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天癸相火过旺而成痤疮。治疗原则:清热养阴、调补冲任。选用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黄柏、知母、黄芩、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当归、益母草加减。方中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为滋补肝肾之药,其相互配伍加强了益肝肾、补阴血之功效,黄柏、知母、墨旱莲三者配伍既能滋补肾之阴,又能降肾之火;当归补血调经兼润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功效。
2.3.2肾阳不足,冲任失调
患者多以痤疮不断发作,大小不等,囊肿色淡红,痛痒伴四肢不温甚者寒凉、神疲、气短、月经不调、便溏。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原则:温肾助阳、调理冲任。选方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菟丝子、白芷、半夏、皂角刺、益母草、当归加减。方中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性味均辛、温,归肾、肝经,三者配伍补肾壮阳、祛寒除湿。白芷、益母草为活血调经、消肿排脓之药。
张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发现月经错后者宜在方中加白芍、熟地黄或杜仲、牛膝;月经先期者在方中加生地、丹皮或党参、白术;痛经者加蒲黄、五灵脂或刘寄奴、鸡血藤;局部色素沉着者加水蛭、白芷;心烦者宜加百合、郁金;失眠多梦者加龙齿、酸枣仁或茯神、远志、珍珠母;脾气不足者加党参、茯苓、白术、黄精、黄芪。
3、验案举例
患者关某,女,25岁。2013年1月16日以“面部痤疮2年,加重一周”为主诉初诊。患者自述行经前一周痤疮明显加重,月经后逐渐减少,痤疮反复发作,难愈。平日怕冷,腰下较重,喜温,偶感疲乏,纳可,便溏,月经量少、色淡。诊见面色淡暗,两颊、下颌部散在淡红色丘疹样痤疮。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尺脉较弱)。综其脉诊,乃脾肾阳虚所致,治宜温肾健脾、渗湿活血。药用:巴戟天15g,仙茅10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白芷15g,半夏10g,白花蛇舌草2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柴胡15g,益母草10g,皂角刺10g,当归10g,甘草15g,7剂,每日2次,水煎服。并嘱患者禁食辛辣鱼腥之物,保持心情愉悦,适量运动。1月25日复诊,面色红润,两颊痤疮颜色明显变浅。怕冷症状略有减轻,二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前方去白术,加炒薏米20g,苍术15g,再进7剂。之后患者每10d复诊一次,连续1个月后,自述行经前偶有新发皮疹,数日自退,基本无新发皮疹,面部留有少量色素沉着,余症状基本治愈。
参考文献:
[1]刘洪钢,段渠.浅谈胃肠湿热型寻常型痤疮的成因与治疗[J].新中医,2012,4(4):137.
[2]周佳,陈力.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经验[J].杏林中医药,2008,28(4):261.
[3]王辉武.关于痤疮的思考[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0):876.
[4]俞若熙,王琦,倪诚,等.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2(10):3241.
[5]柏志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痤疮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0):2778.
[6]马立坚.从痰论治多发性硬化[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2012,14(2):122.
[7]曾玲,林海燕,张彩贵,等.五脏辨治痤疮探微[J].杏林中医药,2012,32(11):1110.
[8]包诗杰,李凤玲.朱其杰治疗痤疮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797.
[9]付翔宇,陈宏.陈宏治疗痤疮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733.
[10]李如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12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5):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