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SD)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常见于头部、面部及躯干皱褶部位。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我们自拟脂溢方治疗脂溢性皮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7~38岁,病程5天~4年。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4~35岁,病程3天~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张学军编著的《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①发于各年龄阶段,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及背部等处多见。②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严重者泛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③伴不同程度瘙痒。④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面游风的诊断标准。证属风热血燥证。多发于头面部,淡红色斑片上不断产生干燥的小鳞屑,如糠秕状,易于脱落,轻度瘙痒。伴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细数。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脂溢方。胡麻仁20g,当归15g,川芎10g,苦参15g,白鲜皮20g,牛膝15g,苍术10g,白花蛇舌草20g,防风10g,生地15g,丹皮10g。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00mL温服,7天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
对照组:VB6片(山西云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0mg,每天2次口服;甘草锌颗粒(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5g(1包),日3次,开水冲服。共4周。
3 疗效标准
红斑面积:无红斑记0分,小于3cm2记1分,3cm2~6cm2记2分,大于6m2记3分。脱屑:无脱屑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瘙痒:无瘙痒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皮脂分泌恢复正常,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皮脂分泌明显减少,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4%,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5%~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积分减少小于35%。
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χ2检验。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见表2
5 讨 论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学成分的改变、糠粃马拉色菌感染以及细胞免疫相关。西医治疗多予以镇静止痒剂、补充维生素、抗真菌药,伴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严重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本病属中医“面游风”、“白屑风”范畴,主要为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病机为风热之邪外袭,郁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或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于濡养;或由于恣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
“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腥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脂溢方中胡麻仁润燥止痒、滋补肝肾,当归、川芎、牛膝补血活血,生地、丹皮滋阴清热、凉血,苦参、白鲜皮祛风止痒,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苍术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效,故治疗脂溢性皮炎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1-742.
[2]刘翔,陈明春.不同方法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7):112-124.